久慕香山清新,假日结伴造访,不想盛夏的园中也是游人如织。工作人员说,非典发生后来此登山健体的人日渐增多,要享清净,隔壁的碧云寺倒是个绝佳去处。∵

香山碧云寺始建于元代,六百多年来久负盛名。从清代乾隆时起,更因其皇家寺庙的显赫地位和精美绝伦的雕塑艺术而声名远播。

雨后香山,碧空如洗,满眼绿树,青翠欲滴。红墙古桥边一汪汪积水,反射出缕缕斜阳,还让人感到丝丝暑热。参天古树间蝉鸣时高时低,更显出古寺夏日的宁静。

瞻仰过山门大殿和修葺一新的孙中山纪念堂,工作人员将我们领进了着名的五百罗汉堂。一千一百平方米的大厅宽阔壮观,五百零八尊罗汉,每尊高约一点五米,木雕金漆,依田字排列,井然有序。这里的工作人员讲,碧云寺罗汉与别处罗汉堂的最大不同,是其中藏着一位皇帝。说是乾隆皇帝笃信佛教,一心想在西方极乐世界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所以在建造碧云寺罗汉堂时,就下旨把自己也塑成了一尊罗汉。

皇帝做罗汉,真是前所未闻!可五百罗汉中,哪个是乾隆帝呢?

放眼罗汉堂中,只见老少咸集,俊丑皆有。有的眉开眼笑,有的怒目圆睁,展拳施脚,神形毕肖,情态各异,个个栩栩如生。

从头到尾仔细看下来,终于发现第四百四十四位***明显与众不同。首先,他不是高鼻阔目的印度僧人模样,也没有一般罗汉雕塑喜怒于形的神态、夸张的动作造型。那是一副典型的东方人面貌,但装束上很是特别,不是一袭袈裟,飘逸的僧衣;而是一身戎装,金盔金甲,外罩长袍,一付大清天子御驾亲征的打扮。只见他双目微睁,隐隐含笑,仿佛大胜还朝,志得意满。对照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乾隆皇帝戎装像》,简直如出一辙。

这便真是乾隆了!听工作人员细讲,才知道碧云寺罗汉堂是在乾隆十三年,为庆祝皇太后的生日而由乾隆下旨修建的。五百零八位罗汉依照乾隆帝亲自拟定的名单和顺序排列。这第四百四十四位罗汉不仅就是乾隆本人,而且还有他给自己起的法名“破邪见***”。

乾隆为什么要挤进罗汉堂呢?堂中小轩有一幅对联,是乾隆亲笔。上写“果证吉祥云,三千已遍;观融功德水,五百非多”。意思是说罗汉修行圆满,功德如水,遍及三千世界,五百人数并不算多。乾隆一生信佛,在佛教徒心中,罗汉已通过修行永脱苦海,在莲花盛开祥云缭绕的西天,与诸佛一起享受着无尽的极乐。

看戏读史,常赞赏乾隆没有像他父亲,得到了皇位还要学秦皇汉武,求丹问药乞求长生不老。原来他虽不学丹术,却直接在西方极乐世界为自己安排了一个永恒的位置。这位当了六十年皇帝、三年太上皇,坐享盛世、嫔妃成群、富有四海,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享福的帝王同样不满足!

乾隆做着他的罗汉梦。但他为什么一定要身披铠甲,而且要把自己排在四百四十四位呢?要知道,佛教里虽有披坚执锐的护法天王,但罗汉中却是没有军人的。而中华文化里的数字也是以“九”“五”为上,如果他把自己排在九十五位,岂不是更应了“九五”之尊?

我想乾隆虽然向佛,并未落发修行。如果塑个光头形象,既不符实也有些不雅,不如头戴金盔来得体面。至于四百四十四究竟是何含义,却不得而知。

夜来读史,发现乾隆与“四”大有渊源。他生为皇四子,长成笃信佛教,推崇“四大皆空”,在清西陵他的裕陵地宫,就雕刻着护法的四大金刚和远离“酒色财气”的四图像与四壁经文。乾隆博览经史子集,曾命大学士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成为文学盛事。在位多年常以四境安定,四方来朝而自鸣得意。

乾隆向来自负,自以为满腹经纶,治国有方,所到之处必有题刻。即使身列五百罗汉,也不能让人忘记他是个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儒释兼通、文治武功的真命天子。这样看,乾隆把自己排在四百四十四位,也就不难解释了。

乾隆一向以“盛世天子”自居,以“康乾盛世”自傲。但比起向传教士学习拉丁文和钻研数学天文的康熙来,乾隆自大得过了头。他礼聘的传教士只是替他画像的宫廷画师;他把英国希望通商,看做是海外小邦请求进贡;在欧洲滑膛枪炮取代了大刀长矛,战争进入火器时代的时候,乾隆却穿着过时的铠甲,带着香妃巡游;他的火枪没有装备军队,却是雕刻在圆明园的石壁上……晚年重用贪官,松弛吏治,大清盛世就在乾隆的自负中进入了尾声。当他走近生命的终点,开始做罗汉梦时,已是国势日下,拉开了中国百年苦难的序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