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古刹----灵山寺

地理位置

灵山寺位于宜阳县城关乡西部,背(南)倚灵山,面(北)临洛水,东、北、西三面为灵山行政村所环抱,西与灵山自然村相连,东与西营自然村为邻,东距县城十五华里,寺前悬崖之下有宜(阳)故(县)公路由东而西穿过,交通比较方便。

灵山风光

灵山位于宜阳县城西十五华里的洛河南岸,为熊耳山余脉,海拔五百米,地处东经112°6′,北纬34°30′,面积为七点五平方公里。山为青石质,山表翠柏满山坡,丛林森然。

灵山之名,是因周灵王葬此地而得。此山"诸峰耸碧,左右两翼翩翩欲飞。伸颈,饮洛河之流;举目,睇邙山之胜"(见《翳然亭记》)。由于山势略如凤凰展翅,苍松翠柏犹如它丰满的羽毛,故又名凤凰山。还有一说是,此山外貌很像古印度的灵鹫山,而灵鹫山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后主要说法地之一。佛教传入中国后,信佛成风,以后又在此山北坡建造佛寺。于是借印度灵鹫山之名,而又不使与灵鹫山之名相重复,就把此山叫作灵山。从灵山北面纵观山坡,大体上可分三个层次:下层山脚,河川开阔,烟雾缥缈,色度较淡。上层山顶,层峦叠嶂,鸟柏苍翠,色度较浓。山的最高峰叫凤凰顶,巍然屹立,登高远眺,灵山周围,洛河上下的大好风光尽收眼底。中层山腰,为佛寺古刹,文物景观遍布。左右两侧各有海拔约600米的青山相护。西侧皇帝山,峻峭入云;东侧神峪峰,巍蔚壮观。灵山宛如两山拱抱的一颗璀璨明珠,与邻近山峰相比,苍然独秀。山坡上除千亩鸟柏外,柿树、皂荚树与各种花草,丛生于山腰之间。春天,百花争妍,和风煦煦,花草上的露珠莹光闪闪;夏天,雨后"云静无尘埃",烟霞缭绕,气象万千;秋天,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火一样的柿叶,活象一片片朝霞;冬天,雪景银装素裹,千万株鸟柏,亭亭玉立。

灵山外观,景色天成,登临其境,令人神往!

寺名由来

灵山寺,亦名凤凰寺、报忠寺。前两个寺名,是因山名而定。山名灵山、凤凰山,当然寺名也就随之而称灵山寺、凤凰寺了。至于报忠寺命名的由来,据明代兵部尚书王邦瑞的《重修灵山报忠寺记》一文所称:远年"有老僧掘地,得断碑数寸,题曰报忠"。于是灵山寺也就因此而又名报忠寺了。究竟断碑因何而题及报忠寺此名始于何时,都无从查考。



历史沿革

灵山寺创建于何时,没有确凿的文字资料可考,据旧县志及碑记所载,乃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迄今已经八百余年。但这些记载未说明是创建还是重建。根据司马光(1019-1086)《灵山寺》、《灵山寺流泉》两首诗推断,灵山寺的创建最晚也应在宋真宗年间(998-1022),甚而可能在北宋之前。还有专家学者从寺院殿堂布局和鉴真和尚(688-763)在日本所建寺院殿堂基本相同判断,灵山寺也有可能是唐代建筑。由此看来,灵山寺几乎有上千年的历史。该寺自创建以来,虽然屡有兴废,但金及明、清奠定下来的寺院规模及布局仍未改变。

据寺内碑刻记载,灵山寺登坛传法,始创于憨休老祖,继承衣钵者为宣公、海晏、海山等大师。自清代雍正三年(1752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相继有临济正宗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世传承。自同治十一年儒公禅师圆寂后一度不详,清末,该寺不见记载。

民国八年(1919年)前后,有心空和尚在灵山寺传戒,重兴佛法。建国前,灵山寺由僧尼居住。

一九四七年宜阳县解放,灵山寺受到人民***的重视和保护。一九五0年,建立宜阳县文化馆,对灵山寺进行普查与保护。一九七八年河南省、洛阳地区和宜阳县有关部门共拨款九万元,对灵山寺大雄宝殿、中佛殿、山门等主要建筑进行了落架大修。一九八四年八月释绍梵和尚任该寺住持。一九八五年,宜阳县公布灵山寺为本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六年,河南省公布灵山寺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九年,河南省人民***批准灵山寺的文物保护范围。一九九二年二月,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灵山寺由宜阳县文物部门移交县宗教部门领导、由僧人进行管理。现有僧尼十八人(其中尼众三人)。宜阳县文物管理所则对寺院文物保护实行监督和指导。一九九二年八月,国务院宗教局拨款五万元,修缮厢房十三间,并从缅甸迎回四尊玉雕佛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