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灵岩山寺参访记

苏龙

作者手记

去年10月的一天,我前往苏州西南15公里的全国重点寺庙苏州灵岩山寺参访。由于事先联系,明学大和尚早在寺门口等我。他个子不高,着灰色僧服,神情淡泊。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和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江苏省和苏州市政协常委的他,非常谦虚,对自己谈得很少。他说:“现在党的政策英明,经济发展又快,佛教事业也很兴旺。几十年的历史证明,佛教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他回忆起“文革”时在天平山农场劳动,“曾与僧人开玩笑说,‘看来我们是末代和尚了’,没想到佛教还会有今天这般景象。”

明学大和尚对党的感情很深,上个世纪50∵年代他得到机会,到中国佛学院深造,让他受益匪浅,他对此非常感激,“多亏党的培养”。因此,他说:“爱国爱教,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思想在我头脑里一直是扎根的。”

一路美景上灵岩

当汽车在灵岩山脚下停了下来,灵岩山耸立在我的面前。此山虽不如九华山那么秀丽,却给人清静宁谧之感;虽不如普陀山那么闻名遐迩,却因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影响,善男信女纷至沓来。

上山的山路高低不平,曲曲弯弯,颇为陡峭,每跨一步都有些吃力。一步一步向上行来,青松翠竹愈见茂密葱郁,顿觉空气更加清新。不知不觉来到了名为“继庐”的凉亭,便坐下小憩。这座亭为灵岩山寺的头山门,为纪念印光大师而建。因大师别号“继庐行者”,故名“继庐亭”。正面是山门式,两侧石柱上镌刻着叶恭绰书写的对联:

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

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

再向上步行,山风拂面,山色葱葱,就来到了半山腰的“迎笑亭”。此亭据说是苏东坡命名的。据传当年苏东坡初上灵岩,山顶寺中的和尚闻讯下山至此迎接。当时此亭刚建成,尚无名字。和尚便笑请这位大文豪为凉亭起名。苏东坡望着笑容可掬的和尚,灵光一闪,便说:“你迎面一笑,就题为‘迎笑亭’吧,如何?”和尚自是高兴万分。从此,灵岩山上有了这座名为“迎笑亭”的凉亭。

登上灵岩山寺前的平台,朝南极目远眺,江南水乡生机勃勃、诗意盎然的景色尽收眼底。远处平坦的田野一望无际,绿意喜人,太湖的水与地平线相连,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近处村边道畔野花盛开,在万绿丛中抹上片片红晕。江南的山水真美!难怪历代名人雅士登临灵岩山后,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题咏。

再回头望山门,只见满山参天松柏拥出一带黄墙,中间是灵岩山寺气势恢宏的正门,上方匾额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几个镏金大字——“灵岩山寺”,原来我们的目的地到了。

古寺藏宝尽沧桑

灵岩山寺的藏经是有名的。藏经楼上现珍藏着历代版本的经书4.7万余册,各种版本的《大藏经》计10种,属国家文物善本藏经有2万多册,尤其是元普宁藏1000多册更是世界孤本。明学大和尚带我参观了藏经楼,并取出一部经书给我观看,只见字字端正,一丝不苟,字迹呈淡桔红色。这是寺内僧人常明和丰廉二位法师从1933年7月至1934年12月用破舌之法,以鲜血写成的81卷《华严经》中的一部。两位法师写完经书之后就圆寂了,“他们因弘扬佛法得到了永生。”明学大和尚说。

多宝佛塔有故事

灵岩山寺最引人注目的是多宝佛塔,它又名灵岩塔、永祚塔,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塔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后被毁。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塔身全用砖砌,塔内空心,每层外壁嵌砌佛龛,每个佛龛供奉石佛一尊。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遭雷击,宝塔成一道熊熊火柱,历时三昼夜,腰檐、回廊、楼梯均毁,仅余高约33米砖砌塔身,苍碧古朴,依旧巍然屹立,远近观者,无不称奇,称其为“空心塔”。

1937年,妙真老和尚发起重修古塔,但宏愿因日军侵华而搁浅。1957年,***将该塔列入江苏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明学大和尚为完成妙真法师遗愿,保护好这一文物,提出了重修宝塔的计划,得到了***的支持。该塔于1989年6月正式动工兴修,1990年10月工程告成。重修后的多宝佛塔凝重端庄,铁刹铜铃,翼角似飞,石雕栏杆,巍峨壮观,宋塔古风得以重现,成为灵岩山寺的突出标志。

站在灵岩山上,让人不禁心生感慨,真是:灵岩名山风光美,千年古刹今辉煌。

原载《中国民族报》2007年1月4日《宗教周刊》第七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