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今昔

◎吴企尧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古刹静安寺日前隆重举行重建山门落成庆典。目睹新山门庄严的雄姿,作为一个与该寺有数十年殊胜因缘的耄耋老人,我为此而欢喜赞叹,兴奋得简直难以入睡。抚今思昔,勾起不少沉淀良久的往事回想。

静安寺原名沪渎重元寺,建于三国吴赤鸟十年(公元247年),是沪上最早寺院之一。至唐代,因禅风盛行,一度改为“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I008年)始名静安寺,迄今末变。祗因旧址位临吴淞江(即苏州河)江滨,波涛冲击,有倾圮之虞,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寺僧仲依择地芦浦沸井滨,另砌新寺,遂有座落在现南京西路,华山路的静安古刹胜迹。历经宋元,乃至明清。据史志记载,古刹曾有赤鸟碑、陈朝桧、虾子潭、沪渎垒、芦子渡、讲经台、涌泉、绿云洞等八景,元代诗僧寿宁集历代诗人题咏,纂为《静安八咏集》传世。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寺僧募铜六千斤铸成大钟,有诗人王逢之铭文,今存寺内。清雍正、乾隆间均有修建,十九世纪中叶,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后经多年募化,住持僧鹤峰在缙绅李朝觐、浙江巨商胡雪岩等资助下,于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重建,翌年寺宇落成,佛像装修一新,于四月初八日浴佛节按佛教仪规举行开光典礼,江南一带四众云集,车水马龙,商贾辐辏,蔚为壮观,遂成一年一度的静安寺庙会。有一首竹枝词描述当时庙会风光:“士女如云浴佛辰,静安场聚万车轮;衣香鬓影斜阳返,十里红飞马路尘。”民国初,静安寺曾是上海和全国佛教重要活动场所之一,一九一二年第一个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会址设在静安寺,一九一三年三月该会在静安寺召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一九年寺前沸井滨全部填没,筑成马路,命名静安寺路(即现在的南京西路,寺南路中央保存涌泉,故洋人称Bubbling∵Well∵Rd。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拨款修茸静安寺,并帮助方丈持松法师恢复我国失传千年的东密坛场。法师感激国家宗教政策的英明,书“信仰自由成政策,爱国传统是优良”对联悬于客厅,以表爱国之心。一九八三年,静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院之一。

静安寺历史悠久,然而历经沧桑,寺宇建筑陈旧,布局零乱,大殿与山门各偏一隅。改建之思,萌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孕育酝酿近十年,逐步形成共识。一九九五年地铁二号线建设并在此设站;一九九六年拆除部分寺院建筑,推动古寺改建。慧明法师住持静安寺后,改建工作开始实质性启动。一九九八年立项,制定方案,反复论证,二○○○年经市规划部门批准先建钟鼓楼,实行边改建,边开放;二○○一年五月钟鼓楼落成,当年七月起逐步建厢房等。

山门是佛教寺院建筑的重要部分。早期的静安寺无论宋元明清,想必都有山门,其形象难以查考。太平天国战争后,寺宇建筑仅存大雄宝殿,有照片为证。(见图三)从空荒的景象可以推测,山门已毁于战火。光绪六年重建后,因整个上海经济发展迅速,附近开路筑衢,商贸、金融事业兴起,建楼造房,静安寺本院逐渐缩小,山门不断变化,最后成为一个简陋的小门。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方丈的德悟法师,于一九四六年在寺院东部新修一座仿唐式山门,疏浚门前涌泉,泉侧竖一座阿育王梵幢,新筑围栏以护之。这座山门保持了半个世纪,于一九九六年地铁施工时拆除。一九九八年修临时山门,至二○○三年四月动工建新山门时拆除。此番改建的整个形式定为宋式,乃因“静安寺”名更于宋代,迁现址于宋代,寺内尚有宋代遗物,且沪缺宋式建筑。山门为二层歇山单檐,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富有佛教文化之意;选用名家字迹,镌刻佛教图案,有爱国爱教和劝人行善含义,值得欣赏品味。

静安寺改建工程仍在继续,深信不久的将来殿宇法堂会日臻辉煌,并拟宜恢复象征有佛教文化意义的阿育王柱。这是因为有***的关心,社会各界的支持,广大信众的赞助和有关方面的合作。如今躬逢盛世,国泰民安,天下隆洽,佛法昌明,经济繁荣,建设俱进,善信共襄,道场中兴,必成其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