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西朝东∵与众不同的北京大觉寺

恰逢春暖花开的好季节,许多朋友都计划出游,不妨去京郊的博物馆大觉寺看看。清明前后正是大觉寺的古玉兰花开时节,大觉寺的玉兰,自古就与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并称京城三大胜景。大觉寺内还留有众多文物古迹,边看景边欣赏文物,何乐而不为。

■馆名:大觉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大觉寺路9号

■特点:以古建筑、古树、石碑为主的博物馆

■建馆时间:1996年6月

■镇馆之宝:辽代《旸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石碑

大觉寺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因有山泉穿寺而过,得名清水院,金代成为皇家行宫,为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后,始称大觉寺,明末寺院被毁。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雍亲王胤禛曾对大觉寺进行修建,增建四宜堂、领要亭等。

大觉寺位于北京西郊旸台山南麓,景致极佳,寺院前临沃野,后靠青山。寺内古树参天,清泉淙淙。大觉寺与泉有着不解之缘,清清泉水自深山而来,流淌千年不息,赋予这座古刹水光灵性。寺内古寺兰香,鼠李寄柏,碧韵清池,灵泉泉水,松柏抱塔,老藤寄柏,银杏树王,辽代古碑组成大觉寺八绝。

别处寺院大都整饬一新,红漆金绘难免有种凡气,而大觉寺内庙堂,虽年深日久,油饰彩画斑驳,但却透着浑厚古朴的神韵。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深山,逢着这样一座古寺,也算是一段奇缘。

■与众不同的建筑规制,象征着契丹人尊日的习俗

到大觉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觉寺的整座建筑是坐西朝东的。这在北京的寺院中极为罕见。按照一般寺院规制,都是坐北朝南,可大觉寺偏偏打破规制,整座寺庙坐西朝东,朝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这是为什么?

要解答这问题,还要从大觉寺历史说起。大觉寺由辽代契丹人所建。契丹族人有崇拜太阳的习俗,他们的建筑多是向东。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契丹人最先领受到太阳光辉,因此,辽代契丹人的建筑,都表达了这一习俗。

大觉寺虽经历代不断修葺,但格局未变。北京辽代建筑为数不多,表达契丹人尊日东向习俗的建筑就更少了。大觉寺显得尤为珍贵。

■放生池内辽代石刻龙头,四宜堂上玉兰云锦布地

大觉寺以灵泉着称,来自深山的清泉自石缝流出,分两路流经整座寺院。泉水清澈见底,四时不竭。在寺院山门与天王殿之间,有长方水池,叫放生池或功德池,山上的泉水汇集于此。

每年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很多游人便带着金鱼、乌龟,到放生池里放生。放生池北面出水的龙头堪称寺院的“老爷爷”,有专家考证这个龙头与山上辽碑同为辽代文物,弥足珍贵。

四宜堂位于大觉寺南路,是清代皇帝的行宫,为雍亲王胤禛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对大觉寺进行修建时增建的。四宜堂之名,也是雍亲王以自己斋号命名的。修建四宜堂时,雍亲王兴致颇高,曾赋诗一首:“佛殿边旁经舍存,肃瞻圣藻勒楣轩。四宜春夏秋冬景,了识色空生灭源。”

四宜堂,因是行宫,修建得典雅精致。在堂北,还有乾隆皇帝题名的憩云轩,憩云轩前石阶,与青石假山相伴,构成一组别致的景观。在四宜堂内,有四株白玉兰树,其中一株树龄已逾三百年,是目前北京最老的一株。大觉寺八绝之一的古寺兰香,指的就是四宜堂内的白玉兰。这白玉兰树,相传是寺院主持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种而来。

每逢清明节前后,四宜堂内的玉兰花就开了,这里的玉兰花期很长,能持续到谷雨。每年此时,银花缀树,如云锦布地;花香袭人,似紫气东来。昔时大觉寺的玉兰,与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并称为北京三大胜景。

洁白的玉兰映衬着清幽古寺,世外仙境之感油然而生。据说,当年电视剧《金粉世家》中,金家少爷和冷清秋来山上游玩,留宿山中的那场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每年四月,大觉寺都举办玉兰文化节,除观赏盛开的玉兰花外,还能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大雄宝殿慈禧太后留墨迹,无量寿佛殿乾隆皇帝有御笔

大雄宝殿和无量寿佛殿,是大觉寺中路的主体建筑。

大雄宝殿内悬挂有三块匾额,一为“妙悟三乘”,一为“法镜长圆”,一为“妙莲世界”。这三块匾额放置的位置,都很不显眼,稍不注意,就会被参观者忽略。此三块匾额,非同寻常,匾上的题字,出自慈禧太后之手。慈禧太后好写大字,如“福”字,“寿”字,每到年节,她都会写一些,分送皇室贵族。但她题写的匾额较少,且留世不多,在大觉寺中能够看到她题写的匾额,实属难得。

无量寿佛殿外,悬挂有一块“动静等观”的匾额,这块匾额乃是乾隆皇帝御笔。乾隆皇帝好游山玩水,且还非常欣赏自己的书法,好卖弄,到处题字留诗。

大觉寺内还有一处乾隆皇帝题字匾额“无去来处”,寓意深刻。“无去来处”是佛家用语,大意是:“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佛祖是无处不在的。”

这块匾额,在军阀混战时期被毁,原因很可笑。传说有位军阀败仗后,躲进大觉寺,看到“无去来处”匾额。军阀没什么文化,误解为“无去来处”是没有容身之地。遂大怒,本来就是避难来,却无处容身,于是,将匾上字刮去。这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去来处”匾额上的字,是后人在乾隆皇帝笔书中,找相同的字拼上的。

在大悲坛的西北侧山上,有块辽代古碑,是大觉寺中最古老的文物,堪称大觉寺的镇馆之宝。此碑于咸雍四年三月所立,碑文是天王寺志延和尚撰写的《旸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中还录有辽代寺院兴盛时期,修缮僧舍和刊刻大藏经之事,这些碑文是研究辽代北京地区历史的珍贵史料。

此外,寺内还有数通明清石碑。这些碑文,记载了大觉寺建造修葺的经过,反映了寺院的历史变迁。

在大觉寺内还有一处看点,是京城少见的,就是韦驮像。常去寺院的朋友一定会问:“韦驮像几乎所有的寺院中都有,大觉寺的有什么不同吗?”这大觉寺中的韦驮像,还真就与众不同,在别的寺院中,韦驮都是站着的,而大觉寺的韦驮是坐着的。偌大的北京城,唯有大觉寺和法源寺的韦驮是坐着的。传说有一年大觉寺有了大灾,寺里的韦驮挺身而出,救寺立了大功,为了感谢韦驮,大家就让他坐下来休息,一直到现在。

在大觉寺中路北侧有一座二层建筑,叫大悲坛,原是寺院藏经之所。大悲坛上悬挂的“最上法门”匾额,原是乾隆皇帝御笔,后改为醇亲王的手笔。《大觉寺历史沿革展览》就设在此处,展览用大量图片、文字和实物,介绍了大觉寺的历史兴衰。其中有大觉寺清代的地契,还有执照凭据、地亩账、告示等文书档案,还有写着“方丈”、“思过”的匾额和一些老照片。

■罕见的韦驮坐像

■松柏抱塔,迦陵舍利塔,难解迦陵禅师与雍正皇帝之谜

■辽代石刻龙头

大觉寺中路在全寺的最高点,有一座佛塔,见到的人都觉得似曾相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座佛塔与白塔寺的白塔、北海永安寺的白塔,形制相仿。在佛塔的南面有一棵松树,北面有一棵柏树,松树和柏树的枝条,伸向白塔,似乎是要将白塔抱住,这就是大觉寺八绝之一的松柏抱塔。

这座佛塔名迦陵舍利塔,又称迦陵和尚塔或大觉寺塔。有人传说,此塔是寺内住持迦陵禅师的墓塔。3

迦陵禅师

迦陵禅师,清初着名禅僧,青年时因悟性深,受到师尊赏识,成为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嗣法传人。此后,迦陵禅师致力于参学、演法,足迹遍及江南塞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一直韬光养晦的雍亲王胤禛,准备在王府举办法会,有人向他举荐迦陵禅师。二人见面谈辩后,互觉机缘相契。此后,迦陵禅师便成了雍亲王府的座上宾。

康熙五十九年。雍亲王将京西名刹大觉寺特加修葺,力荐迦陵禅师出任该寺主持。大觉寺也因迦陵禅师出任主持,而更声名显赫。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胤禛登基后,迦陵禅师突然辞去主持之职,于雍正元年春出走。雍正四年,迦陵禅师以微疾小恙而逝。迦陵禅师圆寂后,雍正皇帝对他追思不已,封其为大清国师,赠谥“圆通妙智”,诏在京西建塔,以安其灵骨,并将其《语录》收入经藏。

但令人奇怪的是,迦陵禅师圆寂后没几年,雍正帝对其态度突然发生180度大转弯,说迦陵禅师“品行有污,行为不端”,着削去所赐“国师”封号,其语录入藏者亦被撤出。

迦陵禅师与雍正皇帝之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也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