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寺游记

香严寺地处伏牛山西麓,属淅川县境,是中原四大名寺之一。之所以是名寺,一在于历史悠久,开山祖师是唐朝的慧忠国师,唐宣宗李忱曾为了避难于此落发为僧七年之久,所以有“千年古刹”之称;二在于寺院规模大,占地广,现存殿、堂、楼、阁很多,有“千顷香岩”之称;三在于周围风景绝佳。

我也是慕名而去。一可以陪母亲拜拜佛,二可以带孩子登登山,三可以利用清明节这三天假期出去放松一下。

2008年四月四号早上八点坐南阳到淅川县城的班车出发了,到了淅川县城,才知道我们绕远了,只好又倒到仓房镇的车。仓房离香严寺还有20里山路,需要坐辆出租三轮车,才能到寺院。走了冤枉路,颠簸了一天,到寺院已是黄昏了,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又该后悔埋怨了,现在以佛理来看,逆境正好可以考验一下自己的忍辱心,也可以消业障,工夫就体现在日常生活嘛,何况这也不算什么逆境。

进山门需要买门票,有皈依证可以免票。后来得知是淅川县旅游局委托当地林业所来收费的,因为这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的修建、文物的保护,***要出钱的。进去寺院,已是黄昏时分。一位好心的和尚听说我们是从南阳市远道而来,就去帮我们通融,先暂时住在寺院。但被回绝了,因为没有皈依证。随缘吧,住到外面的农家旅社也行。我们继续拜佛,到了第四院,又遇上一位老和尚,说明来意后,他说可以在此住下,后来才得知他是这里的住持妙望法师。

用完斋饭后,和一位老和尚谈话。我请求他谈一些神通之事,尽管我知道学佛人不会执着于神通、感应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我也知道只有明心见性之后才能具足六神通,但我觉得,现代人不相信子虚乌有之事,出家人要度众生不是正好可以以神通来度众生吗?老和尚说,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是有的,说桐柏县有位和尚,别人来找他,还没开口他就知道来人求什么事。这是六神通里的他心通,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我过去听妙行法师也说过类似的事,他说他自己过去在山上精进念佛,就能预知到什么人会来找他,后来住到山下,大概不如山上清静吧,这种工夫就失去了。

我又问及老和尚一些往生时出现的异相,比如放光,香味,舍利子等,这些异相是好多人都能看到的,甚至被作为是是否往生的证据。老和尚说有的人还能看到来接引的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妄语,这点我相信。

我又请教念佛的方法,因为我念佛念不了多久,老是被杂念打扰。老和尚说,还是因为放不下,心里有挂碍,不能了悟空性。再者,有杂念也不用担心,“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嘛!我听了之后,想想自己平日里为生活奔波,为工作繁忙,何曾好好反省过自己的内心呢?听老和尚一番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呀!

晚上住下后,因为旅途劳累,很快就入睡了。被褥单薄,后半夜被冻醒了。一会儿,悠悠的晨钟响起,马上就听到洗漱、走动的声音,一阵静寂过后,马上又听到抑扬顿挫的诵经声。我起来在寺院里转了转,月亮刚落,一片漆黑,院里古木参天,山鸟乱鸣,伴着诵经声,犹如天籁。

上午游客渐多,多带有本地的导游。和尚也开始上班,每个殿各设一人,接待香客。香客大多是来求福消灾的。当代高僧净空法师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前提必须是利益众生的事,佛菩萨不是贪官污吏,可见并非求什么事都能得佛菩萨护持的。再说,求福并非学佛的目的所在,唐朝的惠能大师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很多人都误认为学佛就是烧烧香,拜拜佛,求求福,其实是入宝山而空回。寺院里有一副对联写得好:“发菩提心由定生慧,趣解脱道以戒为师。”其中暗寓佛教的三无漏学:戒,定,慧。也就是说,得定开智慧才是佛教的根本。

我跟着人群听导游讲,后来发现导游们的解说词都一样,都是现编好的,从佛理来看,错误百出,只是善于抓住游客的心理罢了。游客什么心理呢?喜欢听神奇的传说,也不求甚解,比如香严寺的由来,传说是香严童子下凡化作一和尚,让武则天给他洗脚,武则天给他洗好后,天降大雨,旱情得以解除。和尚然后说自己是香严童子下凡,今日私降大雨,触犯了天条,只求死后把他尸体绑到午门外的大象鼻子上,大象如果歇卧在哪里,就在哪里安葬他。最后大象歇卧在这里,于是人们就在这里建了香严寺。

这个传说倒可以拿来作文学欣赏,但明显失实。佛经中有善财童子,没听说过香严童子;假如香严童子真是菩萨下凡,菩萨哪有触犯天条的说法,照佛教的说法,天人也是众生,也要靠佛菩萨救度;大象从长安出发,到淅川不下千里,怎么可能千里不卧呢?现在各地搞旅游开发,编造了很多类似的神奇故事,让游客浮光掠影地看看风景之外,还可以听听荒诞无稽的传说。其实,香严寺的由来,《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记载得很清楚,香严寺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勅赐长寿,其以香岩传,由国师入塔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故亦称“香岩长寿寺”。

大雄宝殿有三道门,导游说,按照佛教的说法,进门应该男左女右,即男走左门,而且要先迈左脚;女走右门,而且先迈右脚。中国寺院的建造,有的山门建成了三个门,是取自佛经“空,无相,无作”的教义,分别叫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里大殿的三道门,是明清建筑中的常见布局,并没什么深义,至于先迈左右脚的说法起于何时则不太清楚。

大雄宝殿前面有个过厅,这在寺院的建造布局上有点特殊,导游说是寺院过去接待官员时,特别为官员开的门。游客一听,纷纷蜂拥而入,似乎经过此门将来也可以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大雄宝殿塑的是三尊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首为药师佛,右首为阿弥陀佛,这叫横三世佛,因为药师佛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导游反把这三尊佛当成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其实寺院中塑的竖三世佛一般是这样塑的:过去佛为燃灯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

大雄宝殿后面是法堂,中间塑的是弥勒菩萨。其实禅宗的法堂是讲经说法的地方,类似于讲堂。据百丈怀海禅师定的禅苑规制,一般是“不立佛殿,唯构法堂”,而且法堂内中央只设一高台,是为了让四面僧众听课方便,可是后世的寺院法堂往往在座后设大板屏,而且把法堂建在佛殿之后,方丈室之前,小寺院又把佛殿和法堂两者兼用。香严寺是把法堂建在佛殿和藏经楼之间,虽失古意,并不失佛制。导游却把法堂误解为寺院执法的地方,把弥勒菩萨比作司法部长,纪检委书记,实在是引喻失义,反成毁谤。导游的错其实是顺应了世俗对佛教的误解。归纳来看,一是误认为学佛只是行善积德,不知道佛教三无漏学乃戒、定、慧。二是误认为学佛只是跪拜、点香,不知道给佛经学,给明师学。三是误认为佛、菩萨、罗汉就像小说、影视里所表现的一样是各具神通的神灵,不知道佛、菩萨、罗汉是表示修行的果位,寺院的塑像有表法之用。四是误认为学佛是封建迷信,把学佛人等同于巫婆神汉,不知道佛陀反对谈玄说怪,卖弄神通。五是误认为学佛只是求福求财,不知道学佛是为生死大事。印光大师打比方说,学佛求福就好像拿一件无价之宝换了一颗糖吃。六是误把一些学佛人的不当行为归罪于佛理、佛教。如此等等,倒可以看出佛法离普通人群的生活还很遥远。

我默默离开人群,独自看着碑文。通过碑文,我知道,原来香严寺分上寺和下寺,下寺淹没于明代丹江的一次涨水,据导游说,这个水文记录为***修建丹江口水库提供了重要参考。所谓“千年古刹”,其实是香严寺的名字足有千年之久,寺院的古树大概有千年之久。宋元以来,寺院是屡毁屡建,现存的建筑大概多是雍正、乾隆年间的,当时的颛愚谧禅师对修建寺院有大功劳。在香积厨的外墙壁里,镶嵌着几块碑,其中有颛愚谧禅师写的诗《春感五咏》,此处仅录其中一首:

欲理归期未得归,青山冷尽旧时衣。

道甘难进宜江海,天护余生且蕨薇。

求友渐空屠狗市,浮家聊卜钓鱼矶。

何年稳趁桃花涨,目遍新巢乳燕飞?

过去,寺院每修建一座殿堂必造一碑,记载其缘起和功德,或者是一些文官的题咏,也要树碑。比如万历年间的刑部主事李荫,写了一些涉及香严寺的诗,也刻碑留念了。仅录其中一首《香严寺同无尽禅师》:

物外恣游览,真成澹宕人。

五香聊拂体,三德可严身。

敷座风光满,逢僧话柄新。

向来缘底事,困顿走京尘?

李荫是官场中人,他的这首诗流露出公务繁忙之余暂得轻松的平静和愉悦。颔联暗寓“香严”之名,颇见巧思。颈联“满”字“新”字,尽管平常,颇合情境,没有真体验是写不出的。颛愚谧禅师是出家人,表面看似乎写的是在家人的生活,我认为实际上是处处禅机,主要记录其参悟的一段心理历程。“归”,不是回家,而是归如来性海,或者说是明心见性之时。尾联用诗句的形式,描述了这种难得的开悟境界。韦陀殿后挂有今人写的一副对联:“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俱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颛愚谧禅师诗中的境界,和李荫的诗、这副对联比起来,真是相映成趣,在一般俗众看来,出家人不过是与世无争的闲云野鹤,这也是令世人羡慕却难以做到的地方。至于开悟的境界,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梦想到了。而出家人,志在明心见性,但描述其参悟过程及开悟境界的诗歌内容,却往往用世俗生活来表达。《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悟道后的高僧和平常人并没什么区别,所谓“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只是用心不同了。所以他们的诗歌内容既有处处禅机,又充满了世俗生活的情趣。

颛愚谧禅师还根据寺下发掘的残碑重新记载了元代一个叫憨憨牧牛翁的高僧,据说他言行如济颠,能数日不食不觉饿,一日数食不觉饱。入灭前向人借了一头牛,说定归还日期,到时候牛如期回家了,人却不知所终。佛教中高僧辈出,而没有留下记载的何其多多呀。

五号早饭后,我带孩子去寺院北面的坐禅谷。路两旁林木幽深,走了大约二里多地,看到了买票口,外面的场地停了好多小车。我和孩子拣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小山路,不见溪流,却能听到铮铮淙淙的流水声。走了一会儿,见到一条小溪,低洼的地方自然形成一个小水潭。里面有几尾小鱼游来游去,真的是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所描写的情境,“皆若空游无所依”。跨过小溪,有一条未开发的小山路。我俩鼓勇而上,上着上着,我发现右边的灌木丛下面,就是万丈悬崖。我俩只好知难而退了,下的时候,孩子突然一脚踩空,吓得我头皮发麻,还好只是一场虚惊。下来之后,想想刚才的情景,让我游兴顿消,就和孩子回去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一定要去坐禅谷呢?半路又见一条石阶铺成的山路,两旁也没栏杆,我问孩子想不想上,看来孩子没有被刚才的危险吓倒,毅然要上。上去之后,却见到一处天然形成的露天石洞,前后有两个洞门,中间开阔,洞壁坑坑洼洼,有一处被凿空,里面塑了几尊佛像,可惜被人毁坏。

出洞门下山,回到香严寺,还不到中午。下午休息了会儿,仍旧在寺院里转悠,看和尚给游客讲解佛法、看相占卜。我不禁感叹出家修行的辛苦,除了做早晚课外,还得忙活生计问题,现在寺院没有田产,主要靠在家居士们的布施,寺院住持除去按期给和尚们和义工发工资之外,所余了了。在外人看来他们是闲云野鹤,可他们照样得为生活操心,只不过他们所求的只是吃饱穿暖而已,不像在家人那样欲壑难填。

七号早上坐车回南阳。本想出来轻松一下,想想这两天,坐了一天车,看了半天碑文,登了半天山,也够忙活的。看来,心里不放松,就是在幽静的山寺也得不到清闲;心里如果能时时放得下,就是住在闹市何曾会觉得闹呢?所以,出家、在家也只是皮相之分,关键还在于如何用心啊。

汽车离香严寺越来越远了,离那个闹市也越来越近了。再见了,香严寺,谢谢你带给我体悟,我会把这份体悟带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