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保国寺

文章作者:朱益三

98年底,省***教育两高验收组完成了对宁波江北区的验收,领导安排半天休闲,命我给保国寺打个电话,高规格接待(高规格指介绍的级别)。第二天清早,家里电话铃响,电话那头传来:昨天丁同志(省两高验收组组长)因事没去,说今天回程途中一定要补保国寺这一课,我只得给山上再挂了个电话,幸亏山上的文保所长是我的一个学生。

上保国寺我已记不清次数了,对保国寺的偏爱也是逐级加深,直至为之倾倒。因没有资格可查志一类的资料,而保国寺又如此之神秘莫测,于是便想说又诚惶诚恐。前年夏,去重庆大足石刻感受特深,震撼之余悟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确是皇冠上的钻石,是年秋特意再次去杭州登上六和塔。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浙江省,杭州六和塔、岳坟、宁波保国寺仅此三家。

小时候的保国寺印象,山高路遥,化大力气才能登上。听人说:保国寺建于东汉年间,当时还是大海里的一个岛,光开山就花了20多年。为修建寺院,先人们在海涂上修筑了两条塘,往西顺山脚方向的那条塘叫湖塘,今江北区原慈东公社的一个村名就叫湖塘下。往西南的那条叫洪塘,今江北区洪塘街道。寺建成后,人们得乘船前往。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后来听母亲说:保国寺与马鞍山后的定林寺是由当时舅甥两人分别打造的,并约定上梁时互赠礼物,一决高低谁先建成。山后建定林寺的娘舅稳重厚道、辛勤劳作、进展特快,而建保国寺的外甥游手好闲,每日对酒当歌,进展缓慢。忽一日,外甥听说娘舅的定林寺即将上梁建成,一下慌了神,于是手脚并用,将木头乱堆一起,为争先,便将斧头掷向山后的定林寺栋梁而去。毛小子因失去手用工具无法上梁,顺手拎起身边石柱础替代木栌斗,匆匆盖上檐瓦,便宣告功成。不久,娘舅将定林寺的上梁馒头也掷过山来,稳稳当当地贴在了保国寺大殿的东、西两首的檩条下,游人只要留心察看,就不难找到。这又是一个神奇动听的故事,可乐坏了小时候的我。

我在洪塘工作期间,一次上保国寺,红是当时的文保负责人,对我说的二点至今印象极深,几十年过去仍挥之不去。其讲保国寺大殿有二只“水龙”(消防龙)守护东西两侧,而山下万余人口的公社只配一只,若遇山下发生火灾,也不准出龙下山,这是禁令。每逢值班日的早晨,我总是先开好大殿的门,然后在殿前天井晨练。偶然间,会有一、二只诸如喜鹊、乌鸦、麻雀之类的小鸟闯入殿堂,平静一下子会被打破,先是听见鸟儿发出的尖叫声,紧接着是拍打着翅膀,然后惊恐盘旋,慌不择路,最后仓惶出逃。真是不可思议,这大殿真神!鸟为何惊恐万状、不筑巢于殿堂?而人在殿内却无任何感觉。你看,我顺着他的手指往下看,天王殿内一大群麻雀正在梁间跳跃,吱吱喳喳闹个不停,不可收拾,而身后的大殿却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接着红对我说:这大殿虫不蛀、鸟不栖、鼠不入、尘不染目,前二种有解释:第一种也就是常人想象的其木有鸟虫确认的“味”或“毒”,使其无法生存,这已被专家否认。即使存在,哪能维持千年不减?前几年清华大学的教授爬梁探柱,画图研究了几个月,透露出上面四大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大殿的木结构复杂,自然风经木结构回旋后产生超声波,使生物无法适生,但还不是结论。不知如今又有何新的解释?那木可十分珍贵喽!名叫黄桧木,至今除东南亚、***外已初步结论:绝灭。七十年代大修时曾从柬埔寨进口过此类木材。八十年代初,红如是说。

等到明当文保所所长的时候,我又有了新的收获。明指着大殿:“朱老师,你能看出吗?这座大殿是宋、清两朝组合式建筑。相隔二个朝代,几百年。”我真的冒傻了,不敢相信,只有竖起耳朵仔细听。明接着展开:保国寺的精华是大殿内的中间部分,北宋祥符年间建的。这个建筑具有以下三个铮亮的闪光点:一是瓜棱形柱子,每根柱子由四根或八根园木拼合而成,为美观起见,先人将拼合凹陷处再包镶小园木用榫卯联固,所拼所击之有明显的虚实之感。在整个建筑中,16根瓜棱柱向中间呈倾斜支撑屋顶,大有16罗汉架抬一顶花轿的神功绝活。二是柱的上部全是斗拱,这斗拱只用凹形整固,没有内榫内卯,且东西两侧不对称,西转跳为五跳,东转跳为四跳。柱头的栌斗也不对称,东侧为圆形石栌,西侧则为方形木栌,似乎是出自两人之手。第三是梁,由于大殿内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梁架,常人从斜柱斗拱的趋势中误判为无梁殿也没错。在保国寺大修期间人们才发现有梁,但是一根小梁。从梁与殿屋的尺寸较之,也是不对称的。从力学角度讲,平衡是建筑的第一要素,在不对称中获平衡,并非一个“难”字可以了得。连同前说的无梁四奇,这些都是大殿留给后人的悬念。清之前,这北宋无梁殿遭风雨侵蚀,清人痛惜。于是在它的四周有墙体砌起,并辅盖下层屋檐,置以门窗,形成了现在的大殿模样,才使无梁殿得到有效保护。有诗云:升斗昂拱人巧极,祥符千载永留名。这是至今对无梁殿的最好赞颂了。

再次上山,明到山坡下接我。刚拾级几步,明邀我走小道上山。这小道用石级铺成,黄泥纯新,路两旁的灌木已成活,刚吐出浅黄色的嫩叶。昨晚刚下过雨,这里的空气清新爽口,沁入心肺,溢过四肢。走几步后明问我有何感觉?我说有一种被放大了的声音响起,好象是我们的脚步声。他笑答:中。我们蹬台级时,鞋底与路接触发出的鼓鼓声被对面的山给传了回声,我们称它为“响石阶”,是我们职工上下山无意中发现的。回声在大山中都有并不稀奇,但要达到同步就需要特定的山体条件,恰到好处的距离,这一点保国寺后面的山具备了。今人却给脚下的石沾了光,誉为“响石”,那山怎么能不动气呢?我感叹:保国寺可真有魔力,连山都在遥相呼应。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还可去瞧瞧大殿前的那口水井,再劳驾几步去看看“一碧涵空”,肯定会有新的惊喜在等待着你。说话间我们已迈过天王殿门槛,便有鼓声充耳。我嘻问:怎么你们也兴佛事?明忙解释:那里!这是我们鼓楼里的鼓声,刚对游客开放。在我国每个寺院都有钟楼、鼓楼设置在东西两侧,但这鼓可不是所有寺院都有的,天童、育王就没有。我再次被雷倒惊讶不惑,圆睁着双眼,莫非是皇封?明接着说:正是,这得从保国寺的起名说起。传说东汉建武年间,骠骑将军在这里舍宅为寺,至唐,遭火灾夷为平地。寺丈北上长安化缘,恰逢大旱,皇上率众臣及百姓在圣地求雨多日无助。寺丈见状请缨祈雨,果不出三日,大雨倾盆,皇上大喜,便册封为保国寺。

再过二年保国寺千岁了,对保国寺的保护,现已鸟枪换大炮运用高科技CT健康检测,日夜监控。对保国寺无梁四奇千古奥秘的探索还在继续。我们所见到的明代建筑;来自慈湖中学普济寺的唐代经幢;来自黄山大夫弟的砖雕屏风;来自民间大宅的万工床、八乘花轿等等都是保国寺后人在努力。保国寺后面的山经多年养育已苍葱翠绿,幽香飘然。对面山顶的望海尖亭并不高大,但可观日出、眺大海凭吊抒咏。此时我在想:对于保国寺这样少有清晰的文化底蕴的古迹,其一砖、一木、一瓦均不是我等凡人都能读懂,它的存在并不承担叫每个人都精通古建筑原理的使命,它只是为中外专家保存着的一部专业作品,比如埃及金字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中国的大足石刻。这无损于保国寺子民的拥有感、满足感、自豪感。悬念尤为重要,它的魅力就在于让每个人带回家去思索,不断地启迪智慧,创新光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