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的沧桑

常州天宁寺,远近闻名。然而,在常州还有一寺,也在江南名寺的之列,那就是位于市南郊的清凉寺。清凉寺位于常州南门外德安桥南,占地20.1亩,创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初名“报恩感慈禅院”。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报恩寺移建于现址。自明朝永乐元年移建后,寺院规模渐臻宏伟。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建大雄宝殿。清康熙年间,重建大悲阁和藏经楼。嘉庆(1817)年两阁均遭焚毁。道光(1824)年邑人石庆山集资重修山门、佛殿。咸丰(1860)年又付之一炬。后住持静波在废墟上重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法堂、法融堂、海镜堂、大悲阁、荷花厅等殿堂楼阁达300余间。自光绪(1894)年动工,直至民国初年方告竣工。光绪三十年(1904)年复名为清凉寺。

走进寺院山门,就见两边高大威武的四大金刚,正面是弥勒佛。出山门就是一个四方的大院,放着两个大铁香炉和插蜡烛的铁架,里面插满着香和蜡烛,燃烧的烟火直冲天空。

而后就是大雄宝殿,殿正中有高大的释加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诸天佛,两边是十八罗汉佛,背后是海岛观音佛等以及新善堂、大悲阁、海镜堂、藏经楼,还有幽雅秀丽的荷花池。池内有假山叠石,池畔横峰侧岭,婉转迂回。清澈的池水中金鱼游弋,别有一番清静、幽雅的情趣,使人流连忘返。

我就出生在清凉寺附近的马家村,从儿时直到现在进入老年,亲眼目睹古寺经历的沧桑变化,常常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往昔的清凉寺香烟旺盛,各地闻名而来的善男信女常年不绝,热闹非凡,德安街(当时也叫南门街)两边的商铺也是人来人往。生意兴隆。我从孩提时起,就是寺里的常客,因为清凉寺内那栩栩如生的佛像,殿内的雕梁画栋、供桌上雕刻着生动活泼的五禽戏耍图,还有金壁辉煌的藏经楼、幽雅秀丽的荷花池……吸引着儿时的伙伴,三天两头到寺里兜风玩耍。每当盛夏酷暑季节的来临,家里闷热得坐不住,就邀几个伙伴去寺里休息,躺在平滑的方罗砖地上,最热的天也是凉爽爽的多么惬意啊!

每到农历的六月十九日,是清凉寺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江南江北各地前来拜佛烧香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把石板铺筑的德安街挤的水泄不通。这天,也是我和伙伴们最高兴的日子。白天到寺院后面的大草地上看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草台板戏”,临时搭起的露天戏台,不等演出开始,就挤满了方圆几十里前来看戏的男女老幼。这天在寺前举行的庙会,寺前的大广场上,人流滚滚,德安街上也挤满着人;晚上到寺院门口去看放焰口,雪亮的大电灯泡把周围照得如同白昼,引来无数的昆虫在电灯泡四周飞旋。寺门口放着大香炉,烛光通明、香烟缭绕,寺内则是钟鼓齐鸣和念佛声此起彼落,响彻夜空。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我从外地调回故乡时,清凉寺已经在“十年内乱”中遭到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寺内大大小小的佛像全部被荡涤一空,寺庙也被两个工厂用作生产场地,清凉寺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像和熙的春风,吹进了600余年的古寺,古寺再次焕发青春。市***拨出专款一百余万元,修复清凉寺。目前修复工作已基本结束。新禅堂、海镜堂、大悲阁、藏经楼、荷花池等已经全部修缮完毕,还增建了原先廊、五角亭、六角亭以及公共卫生等设施。

如今的清凉寺,虽然没有重塑全部佛像,但等明年博物馆及寺旁的古建筑公司以及5户居民搬迁后,将恢复原来的天王殿等,使这个古寺成为佛教圣地。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清凉古寺得以重振门楣,旧貌换新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