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山的名胜古迹

青霞嶂

在雾中钵孟山

宋张俞《青霞嶂》诗云:“雾山环合自云川,户有清溪种玉田。万本桃花不知处,几人曾得问秦年。”载本志艺文。

宋陆游《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兼简朱县丞》句云:“青霞嶂深天壁开”注云:“青霞嶂碧玉潭皆雾中佳处”。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云:“遵岩穿莽,躐礁石,践泐溪,入青霞嶂,壁峭参云,峰翠隐日,别是洞天,不觉拍手叫绝。嶂左为钵孟、大鹿诸山”。

明杨慎《开化寺碑记》载:“嶂名青霞”(详见本志艺文)。

明王圻《游雾山记》云:“入钵盂夹山之中,大溪之侧,五僧诣而前曰,此青霞嶂也。栈广不盈尺,宜步不宜舁,是中有文与可诗,旧有青霞嶂三字碑,岁久没于涧,余为补书,令胡君心谷勒石之”。

清潘元音《游雾中山记》云:“囗崎逼仄,中夹流波,层峰曲折,天馀一线,此青霞钵盂之胜也”。

清《大邑县志·山川·古迹》卷三载:“青霞嶂碧玉潭为雾中山水绝佳处,历代均有名人游览,宋文同、陆游、明杨慎、万安,均有题咏。碑记石刻,犹有存者”。

磐陀石

在雾中山八功德水北

明王圻《游雾山记》云:“八功德水北为磐陀石,大石盘旋蹲伏,广逾五六丈,屋其上者三楹”。明杨慎《磐陀石》诗云:“昨过灵灯净土,兹辰云顶磐陀,三百六十飞升,八万四千囗波”,全诗载本志艺文。

明张石塘《九日登冠子山》句云:“醒来更坐磐陀石,磐陀之石世稀有”。

明杨一鹏《游雾中山》句云:“自在磐陀石上苔,碑劫至今传太史,文章濡泽雾中来”。

清《邛州直隶州志·方舆志·山川》卷四载,“雾中山石有磐陀、海马”。

清《大邑县志·古迹》卷五载,“磐陀石在八功德水上,磐旋蹲伏,广五六丈”。

清潘元音《游雾中山记》云:“横越山坡,觅磐陀石”。

罗汉洞

在雾中山开化寺罗汉堂前

《成都文物》总第十五期载胡亮《大邑县雾山乡的文物遗迹》云:“罗汉洞位于雾中山开化寺明代罗汉堂的侧面,系青石条卷砌洞宽一点八米,高度不明(因底部积满菸土无法测量),由洞口起至八点二米深处为条石砌断”。按:据当地群众反映此洞系解放前被洪水冲出来的,八十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

散粮坪与关饷亭

在雾中山接王亭与开化寺之间

《大邑文史》总第十一期载,韦行《漫谈雾中山》云:“据当地老人介绍,在接王亭与开化寺之间,旧有散粮坪与关饷亭遗址各一,目前虽成了农宅,但当日的历史遗迹尚在。相传散粮坪是开化寺所辖寺庙领粮的地方,关饷亭是开化寺所辖庙宇领钱的所在。据此可知当日开化寺住持曾经建立收支两条线的财经制度”。

碧玉潭

在雾中山青霞嶂二百二十米处

宋文同《题雾中山碧玉潭》诗云:“千岩角逐互吞吐,一峰拔起矜崔嵬。日光微漏潭见底,水气上薄云成堆”。见本志艺文。

宋圆泽《雾中山述记碑》句云:“青霞碧玉乾坤阔”。

宋陆游《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兼简朱县丞》句云:“青霞嶂深天壁开……日光微漏潭见底。注云:青霞嶂碧玉潭,皆雾中佳处”。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云:“岩北刻碧玉潭三字。因吟文与可千岩角逐互吞吐句,不觉拍手叫绝”。

明王圻《游雾山记》云:“又里许,经石磴石岩左瀑,仅可置履,曰:此碧玉潭也。潭故冷然清,渊然深,颇难于步。嘉靖辛酉忽被风雷震塌。……自青霞至此,此其最佳”。

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三载,“(鹤鸣山)东北十五里有青霞嶂嶂下有碧玉潭,《剑南诗稿》云:青霞嶂碧玉潭皆山水佳处”。

清《四川通志·寺观》卷四十三载,“雾中有碧玉潭诸胜”。

清《大邑县志·古迹》载,“碧玉潭在青霞嶂北,明嘉靖间风雷振塌。”按:八十年代末,市县复查文物时,为邱全如发现,重新去泥出土。

清《大邑县志·艺文》卷十八载,“志成赋长句五十韵以殿之”句云:“德胜之水映碧玉”。

清《大邑县志·艺文》卷十八载,陈大文《大邑名山歌》句云:“明月神池演碧(玉)潭”。

清《大邑县乡土志·山川·古迹》卷七,“青霞嶂碧玉潭为雾中山水绝佳处”。详见青霞峰条。

圣泉

在雾中山飞瀑桥南

明王圻《游雾山记》云:“飞瀑桥数折,有陡岩,南面高三丈,下有石池方广,予观之,清泉漾碧,雨之不溢,汲之不枯,予镌额曰圣泉”。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云:“(接王)亭左旋,历水月桥,为圣泉”。

清潘元音《游雾中山记》云:“(接王)亭左,逾月池飞瀑,为圣泉,溪水从出,峭壁悬蹬”。

八功德水

在答中山开化寺左

明杨慎《升庵全集》卷二十六载:“八功德水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

明王圻《游雾山记》云:“寺(开化)之左有八功德水,水从地起,僧觉议为造小石屏,鼎琢九龙,令水腾跃而上,从龙口中出,涓飞不息”。见本志艺文。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云:“乘竹舆,循小径,至八功德水,滔滔覆岩,有石阁,凿石为九龙,水从龙吻中喷出”。见本志艺文。

明张石塘《登冠子山》句云:“兴来复饮功德水,一派灵根自天际,饮之转觉精神怡”。见本志艺文。

清《邛州直隶州志·方舆志·山川》卷四载,“八功德水在县北五十里雾中山开化寺左,刻石如九龙形水从龙吻中喷出”。

清《大邑县志·山川》卷四载,“雾中山八功德圣水一泓”。

民国《大邑县志·地理·附古迹》卷二:“八功德水在开化寺左,刻石为九龙形,水从龙吻中喷出。《杨升庵全集》云:“八功德水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

明月池

在雾中山七佛楼前

宋圆泽《雾中山述记碑》云:“雾中明月古今秋”。

明杨慎《开化寺碑记》云:“池号明月”。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云:“山后绝雨,看明月池,池不甚广,亦甚浅,周以石栏,向八功德水,即此池所澹泊处也。积旱不涸,积霖不涌,祷雨辄应,水通西海阿耨达河(一作池),时发金光,若月天睛辄现,亦一圣灯云。大抵山泽通气,青荧闪烁,即峨眉佛光亦然”。

明王圻《游雾山记》云:“去流月桥半里,至明月池,池古迹也,源通西海阿耨达池,正统甲戌,僧会定重甃为八角形,周以石栏,中圆如月,或曰此中有金光现,旧谱谓:“此山为大光明山,疑以是耳”。

明张石塘《九日登冠子山》句云:“明月池边听龙吼,七十二峰亲欲走”。

明葛世学《游雾中山》句云:“寻芳独爱明池月,醉倚层霄数雁鸣”。

明陆秉直《游雾中山》二首句云:“青泉散与兆民春。注云:祈雨取其池(明月)水”。

明庹尚德《游雾中山》句云:“明月池边借一宿,恍疑身在广寒宫”。

明杨抱鹤《明月池》云:“应怜石髓劳仙饷,水流明月是为盟”。

明王泰《明月池》句云:“一泓涵碧自澄秋”。

明王续武《明月池》句云:“一放金波映碧渊,婵娟影静漾沦涟”。

明左绅《明月池》句云:“混沌谁将斧凿开,冰轮清冷绝纤埃”。

清宋载《晋原八景·雾中明月》句云:“水净无尘映碧空,遥从绝顶落高风。秋光夜散香随雾,尽入清池照月中”。

清陈大文《大邑名山歌》句云:“阿耨达池通江源,明月神池演碧潭”。

清黄纯嘏《明月池集古五律依上下平韵三十首》其一云:“明月光皎洁(囗浩),地险碧流通(陈子昂)。竹送清溪月(杜甫),松摇古谷风(白玉蟾)。斋心居特室(崔元翰),汛濑过遥空(张囗)。孰假咸池望(石殷士),鳞游乍跃红(徐夤)”。

清《邛州直隶州志·方舆志·山川》卷四载,“雾中山,水有明月池……又明月池在县北五十里雾中山开化寺左,八功德水即此池所涵演也。积涝不溢,大旱不涸,祈雨辄应,或以物激水,即大雷雨。相传昔年有异僧游荆楚,以铜铸罗汉千尊,入巫峡覆舟尽沉没,比归又皆出池中,不遗一二。厥后流寇入寺,谋毁罗汉。罗汉乃预避入池云。八景之一。”

清潘元音《游雾中山记》云:“(明月)池方广六面,其水清漪,以杖投之不测,以竹投之又不测,乃以两杞树续而投之仍不测,僧云:向来无探其底者。予独立高石上,几欲向盈盈一水,唤罗汉起问摩腾法兰何在”。

清《大邑县乡土志·古迹》载,“明月池在雾中山七佛楼前。相传源通西海阿耱达池”。

民国《大邑县志·古迹》卷二载,“明月池在雾中山七佛楼前。相传源通西海阿耨达池。明正统间僧会定重甃为八角形,周以石栏,中圆如月,池中时现金光,不溢不涸,祷雨必应,昔有异僧游荆楚,以铜铸罗汉千尊,入巫峡覆舟尽没,比归皆从池中出,如其数。厥后流寇入寺,谋毁罗汉,罗汉乃避入池云”。

净土桥

在雾中山开化寺门外

明王圻《游雾山记》云:“桥(漱云)左有高阜一大石,智安建一石亭,上安韦驮神于内,倾立净土桥之北,即开化寺也”。

清《大邑县志·杂事》载:“雾中山有小桥曰净土桥,联曰:雾山飞翠悬空镜,净土长桥吐玉虹。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云,逾净土桥有坊名青雾梵天”。

民国《大邑县志·桥梁》卷三载,“净土桥在开化寺门外,明僧智安修建”。

流月桥

在雾中山明月池前

明王圻《游雾山记》云:“由寺后循石梯而无几,忽见飞泉月池流出,上有短桥,胡庐山题为流月桥,去桥半里为明月池”。

明范汝柠《游雾中山记》云:“自流月桥崎岖直上,山后绝雨,看明月池”。

民国《大邑县志·桥梁》卷三载,“流月桥,跨明月池流泉,胡庐山为署是名。”

天下第一禅林坊

在接王亭前

明隆庆七年全月建。一九九〇年十月修复。

(硚)狮屏

在雾中山开化寺

《大邑县佛教志·艺文》卷十一载,《卫复华佛教圣地雾中山——大邑雾中山调查记》载:“寺前的石屏石坊石碑尚在,现已列入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一石屏,名(硚)狮屏,中央刻圆形龙凤镂空图像,线条流畅,剔透玲珑,栩栩如生。屏阴记载为明万历元年释子唐厚所建”。

霞嶂关坊

在雾中山接王亭

明王圻《游雾山记》云:“寺外旧无坊,善信徐真普斫石为坊,余因扁曰霞嶂关,以迩青霞嶂也”。

天国名山坊

在雾中山开化寺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云;“缘石蹬上,凡经几十蹬,才抵山寺(开化寺),有坊名天国名山。”

《大邑县佛教志·艺文》卷十一载,“卫复华《佛教圣地雾中山——大邑雾中山调查记》载:灵宫殿前现存龙凤浮雕石坊一座,因年深日久,顶部已有损毁,正面额书御赐天国名山四个大字,为明代文学家杨升庵题,背面书西维灵囗,系明进士临邛王廷简撰,南充赵季沛书,邑人叶文松等建造,按此地旧有三坊,宋《圆泽***述记》称云锁三关,为雾中十景之一”。

碧玉潭摩岩题刻

在雾中距青霞嶂二百二十米处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云:“岩北刻碧玉潭三字”。

清《大邑县志·古迹》载:“碧玉潭在青霞嶂北,明嘉靖间风雷振塌”。

《大邑县佛教志·艺文》卷十一载,“卫复华《佛教圣地雾中山——大邑雾中山调查记》云:碧玉潭与青霞嶂同为雾中山风景最佳处。岩北刻有碧玉潭三字,因岁久没人荒土,此次普查为文管所雇员邱全如发现掘出。字大径尺,笔力劲遒(拓片载成都文物总第十五期六十二页)。按相传碧玉潭为宋文同游此时题刻”。

欹城摩岩题刻

在雾中山大字岩

《成都文物》总第十五期载,胡亮《大邑县雾山乡的文物遗址》云:“欹城二字字径八十五厘米,为明正德十三年中书舍人梁奕所书”。

《大邑县佛教志·艺文》卷十一载,卫复华《佛教圣地雾中山——大邑雾中山调查记》云:“从八十步上山,又分两途,往右一百八十米为大字岩,岩间刻欹城二字,为明中书舍人成都梁奕所书,字径八十五厘米。按欹城拓片,存大邑文管所乙亥秋,予再次实地考察,欹城跋书临邛梁奕游此”。

玉龙吟摩岩题刻

在仰天窝前五百米观音桥岩间

《成都文物》总第十五期载,胡亮《大邑县雾山乡文物遗址》云:“玉龙吟三字字径一公尺许,不知何人所书,仍不失为明代书法珍品”。

《大邑县佛教志·艺文》卷十一载,卫复华《佛教圣地雾中山——大邑雾中山调查记》云:“仰天窝再前五百米为观音岩,岩间刻玉龙吟三字,字大径公尺,笔力苍劲,不记何人所书”。

圣泉摩岩题刻

在玉龙吟前数十米之岩间

明王圻《游雾山记》云:“飞瀑桥数折,有陡岩,南面高三丈,下有石池,雨之不溢,汲之不枯,予镌额曰圣泉”。

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云:“亭(接王)左旋,历水月桥,为圣泉”。

清潘元音《游雾中山记》云:“由亭(接王)左逾月池飞瀑,为圣泉,溪水从出,峭壁悬蹬”。

《大邑县佛教志·艺文》卷十一载,卫复华《佛教圣地雾中山——大邑雾中山调查记》云:“玉龙吟前数十米岩间,明王圻题圣泉二字,清乾隆庚辰畅月,涪陵陈雨新刻联云:‘贯石存金像,陀空泛海音’颇有禅意”。

观音岩摩岩题刻

在圣泉右

存“维大明”三字,馀剥蚀不详。

流月桥摩岩题刻

在开化寺去明月池道旁

文云:“四川邛州大邑县依仁乡雾中大光明山,敕赐开化寺,修路比丘了明、了心、了传、徒达旺、兴达、寿达、训达、坚本,并徒孙合山僧众了明等,切见汉唐以来,古路倾颓,发心捐资命匠,自崇德堂起,重修至通池桥九百余丈,以字为记,冀山门咸有益,僧行乐无生,石功地久天长,因果无穷福报谨题。正德十三年戊寅五月夏日勒石,住持园松恳请书石,石工周仲录等刻”。

磐陀石摩岩题刻

在雾中山八功德水北

明王圻《游雾山记》云:“八功德水北为磐陀石。杨太史题‘磐陀石’三字于上”。

清《大邑县志》载同。

《大邑县佛教志·艺文》卷十一载,卫复华《佛教圣地雾中山——大邑雾中山调查记》:“八功德水前行七十米为磐陀石。因山岩状如磐陀得名。高约一丈,宽约一点五丈,净无涓尘,刻杨升庵所题‘磐陀石’三个大字尚存”。

龙首岩摩岩篆刻

在雾中山飞仙石侧

《大邑文史》总第十一期载,韦行《漫谈雾中山下》云:“飞仙石附近岩上,篆有‘龙首岩’三字,因岩石形如龙首,故名。公仪篆,今存”。

雾中山摩岩造像

在开化寺八功德水岩边

《大邑名胜丛刊》第四辑雾中山艺文载,卫复华《漫谈雾中山》云:“八功德水岩上,有两排约二十来尊摩岩造像及五尊高约一米倚岩而立的石刻佛像,尚存”。

八功德水摩岩题刻

在雾中山开化寺左

《大邑县佛教志·艺文》卷十一载,卫复华《佛教圣地雾中山——大邑雾中山调查记》云:“开化寺左一百米为八功德水,岩间刻杨升庵题八功德水四字,今毁”。

石佛寺造像

在明月池侧

韦行《大邑宗教文史杂记》卷六载:“檀香阁前去数里为石佛寺,正中刻一头载僧帽的和尚塑像,身披袈裟,项挂佛珠,手作法势,盘脚端坐,面部慈祥,顶壁刻飞天,两侧刻十四尊故事图案和佛像,背面和左右均有刻像,惟风化程度较前面严重,隐约可见,难于辨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