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明成祖及其皇后赏赐给支提寺的千尊铁佛如今已成为镇寺之宝。

从收藏于支提寺内的木刻拓片上可以看出,郑和曾经到过支提寺。

●既然行踪再次暴露,离开雪峰寺到距此一天行程的闽东山区金邶寺成为建文帝最好的选择

●建文帝深厚的闽东人际关系网也成为其前来落脚的前提

●福建官场大地震、闽东寺庙大量被毁,被疑建文帝出亡宁德所致

●建文帝出亡闽东再次扯上洁庵禅师,专家认为,正是洁庵师徒的关系,促成了建文帝的成行

宁德网消息∵(记者∵缪洪通∵文/图)∵从朱棣以“靖难”之名进入南京城,建文帝在一帮文臣谋士的协助下出逃,最后长时间隐身在福州雪峰寺。这一系列的论证,如果是最为接近史实的话,那么,这对于闽东历史的研究小组来说,他们已经突破了揭秘旅程中最大的难点———他们已经可以站在上金贝的这座古墓之上,穿越时空,遥遥可见福州雪峰寺里穿着僧衣、在晨钟幕鼓之间诵经的建文帝了———因为,从闽侯雪峰山出发到这里,只有一天的步行路程。

于是,研究小组最后要论证的是,建文帝离开雪峰寺进入闽东山区的可能性。

从此前的推论可以知道,郑和在永乐十一年与建文帝在雪峰寺会面后,并没有把找到建文帝的事情报告给朱棣。可这并不等于说,建文帝呆在雪峰寺就会安全无隅。最具逻辑的结果是,建文帝离开了雪峰寺。而让专家们逮着的证据是:此时的福建以及闽东地区发生了诸多吊诡之事:福建官场震荡、闽东寺庙被毁、庙中僧人失踪等等。这一切真的与建文帝有直接联系吗?如果说建文帝君臣一行离开了雪峰寺,那又是何时离开的?

福建官场“大地震”∵是明成祖惩治官员?

郑和在雪峰寺“巧遇”建文帝后,再次选择出逃成为建文帝一行最后的宿命。那么,哪里才是最好的出亡地呢?“极有可能出亡到了宁德地区!”南京明史学者马渭源断定。

对于这一结论,马渭源通过再次查阅永乐五年到永乐六年之间与福建相关的史料,结果有惊人发现:在此前后,福建官场上先后有四个大员倒台!

据正史记载,这两年间倒台的官员是这样的:“(永乐五年)五月壬午,福建都指挥佥事张豫,坐顿置番国方物不如法,戍安南”;“(永乐六年)五月乙卯福建按察副使卢文达有罪,戍边。”;“七月甲子,福建行都指挥佥事刘达受赇,贷死,檄海捕倭,御史殷昶又受达赇,戍卢龙卫。”前后两年间,福建官场有这么多的高层官员倒台,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马渭源认为,虽说他们倒台的主要原因是贪污,还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对福建海域猖獗的倭寇围剿不力,难道就这么简单吗?一个省里四个大员相继“倒下”,而时间恰好正是朱棣及徐皇后给宁德霍童支提寺送佛像前后,送佛像者又正好是肩负踪迹建文帝的朱棣心腹郑和,而这个郑和正好在雪峰寺与建文帝碰过面,这一系列的“正好”说明了什么呢?马渭源认为,朱棣可能已经嗅觉到了建文帝出亡到闽东地区了,而福建地方官员居然“玩忽职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弄得“伟大的政治家”实在是火冒三丈,但他又说不出口———先前他已经告诉全国臣民,建文帝阖宫自焚了,所以只好以治贪为名,将这些“不讲政治”的封疆大吏们逐一收拾了。

当然,如果要有充分肯定的证据说明建文帝出亡福建甚至闽东的话,马渭源认为,最近考古发现的宁德上金贝古墓的奇特形制,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可以互证当时这一事件的背景成因。

建文帝逃往闽东∵因其人脉基础深厚?

那么,专家认为建文帝一行选择出亡宁德又有何根据,或者说,有哪些因素让他们选择了宁德呢?

根据明史专家马渭源的研究,从朱元璋到朱允炆,大明皇家在闽浙地区有着很好的人脉关系与深厚的感情基础。浙江浦江与其关系基础最好,但显然太显眼,福建特别是闽东可能更合适些。

首先,建文新政期间或以前的朝廷中枢中,许多高官都与福建有着一定的关联。比如说户部尚书王纯,洪武十八年进士、工部尚书郑赐,监察御史林英等等都是福建或宁德人。虽然这些洪武朝和建文朝要员最终没有随建文帝而去,但他们个个都是正人君子,想必建文帝对福建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

而马渭源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关系网历来被众多史学家忽视,那就是建文帝在福建社会中下层有着一定影响与基础。如建文帝失利后,漳州官学校长陈思贤率领他的学生上演了集体就义的悲壮一幕;据史书记载,建文帝曾派人从宁德及其周边各县征选了20多名年轻女子进宫充宫女;建文帝的老师周斌是宁德洋中人,一个与明初皇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文职要员等等,综合起来看,建文帝出亡到宁德躲藏,是个既聪明且理性的选择。

而闽东研究小组认为,建文帝出亡闽东应该与受过朱元璋之托的洁庵禅师有重要关系。

据史料记载,洁庵禅师从小在宁德三峰寺(南峰寺)、安仁寺出家,当小沙弥,对闽东的情况应该十分熟悉。其曾于明洪武十九年到南京钟山灵谷寺拜住持慧明谦禅师为师。慧明谦禅师是福宁县劝儒乡(今福鼎市)人,曾在福鼎昭明寺出家得道,对闽东情况更熟悉。何况洁庵禅师还当过泉州开元寺住持、福州雪峰寺住持,是福建省宗教界领袖。建文帝想要复国,就要取得洁庵禅师的支持与保护。而查继佐《罪惟录》一书中的记载,证明建文帝已经找到了洁庵禅师。

研究小组于是认为,刘伯温后人的指点是建文帝选择闽东宁德(蕉城)作为复国的根据地和大本营的第一因素,而洁庵禅师的闽东情结则是第二因素。正是这两条,构成了建文帝亡命闽东的主要原因。

600年前闽东寺庙被毁是为搜查建文帝行踪?

建文帝如果出亡到闽东,是否会在这儿留存下蛛丝马迹呢?研究小组在市内各县展开调查与寻访,一个奇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永乐年间,在闽东通往浙南、闽中的古官道两侧,有几十座寺庙同时被毁,几千名僧人同时被杀。对这一曾经发生在闽东大地上的惨案,正史与官修地方志虽然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其他年代被毁的寺庙都有记载),但是,民间与宗教界都代代相传此事。至今还可发现静静躺在被毁寺庙遗址泥土里和荒草丛中的大量的明代石碑、石槽、石柱、石础、石臼及明代的砖瓦和陶瓷碎片等遗物。

经过两个多月艰苦细致的调查、挖掘与实地勘察,经统计,闽东境内被毁寺庙涉及古田、屏南、周宁、寿宁、福安、福鼎以及蕉城区的数十家寺庙。而这只是一个大约的数字,实际被焚毁的可能更多。因为福鼎、霞浦、柘荣、福安等县(市)还没展开全面调查,而浙南、闽中的情况尚不清楚。虽然个别寺庙的毁坏原因有不同意见,但大量的毁庙行动还是让人觉得其中事出有因。

研究小组还发现,这些被毁寺庙在时间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都在永乐年间;在地点上也是惊人的一致,大部分都在以金邶寺为圆心的周边地区的古官道两侧;在被毁原因(当然是官方宣传的)上也是惊人的一致:都说这些寺庙僧人行为不轨,在寺内挖地道,建密室,坑害良家妇女。根据调查,这些寺庙的确多建有密室,部分还挖有坑道,但研究小组认为,这不是一种单个的行为,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而用僧人坑害良家妇女这一借口毁寺杀僧,最易引起群众的愤怒与同情。

对于毁寺杀僧这一历史情况,也印证了建文帝亡命闽东确有其事。

建文帝必离雪峰寺隐身金邶寺为最佳选择

从记载于《罪惟录》志卷三十二中的《建文逸记》中可以看到,郑和在雪峰寺上巧遇隐身于此的建文帝,双方看起来都挺念前情故交:建文帝也不顾郑和是负命前来捉拿自己,轻声嘱咐当时手中握有数万兵马的郑和举兵造反,而这个前朝旧臣也是很“温柔”地替患有脚疾的建文帝一边揉着脚,一边哭着说,我不能!随后离去。

郑和虽然是离去了,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回京复命的郑和会不会把此事泄露出去。

多年研究建文帝的南京史学者马渭源先生认为,既然建文帝在雪峰寺出现过,“邂逅”的又是秘密寻访他的郑和,即使郑和对故君再忠,建文帝谅必也不敢在雪峰寺久留了。

建文帝必走。那么,哪里才是自己最好的目的地呢?目前有关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与雪峰寺相距一天山路路程、闭塞落后的宁德金涵乡上金贝村一带最有可能成为建文帝一行藏身的好地方。

对于这个依据,马渭源从考察宁德的支提寺时有了新的佐证。霍童支提寺内收藏了一大块明代的木刻拓片。从上面看到讲述郑和航海舰队的盛大境况的部分字样。再查阅《国榷》的记载,综合起来看,大约在永乐五年七月前,朱棣的老婆徐皇后有旨———给宁德霍童支提寺即当时的华严寺捐赠千尊铁铸佛像。

既然肩负寻找建文帝之秘密使命的朱棣心腹郑和到过福建宁德,再结合建文帝在距离宁德驱车3小时路程的雪峰寺出现过的事实,马渭源推论,建文帝极有可能出亡到了宁德地区。

建文帝史料⑥∵锐意削藩

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保证大明国祚绵长,亲自设计、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然而他没有想到,在他刚刚辞世不久,他亲立的皇太孙就因此而丢掉了皇位。

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势成为建文帝心腹大患。继位后,建文帝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其抓捕,送至京师。其实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对手,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废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问题上,朝臣本来有着不同的意见。他们建议建文帝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议建文帝立即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认为很好,却没有去实行。而是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最终丢了皇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