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古刹平阳寺

□林文彪

平阳寺位于古城绍兴城南20公里处的会稽山腹地、若耶溪源头,此地山峦叠翠,风光秀丽,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赞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诗人王籍留下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李白、白居易、元稹、孟浩然、王安石、朱熹、陆游、刘伯温等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访幽探胜的身影。在这崇山峻岭、遍地茶园的世外桃源,因为有无尘奇寺平阳禅寺而更添神秘色彩。

平阳寺背靠化鹿山,原为道教圣地,传说葛仙翁曾在此修炼,其所居洞穴化为白鹿而得名,而道观则于明初毁于兵燹。据《康熙会稽县志》载,康熙五年(1666年),高僧道师奉帝命建平阳寺,作住持,赐号“弘觉禅师”。时规模六井,楼建七楹,檐高八尺;康熙四十四年(一七0五年),帝南巡,赐额「传灯寺」,并题「名香清梵」一匾: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年)又御赐《金刚经》一部;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帝颁《大云》、《轮褥》两经各一部;寺内还有道师血书的《法华经》全部。从此,平阳寺名声显赫,成为朝廷高官朝拜的主要佛门去处。据绍兴祖辈相传,顺治帝出家后游至平阳寺,其事虽不见有何志书记载,但康熙帝两次南巡,至平阳寺而返,传者谓为省亲。据道师于康熙壬子夏(一六七二年)在寺内所题「庵传积翠,法南老之归休…锡指天台,师悟翁之勇退…」中的「归休」、「勇退」显有所指。平阳寺规模宏大,原占地一万九千九百八十平方米,大殿、竂舍近百间,地产两千亩,至清未尚有僧人百馀,有道师塑像,另有《重修平阳寺大殿募疏》碑一方,文载毛奇龄《西河合集》。平阳寺旧时藏有高僧弘觉禅师血书的《法华经》、康熙皇帝南巡时赠与弘觉禅师的田黄钵一只及千佛袈沙一件,人称平阳寺“三宝”。民国30年(1941年),杜伟任浙东行署专员时,将“平阳三宝”移至天台国清寺收藏。据史载,平阳寺自道师后,由天岳禅师继方丈席,声振海内,十方敬仰,是驻过两代国师、沐过三朝皇恩的清朝名刹。

平阳寺因岁月推移,风雨侵袭,殿宇大多毁损。一九三六年,殿东一侧圮,寺僧福堂和绍兴佛教居士童国赣等曾发起募修,但因抗战爆发而搁置,在兵荒马乱中主要建筑因年久失修而相继倒塌。一九五一年,寺院停止了宗教活动,房屋由所在村改建民房和茶厂,寺内所有经书和文物全部失散。一九五六年台风卷席平阳禅寺,仅存藏经楼及侧厢数间。一九五八年「大炼钢」时,寺内千人锅及铸有经文重约三吨的大钟遭毁,一九八八年,有关热心居士发起劝募,修复后的藏经楼改作大雄宝殿,重塑佛像,购置供具,现已初具规模。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八日,绍兴县***批准平阳禅寺为对外开放寺院。

最不可思议的是平阳寺内的无尘现象,被称为天下之最,今藏经楼足以为证。建寺三百余年中,尘土纷飞难以避免,藏经楼却干干净净。解放后,这里曾改建为一家茶厂,更是烟灰尘土四起,但楼内的梁上、椽上及各个角落总是洁净如初。里面没有虫蛀鸟啄的痕迹,甚至连蜘蛛丝也难以寻觅出一根来,真可谓世上罕见的“一尘不染”的古刹,游人到此,无不为之惊讶。民间传说是顺治皇帝隐居平阳寺为僧时,曾放一颗吸尘珠,能吸尘纳垢的缘故。传说毕竟不是科学,多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好奇者、探谜者纷至沓来,但是平阳寺无尘之谜至今未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