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鹫峰寺

□朱关甫

鹫峰寺在绍兴大香林景区葑里村。寺始建于东晋。据史料记载,该寺原为晋高僧支遁公道场,名鹫台,先贤王羲之景仰倚峰望湖,啼鸟岑溪之胜,访支遁,支不值,书“鹫峰”二字于案而去,遂镌为额。后晋乾佑三年(948)重建,号重台院。宋治平三年(1066)改赐鹫台教寺。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撰有《鹫峰寺重建三门疏》文稿,曰:“建寺年深,筑门役巨。虽不下禅床相接,用此何为;然倒骑佛殿出来,少它不得。伏望念古阿兰若之胜地,结檀波罗密之大缘。或备土木砖甓之材,或施黝垩丹之费。初发心处,已有诸圣证明;一落笔时,自然大地震动。”寺周秀竹环抱,风景秀丽。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诗云:“一径入空翠,四围修竹阴,溪声参佛意,山影证诗心,古木前朝植,法书内史临,幽居吾亦羡,有客发高吟。”同时又撰有《鹫峰寺游记》,记道:“越之鹫峰寺,向为州山吴氏读书处,吴氏科第甲于山阴,一时名人类多肄业其间,故寺中多留翰墨也。”“岁丁卯,沈孝廉筠虚、吴茂才节盒读书兹寺,屡招予游,予以道远不果,然亦时念之。筠虚之弟瘦影谓予曰:‘寺由来旧矣。’门额为右军亲笔,岁久剥蚀,尽易以他书。殿中十八罗汉乃巧匠运斧而成,迩年俗僧饰以金碧,神采失矣。又有晋梅一,本大合围,二十年前犹存。生意左廊‘遗宝堂’由此命名也。寺高踞山半,修竹围绕,下有石泓,伏于土涂,仅倍尺,虽大旱澄澈如故,其上巨松孤丛,天风震撼之,夭矫如游龙飞舞。寺内前后殿宇,凡十余间。树以蕉、桂、茶梅、石榴、银杏、香橼、罗汉松等。……出寺右,由此而西百数步,有泉焉,味甘洌而色白。土人呼为‘白玉泉’。水溢,寺僧凿壁接以竹筒,可达厨下。”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也撰有《鹫峰寺即事》诗一首,曰:“鹫峰寺里稻花香,战鼓咚咚闻道场,半属军粮半属豆,山僧未必得亲偿。”清康熙年间(1662-1722),遭逢大劫,寺僧星散,佛地浸衰。乾隆十四年(1749),僧启南募修鹫台寺,即鹫峰寺。嘉庆十七年(1812)、道光六年(1826)两度重修,房屋三进及两侧厢计28间。东厢房为遗宝堂,“遗宝堂”匾为吴震题。遗宝堂还挂有陆涧庠先生撰写的对联一副,曰:“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何处不随缘。”字体端庄秀丽。据清代州山吴凤翥《梓里记》一文中记载:“寺之右厢,大司马环洲公读书处也。”环洲公为州山的吴留村先生,是《古文观止》一书的编者之一。1940年后,由绍兴爱国民主人士朱仲华先生等20人发起赞助重加整修,有碑记。当时住持僧名叫金幼桂。

1950年后,停止宗教活动,寺屋逐年倾倒,遂废。2005年,僧宗各主持该寺,重建西方三圣殿。8月,整修“白玉泉”井一口,还疏通整修交通要道。2006年10月,由傅永乐先生捐资重立王羲之书体《鹫峰寺》匾额一方。寺院逐步建成及恢复,并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