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山探胜

作者:王伯祥

天姥东北连沃洲,为越中名山。它以独特的风姿赢得历代名人雅士的向往和赞赏。自晋宋以来,渐为江左文宗所萃,成为风流渊薮。如王羲之、戴逵等十八名士,竺潜、支遁等十八高僧,或游或止,盛极一时,堪谓“俊彩星驰”。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又在天姥伐木开径,引人入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描述天姥风景的脍炙人口的名作。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也着力赞颂:“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因此后人简称这两山为“东南眉目”。道家则称之为第十五、十六福地;系唐诗之路的核心地带。

天姥山的自然风貌

天姥山以“状如髽女因名”,(见《新昌县志》)“登此山者,或闻天姥歌谣之声,故名。”(见《太平寰宇记》)其主峰拨云尖,海拔818.1米。明末文学家王季重游天姥时写道:“过会墅岭,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郁起。”即指此峰。它在104国道所穿过的岗陇高地中,突然崛起,拔尖耸翠,山势险峻,山尖两旁有两峰辅翼,故又名笔架峰。人们在山尖俯眺,如鹤立鸡群,有“一览众山小”之慨,周围马坑等、地藏寺、平顶、茅洋、百菊、王会、大岩岗诸护山,如众僧礼佛,向它顶礼膜拜。东南面与拨云尖相对的天台山,因距离较远所产生的视差,看去也有倾倒之状。

拨云尖北坡有蹲牛岩、蝌蚪尖、布谷岩、鸡笼岩、马鞍、大屋山等。这些挺秀的巉嶂,都以各种物象命名,维妙维肖。如蝌蚪尖好象有不少栩栩如生的蝌蚪,正在争攀高峰。蹲牛岩壁立腾空,绝壁生苔,上有文字刊刻模样,依稀难辨。壁旁有洞天石扉为屏障,未知何时“訇然中开”。鸡笼岩和布谷岩,树林荫翳,常有黄莺迎春,布谷催晴,“天鸡”司晨,喜鹊报喜,此外尚有啄木鸟取蠹护林,捕蛇鸟除害安良,猴面鹰灭鼠称王,穿山甲好除白蚁,鹰嘴龟延年益寿,松鼠缘木自在,山麂伴游密林。有时山农采山药,客人游览,过往那里,就会出现兔奔豕突,大开眼界。马鞍也不逊色,活象一匹骏马,从大屋山起步,向山顶上的仰天湖方向驰骋。据说过去仰天湖中历历可数的游鱼,常摇头晃尾忙着欢迎游客,给人以应接不暇之感。上述情景正如一幅美丽的天然图画,实为新昌天造地设的胜境。

莲花峰以状若含苞待放的莲花而得名。西南、东北有西尖岗、船岩岗、万壁尖岗等群山序列,胜似花瓣,西北有甚像寿椅的南山,陪伴禹王庙,向清莲贺喜,并在峰顶和山腰建有尼庵和天姥寺。那里由于名峰名寺毗连在一起,有的游客往往在参观天姥寺的同时,又游览了莲花峰,即兴赋诗。如宋·叶适吟咏了《莲花峰》:“连峰如莲花,攒簇冠天姥。形制何所始,往往出盘古。仙人金芙蓉,窄小难比伍。”“山风摇草木,仿佛疑起舞。”“我从东南来,挟杖干舜禹。愿借为裹头,荷衣拜当午。山灵如有知,闻此亦笑许”。

大尖有名拨云墩,也称斑竹大山,海拔899.7米,在剡溪上游的沃洲、斑竹等壑谷中突兀挺拔而起。拨云墩与拨云尖连绵起伏,南北相望,如并蒂莲花。人们在顶峰向东北、西北、西南方向远眺,鳌峰、沃洲、南明、南岩、鼓山、磕山、望江山、大岩岗等,簇拥四周如同朝拜。新昌、拔茅、大市聚、眉岱,远及嵊州市等许多城镇乡村,如星罗棋布,尽收眼底。这些乡镇分别点缀在剡溪新昌江(沃洲江)和104国道,以及新(昌)石(竹)、新(昌)将(小将)公路两旁,正象一条贯串着珍珠玛瑙的彩练。

天姥山另一峰称西尖,又名细尖。该峰朝北的山腰里,即南明街道燕窠村后的枫乡岭(原属桃源乡),有桃源洞和采药径,相传为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仙姬处。洞边有一泓清泉,终年不竭,其味甘冽,饮之沁脾去疾。还有阮公坛、刘阮庙、惆怅溪等,各有优美的传说。而且贴近洞的西北方,有丁公桥和迎仙桥,横跨惆怅溪,含情脉脉。因此,历代有很多名人去那里探访,吟咏了不少华章。如宋·王十朋吟《刘阮庙》:“涧水桃花路易迷,不同人世下成蹊。自从重入山中去,烟雨深深锁旧溪。”清·诗人袁枚在游览中就开门见山说:桃源洞中窟宅藏神仙,“相传汉朝刘与阮,两人采药山之巅。一重桃花一重水,花光入水红霞起。四顾无人忽有声,一双玉女来烟里。”“金盘共进胡麻饭,琼叶分裁含卺诗”。

天姥山不仅高,其气象也具特色。比如拨云尖、芭蕉山和拨云墩间的气候,变化无常。当云雾笼罩时,使人觉得山高天低,难辨“庐山真面目”。特别在阴霾之天,乌云萦绕,重雾茫茫,雨随风冽。亲临其境者,正如诗仙所说的,可听到象“熊咆龙吟”之声,还觉得“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为车”,飘飘然如进入仙乡。但黑风浮云总是很快被天姥主峰冲得无影无踪,旋即天高气爽,风和日丽。因此天姥主峰和大尖就被人们命名为拨云尖和拨云墩。天姥山一年四季亦有不同景趣,每到秋霜季节,漫山层林如染,遍地松柏滴翠,山岩更显峥嵘。寒冬腊月风雪交加之时,则有亿万株青松、修竹借助风威,猛打严寒冰霜和鹅毛大雪。至春夏之交,到处绿叶婆娑,芳草如茵,凉风扑面,一片鸟语花香。在三伏炎热天气,芭蕉山更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为人们去炎送爽。它在冬季里则成天然屏障,起着防风保暖作用。芭蕉山西侧有会墅岭,是古代驿站和避暑的别墅,现在104国道环山而过。

名山名士结良缘

1、天姥、沃洲两胜境毗连,富有魅力。东晋时引来良将、循吏、俊彦、书圣、乡贤王羲之和高僧支遁等,游栖和兴建禅林,真是“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

羲之和支遁有不少方面爱好相同,在钻研哲学,爱好诗词、书画,喜欢养鹅等,意气相投,不时表露于言行中。当羲之在“眉目”沙滩中观景即兴,拿用支遁的马尾拂尘写好一笔鹅后,支遁遂差小和尚将鹅字拓回,被后人镌为一笔鹅大石碑立于沃洲寺,后又被人转拓立碑于天台国清寺,留下了无价之宝,倡导了鹅文化。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2、南北朝时曾任永嘉太守、山水诗重要创始人谢灵运,眼见天姥主峰拨云尖和莲花峰等岗陇,处于台越捷径中间,遂带领数百人伐木劈山开径,并留下诗赋说:“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他诗中所说的剡中,系指当时尚未建县的新昌境区;所讲的天姥岑,即是拨云尖。所谓岑者,山小而高也。很像在大山岗中高耸着的拨云尖形象,甚符合“拨云见日”的含义。

谢公在天姥山所开之道路,是自始宁南山(即如今嵊州市三界一带)开始,直至临海。后来逐渐被改为驿道。在新昌段有南明驿(在县西一百步)、天姥驿(在县东南五十里)、王渡驿(在县东六十里)、和市西铺(县治西)、三溪铺(县西十里)、柘溪铺(县东十里)、小石佛铺(县东二十里)、赤土铺(县东三十里)、斑竹铺(县东四十里)、会墅铺(县东五十里)、冷水铺(县东六十里)、关岭铺(县东七十里);而且建有迎仙桥、丁公桥、落马桥、冷水桥、王渡桥等。这些驿道铺站,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被扩建为104国道。

3、李白受了谢灵运的影响,听了大道士司马承祯的介绍,熟悉和向往天姥,多次到过剡中,并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他在《秋下荆门》和《别储邕之剡中》诗篇中,还提到“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水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因此,坐落在天姥中枢的横板桥村,建有太白庙,以纪念诗仙。并在村南即莲花峰东麓,由唐代天台徐赂的五代孙徐承范、徐承节出巨资,助僧德韶首建天姥寺。该寺已毁,但尚有天姥寺残碑存在,建议有关单位设法重建。

4、天姥驿和会墅、斑竹等铺,不仅是孔道,而且是天姥胜境的中心地段,情景交融。那斑竹铺,坐落在大尖西麓,南有兢山、芭蕉山为屏障,西邻惆怅溪的上游,常年茂林、斑竹和巉岩与清澈见底的鱼水相映照,正如谢灵运诗中所说:“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情有独钟,又有卵石长街穿村而过,古时沿街设有不少宿夜店,小吃铺,别具风味。至清咸丰二年(1852),状元鄞县人章鋆到斑竹祭祖后,嘱其子孙重建章家祠堂,雕梁画栋古戏台,十分精致,受到观光者的赞赏。村北街尾有落马桥。据传唐时道士司马承祯隐天台桐柏白云观,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至斑竹桥头触景生情而悔,后人就将此桥称为司马悔桥,凡官员路过,要落马下桥,以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所以又名落马桥。明崇祯五年(1632)四月,徐霞客从天台华顶经万年寺,出会墅岭至斑竹铺投宿。清袁枚、民国郁达夫都经过这里,皆有留恋忘返之感。

5、儒岙山如其人,人如其山。笔架峰胜似文人雅士,常年架储文房四宝,泼墨挥毫;莲花峰高耸云间,遇霜雪而不凋,入污泥而不染,四季飘香,启迪和促进人们在儒风和廉风方面并驾齐驱。因此,在这方面的真实故事屡见不鲜。例如清乾隆时,儒岙村潘祖诲中了进士,任湖北安陆府钟祥县令,为官清廉。一次府太爷做五十大寿,他送去一束香、一双蒲鞋、一对三拜腊烛,作为贺礼。府太爷见后很生气,就回赠“年老蒙懂,不审人事”八个字,撤销祖诲官职。祖诲在返里途中正值钱江摆渡时,与姓王的御史邂逅相遇。王御史原系祖诲的学生。他得知先生遭冤情景,再三劝先生返钟祥县复职,祖诲谢绝。王御史即起程赴安陆县查明实情,报奏天子,撤消府太爷职务,同时钦赐祖诲《荆楚循吏》匾额一块。于是在儒岙西园岗建造一座知县寺,壁上画有狴犴,又建绍芳堂,门口竖立两株大旗杆,后人称它为旗杆台门。旗杆基石高两米,1953年才被搬去另作他用。

又忆笔架峰东麓,让里村名的形成,迄今已有800余年。北宋末年,山东青州朱珉任新昌县令,政绩斐然。后官至安庆同知。其子聪,官至大理寺评事,因反对秦桧借用与金和议的名义陷害忠良而受排挤,遂弃官隐居天姥山东麓。当地百姓怀念朱县令廉洁贤明,让出方圆一里土地和山林,给朱聪安家。朱坚辞不受。双方互让,土地荒芜,山林无主管理达数年之久,从此该地及山林被称为让里,留芳千古。现在,群众为书写方便,简化“让”字笔划,并迫切要求上进,遂把它改名为上里。

总之,天姥揽胜,真是名副其实的东南眉目,十六福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大饱眼福,深受教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