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唐代太山龙泉寺“宝物”绝非等闲

“到目前为止,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太山龙泉寺建筑基址的发现已经是考古学上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在这个基址上发现的文物可以说是国家级文物、国家一级文物,非常珍贵。”昨日,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阳古城研究所研究员渠传福激动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给我们讲述了关于龙泉寺内“宝物”的故事……

探秘之六角地宫

全国首次发现六角形地宫

在太山龙泉寺内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不到两平米的六角形地宫。渠传福介绍:“地宫,用咱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建房子之前所打的地基,这次在龙泉寺建筑基址发现的,平面呈六角形的地宫,在全国是第一次发现,其他地方发现的都是方形。这个地宫为沙石筑砌而成,非常罕见。”

据太原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常一民介绍:“现在所发现的塔基有十几平米,预计原先塔高10米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三层楼),在地上能看到的3.9米的范围内,是仿制墓葬的形式来做的,有墓道、墓门、墓室,与唐代墓葬形式很接近,所以我们推断它是武则天时代,或稍晚一点,8世纪初的文物。这是经过考古程序发掘出来的第一例,可研究性非常强。”

探秘之佛塔供养人

不排除有更高级别供养人

在专家发现的长方形石函上,端端正正刻满了楷书,文字的内容几乎全部与佛祖供养人姓名有关。足有两三千人,几乎全是女性。石函铭文显示,这个地宫和“安西大都护田杨名”有关,铭文记录的佛塔供养人中,他的妻子赫然在目。

据查证,田杨名是对唐王朝开拓西域有很大贡献的一个人。史料记载,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平定高昌以后,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西州交河(今***吐鲁番西交河古城址)。天山以南,原为西突厥役属的各国先后归附唐朝,唐以其地设置龟兹(龟音丘、兹音姿,今***库车)、疏勒(今***喀什)、于阗(在今***和田)、碎叶(在今***焉耆)四军镇,史称“安西四镇”,隶属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龙朔元年(661年),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原为西突厥役属的西域16国也全部设置都护府,管理80州、110县、120个军府,并由安西都护府统领。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640~658年设在西州(即今吐鲁番),都护是级别最高的行政长官。渠传福说:“用现在的话说,可能田杨名所管辖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青海、***、***等好多地区,最起码有三分之一个中国那么大。”

资治通鉴第213卷记载———自从王孝杰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后,朝廷又在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派遣三万军队驻守这个地区,老百姓深受远戍安西的兵、徭役之苦。在历任安西都护中,只有田杨名、郭元振、张嵩和杜暹都有一些好的政绩,因而被人们所称颂。这些史料显示,田杨名———武后朝安西都护,政绩卓着。另有一种说法,田杨名任安西副大都护职,行正大都护权。

渠传福说:“除了已经发现的文字之外,我们发现在石函的两侧也有文字,但很多已经模糊得看不清楚,不过在少数能看清的字迹里,我们发现几乎均为男性,不排除在这些男性供养人中可能会出现有比安西都护府夫人更高级别的供养人出现。”

探秘之6米石碑

唐代龙泉寺级别非常高

据专家介绍,从发现基址时,就查阅过相关文献资料,但是关于太山龙泉寺的资料特别少,明代有传说称,当时李世民常拉着马到泉边饮马。考古专家也只是确定明代时,龙泉寺“香火”旺盛。

此次发现唐代的佛舍利宝函,专家们才觉得,早年发现的位于寺庙内的一通石碑,绝非那么简单。它几乎可以肯定,太山龙泉寺在唐代时绝对是一个等级非常高的寺庙,且与皇家关系密切的地方。

“据山西史载,龙泉寺是公元710年创建的,公元771年立的碑”,太山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说。

渠传福说:“这通碑对于默默无闻的龙泉寺来说,像是个‘天外来客’,这个被人遗忘的‘家伙’根本不是平凡之辈。它不只是文物,是代表着龙泉寺的地位。它也是全国发现的除武则天的无字碑、唐玄宗的孝敬碑之外唐代体量最大的石碑,它地面3.8米,地下还有2.2米,旁边的唐槐紧靠着石碑生长。”

常一民说:“太山文管所的工作人员曾在2003年试图将石碑移动到室内保存,挖到地下两米多的时候,看到了赑屃(Bixi又名龟趺、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其背亦负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龟为其形象,雕刻精美。碑上看到有字迹,但是因为旁边唐槐的根部缠绕在石碑上,看不清楚,为了不破坏那颗古树,工作人员们又将土回填进去。”

渠传福说:“为了弄清楚佛舍利宝函的出处,下一步考古人员一定会挖开石碑下面的土,拨开树根将碑上的字弄清楚,揭开宝函的秘密。”

抚摸着碑上的纹路,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尹申平连连惊叹。听说地下深埋部分,碑上的字相对清晰,而碑上的字难以详辨,尹申平以及同去的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保护部部长杨秋颖表示,可以提供帮助,用红外热感先进技术,再现碑上的字。

探秘之清代石碑

记载着父母官的故事

在考古工作者们清理出的唐代塔基遗址后面的清代石碑上,记载着一个故事。在光绪二十年,风峪沟曾发生过一次大的洪水,把现在晋源的乡村全部淹了,老百姓流离失所。当时太原的县官非常体恤老百姓,为百姓衣食所忧,得到百姓的推崇。由于县官的夫人不能生育,很多老百姓就到现龙泉寺内,当时的昊天上帝庙中为县官求子。哪知,第二年县官的夫人真的生育一子。随后,这座寺庙就成为当地老百姓求子、求雨的地方。

常一民说:“当时我们考虑到,唐代的寺院布局,佛塔后面多为大殿。当时从塔基遗址往后看,可看到明显的遗址迹象,随后发现了这座建于清代的寺庙。

探秘之晨钟暮鼓

乾隆年间这里搭台唱戏

在龙泉寺门左面,是一面鼓,右面是一个钟,意喻“晨钟暮鼓”。“鼓和钟,都是乾隆年间的,鼓是我们根据残留鼓面复原的,钟就是乾隆年间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那里,曾经是乾隆年间的戏台,相传太原当时曾遇干旱,百姓便到龙泉寺求雨,之后不久即有大雨降临,百姓们为了感谢上天,就在这里搭戏台唱戏,遇寺庙祭祀也常常搭台高唱”,指着寺门正对的平地,当地百姓介绍说。

现在的龙泉寺,一草一木都是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罕见塔基身处“福地”

太山龙泉寺,位于晋阳古城遗址以西3公里处的风峪沟北山腰,始建于唐朝,属于晋阳古城宗教祭祀区。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15公里的晋源镇、古城营村一带,总面积200余平方公里。自公元前497年见诸史籍,至公元979年焚毁,1500年中,一直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是我国民族交融的大舞台。

据敦煌遗书记载,唐代末年,晋阳古城仅佛寺就有“大寺一十五所,大禅十所,小(禅)院百余,僧尼二万余人”,此外,敦煌遗书还有“大安寺寺前有五凤楼,九间大殿,九间讲堂,一万斤钟,有大悲院、弥勒院、经藏院、文殊院、门楼院等,寺后有三学院及众多属院”等记载,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唐北都城市的繁华和宏伟。

晋阳古城遗址包含有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和墓葬遗址三部分。

就已知的寺观遗址而言,在古城区遗址以西2000米的西山一脉,历代规模宏大的道观、石窟佛寺如晋祠、天龙山石窟、天龙圣寿寺、燃灯石塔、石门寺、姑姑洞石窟、高欢避暑宫遗址、开化寺遗址的蒙山大佛和连理塔等坐落于此。(来源:山西青年报;杨眉∵张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