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着名的旅游胜地∵吴航第一刹—天王寺

天王寺又称寒岩寺。在西关岐后村后,离长乐市区仅里许。唐大中七年(853年)建。它左控六平山,右傍金鸡山,首石峙其北,马江(太平港)临其南。晴日暖风,只见帆影合沓争奇。夕阳西下,“万籁归虚,樵唱已停,渔歌未引,梵钟一扣,清音四闻”。“寒岩晚钟”为长乐十二景之一。

相传未建寺时,一棵檀木溯江而上,被牧童捞上岸扛回家。夜间,只见檀木闪闪发光,左邻右舍感到奇怪。当夜,里人林锜梦见神木告诉他:“我乃北方毗沙门天王也!”梦醒时天已亮。第二天,林锜就把房子及房后的山园捐出来盖寺,取名天王寺。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福建观察使杨发在天王寺后一块巨石上书“寒岩”,直径约1.2米,是罕见的唐代巨字摩崖石刻。考省府志:杨发字至文,冯翊人,唐太和进士,由苏州刺史擢福建观察使,名臣有传。此石刻已有千余年,为长乐之最着,与福州乌山“般若台”石刻齐名。这就是“寒岩寺”的由来。

隔溪相望,有北宋抗金名相李纲题刻的“荔枝冈”。字径尺许,端方遒劲。李纲,字伯纪,邵武人,宋建炎初丞相。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李纲力主抗战,为主和派所忌,被罢相闲居在家。李纲于1131年来长乐,住在寒岩寺。当时寒岩寺林木掩映,荔枝遍野,是福州府着名的荔枝产地。据邑志记载:宋时,寒岩寺四周山园达五百余亩,栽种的荔枝树多达五六千株。李纲边品尝荔枝,边聆听着寒岩寺的晚钟,写下了不朽名作——《荔枝后赋并序》,使寒岩寺声誉鹊起。他的《荔枝后赋并序》是这样写的:“宣和乙亥岁,余官沙阳,次年夏,始食荔枝,尝为之赋,岁在辛亥,寓居长乐,於今又四夏矣,备尝佳品,究见荔枝本末,作后赋以订之,其辞曰……惟此荔枝,产于炎方,绿蒂团团,丹实煌煌……”

寺后巨石上还有宋县令董渊亲书“凌仙翁昇林泉”六大字。董渊号凌仙翁,宋庆历间任长乐县令。其勒石年代当在1041-1048年之间。每字径约80-60厘米,字迹铁钩银划,苍劲有力。是研究宋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巨石下还勒有“乐寿石”三字,系宋治平二年(1065年)长乐县令胡昱筑台勒石,每字径约70-50厘米,台圮刻存。目前荔枝冈摩崖石刻群已被列为长乐市文物保护单位。

寒岩寺内有尊唐代青石观音雕像十分珍贵。石像高1.17米,宽0.56米,厚0.28米,重约150公斤。此尊石像建寺时就已供奉在寒岩寺,是镇寺之宝。青石观音脸呈鹅蛋形,慈眉善眼,高鼻薄唇,两耳垂肩,意态雍容。石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它右肩微举,五指呈弹甘露状,左臂斜垂,覆掌按在大腿上,两足前后交叉盘在石上。高超的雕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青石观音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它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石雕珍品,是研究唐代石雕艺术的宝贵实物。

寒岩寺还有一个巨大的洗衣槽。长4.28米,宽0.80米,高0.60米,内长4米,宽0.60米,高0.45米,系整块巨石凿成。当年,寒岩寺规模宏大,僧众达300余人。堪称吴航第一刹。洗衣槽有一行刻字:“住天王寺僧道机,顺治乙丑入山,辛卯兴大殿,乙亥重建法堂,于深泥中取石,得获交一,石槽二,同为求酬四恩三有。顺治庚子秋重识。”

寒岩寺自唐中叶创建,千百年来成为着名的旅游胜地。“户外对青山,门前环绿水。山之麓竹有籁,松有涛,水之涯溪有毛,岸有芷”。当年寒岩寺僧众,香火鼎盛:“朝圣有殿,栖禅有室,香积有厨,放生有池,望远有亭,开涧有泉。”“鸦背夕阳樵唱罢,钟声隐隐出寒岩。”夏令时节,寒岩寺四周遍野蝉鸣,红荔枝染遍溪涧、丘谷、宇前庙后、山园高冈,“更有犬吠鸡鸣,径花池鲤,能令俗虑消融,涤尽尘怀积累”,成了避暑的好去处。历代文人墨客陶醉在这里的山水之中,留下不少墨迹诗文。其中有宋名相李纲,运判蒋之奇,县令董渊,吴仲举;明代知县潘府及闽中十才子的林鸿、王恭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