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毗卢寺的五花八角殿

田亚涛

毗卢寺座落在石家庄市新华区上京村东,占地约二十三亩,是市区仅有的一座古代寺院。毗卢寺内现仅保存有古代建筑两座,即释迦殿和毗卢殿。另有十余幢明、清重修碑记、府帖。

据明万历五年《真定县志》寺观条记载:“毗卢寺县西南∵唐建”;清光绪元年《真定县志》,寺庙条记载:“毗卢寺在城西唐天宝中建”。又据寺院内弘治已未十二年季秋重修毗卢禅寺功绩圆满庆赞碑记记载:“真定府真定县西南距城一舍之地原属邵同社上京东,有大古迹名蓝见,有石佛石碑存照,巨号毗卢禅寺”。据此可知,碑文所说“毗卢寺”与明万历五年《正定县志》和清光绪元年《真定县志》所说“毘卢寺”为同一寺院。另外,1979年曾由毗卢寺毘卢殿佛座下发现一无头汉白玉残佛像,经鉴定为唐代作品。由此可知毘卢寺之始建年代确为唐天宝,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在寺内有一古代建筑,殿堂名毗卢殿,因殿内主供奉‘毗卢遮那佛’而闻名,是毗卢寺的主要建筑。毗卢殿坐北朝南,平面呈十字形,殿前施宽大月台,其上植“迎佛柏”两株,据考为宋代所植。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后出抱厦。前、后抱厦均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作歇山顶、硬山顶,前后施板门,两次间披直棂窗。殿身为庑殿顶,通高8.35米,建筑面积208.4平方米,建于约1米的月台之上。殿宇顶部五翼八角,翼角高翘,俯瞰像朵盛开的莲花,民间俗称‘五花八角殿’。

毗卢殿建筑稳重协调,庄严耸立,雄伟壮观,为民间寺院所罕见。

毗卢殿为灰瓦顶建筑,施正吻、脊刹、小兽,正吻为龙头凤凰卷尾,不同于常见的龙头鱼尾形。大殿前檐两次间墙体上部辟小直棂窗,其余部位用墙体围护。

毗卢殿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其正脊中央有宝瓶竖立于望天吼之上,望天吼两边各有一个仙人;宝瓶两侧,各向东、西延伸至顶端,分别有一个装饰构件——大吻,也叫正吻、龙吻、鸱吻。吻上的龙形有镇火之意,除了具有装饰性外,它的实用功能是“咬”住正脊和垂脊的交会处,以防风雨侵蚀。

龙吻象征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飞龙在天”,至高无上。四角垂脊象征四方,正脊象征中央,五条屋脊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万物汇聚中央。垂脊上装有脊兽二只,脊兽前是骑凤仙人,这些装饰构件统称仙人走兽。仙人走兽代表神仙保佑,珍禽异兽齐集来朝,寓意天下一统。屋顶以直线和曲线巧妙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还增添了曲线美。

毗卢殿结构严谨、形式独特。

前抱厦瓦顶施正吻、脊刹。为歇山建筑,五檩二柱,前出山花,抹角梁上置驼墩,驼墩承托角梁后尾,角梁后尾插于雷公柱内,以雷公柱承托三架梁。

后抱厦为硬山形式,檩条直接搭于两山墙上,从后抱厦与主体建筑的衔接形式、用材和简陋的做法等方面分析,很显然和主体不是同期建造。

殿内明间中柱使用移柱造,向后移1.32米,扩大了室内前部使用空间,两中柱间砌背光墙,其前设须弥佛台,上供毗卢佛、石佛及供养人像。

毗卢殿使用七檩三柱,五架梁后施双步梁,推山部位直接用顺梁(三步梁、双步梁、单步梁)承托各层瓜柱、金檩,做成推山形式;转角内部用抹角梁、驼峰承托老角梁,其后尾插于垂柱上,梁架间只施瓜柱,无驼墩、角背等构件。各檩下只施檩枋,不用清“檩、垫、枋”三件式结构。柱上施平板枋、额枋,呈“丁”字形。梁架保留了一些早期的制作手法,且建筑用材多采用自然木材稍加工而成。后尾用垂花柱须知正面与山面的交点,而且转角处橡子密集,具有分散重力、结构加固的作用——以此种作法,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及相应的建筑风格。墙壁砖为双层,中部填以碎砖瓦,而多中空隙。如此除起围护、分隔的作用外,还可避免热胀冷缩对墙体内壁上壁画的影响,并起保温作用。因墙体本身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在中国古木构架建筑中,最常用的屋顶有六种: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卷棚顶、攒尖顶。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一般只有宫殿建筑才能采用(如故宫的太和殿)。然而,在此乡野偏辟之地,毗卢寺内出现此等建筑,实属少见,同时也说明在当时毗卢殿建筑规格非常之高。

据寺院内明代嘉靖拾肆年岁次乙未夏六月重修毘卢寺记记载:“自弘治、正德、嘉靖历三朝,募众缘而功成,盖四十余年矣。所谓出入开阖则有山门,祝寿焚修则有如来之殿,护持垂田供传释脉则有伽蓝祖师之堂,设水陆供天神则有毘卢之殿”。由此知,毗卢殿至少在明代嘉靖十四年已经存在。又据弘治已未十二年季秋重修毘卢禅寺功绩圆满庆赞碑记记载:“真定府真定县西南距城一舍之地,原属邵同社上京,东有大古迹名蓝,见有石佛、石碑存照,巨号毘卢禅寺,实乃前朝至正二年间,忽值名德高僧游览到此,羡其兹地景风奇绝幽僻之甚,以此留心剪荆棘卓锡开山□自□建修成宝所”。此外,在毗卢殿内佛台上亦有“至正二年重修”刻记。由此考证得知:毗卢殿确为元至正二年(1342年)由“名德高僧”重修所建。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国艺术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性格,表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与俊秀,博大、神秘而又浪漫的特征。毗卢寺内的毗卢殿以自身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深刻文化内涵,形成了其冷静、和平与解脱的艺术特征。由毗卢殿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者们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深刻哲学理念,此殿建筑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的一朵奇芭。

出自:∵《中华民居∵》∵2010年11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