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灵鹫寺石塔

程永军

灵鹫寺始建于晋代,位于丽水市东北郊外约5.5公里的灵山(也称灵鹫山,是丽水的佛教名山之一)上。灵鹫寺石塔(俗称七佛宝塔、灵山寺塔)本在灵鹫寺(也称灵山寺)山门前,因五十年代末兴建瓯江大型水库,迁至云和县城郊的前溪山,八十年代初运回丽水,安置在万象山的南麓山坡上。目前存世的四座石塔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青石砌成,建筑形制、风格基本相同,仅雕刻题材略有变化。这些塔通高四米多,平面呈六边形,由台基、基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因历史久远,除一塔外,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最西边的一号石塔的台基分两级,高26厘米,平面呈六边形。第一级高14厘米,六面都雕刻有波涛汹涌的海水和云山(佛教称为“九山八海”,是印度创世说中山海的总数),以须弥山为中心,八山周围环绕,山与山之间有海水相隔。第二级高12厘米,雕刻卷云图案。台基之上砌有两重略呈须弥座状的基座,由圭角、下枋、束腰、上枋等部分组成。基座自下而上收分,第一重第一道为圭角,高12.8厘米;第二道为下枋,素平,高7厘米;第三道为第一重基座的束腰,高7.2厘米,每面雕刻如意纹两朵,雕刻较简洁;第四道为上枋,素平,高5厘米。第二重基座直接置第一重上枋之上,收分明显。第一道为下枋,素平,高0.5厘米;第二道为覆莲,高10.5厘米,形略瘦长;第三道为束腰,高25.5厘米,六面分别雕有狮子、牡丹、菊花等纹式,束腰转角处隐出三支并合竹状矮柱。第四道为仰莲,高8厘米。第五道为上枋,素平,高4.5厘米。上枋上承塔身。

塔身分两部分,下部为六边形塔柱,上部为一椭圆形塔肚,中间以一素枋分隔。塔柱实心,高27厘米、直径71.5厘米、宽36厘米,其中一面竖刻建塔题记。题记共八行,每行七、八字不等,字径约3厘米,共55字,阴刻正书;其余五面雕有金刚力士各一尊。力士胸部宽阔、双眸圆睁、法相威武。椭圆形塔肚中空,开一壸门,门框外凸,原供奉佛像一尊,现已遗失。塔肚外壁雕菩萨、佛像各二,菩萨头戴宝冠,双手合掌,神态安详地盘坐在莲花座上,头部上方各飘一朵卷云。佛像身着袈裟,脚蹬祥云。塔肚上部以覆莲周匝,上承塔顶。

塔顶塔檐为六边形,每边长30厘米,高7厘米。阑额安在塔肚上部的覆莲之上,每转角处施铺作一朵,每朵出华拱两跳,双抄五铺作偷心造,并隐出撩檐枋、角梁和椽子。檐口阳刻勾头,纹饰系宋代常用的宝相花。屋面雕出瓦垄及垂脊,顶部冠以双重覆莲。塔刹已毁。整个塔顶仿木结构做法,维妙维肖,十分逼真,极具匠心。

二号石塔的台基除尺寸外,其余基本和一号塔相同,基座下枋每面有两朵如意纹,高5.5厘米,雕刻较简洁。束腰高7.6厘米,每面雕刻如意纹三朵。第二重第二道的覆莲高10厘米,瓣形略瘦长,较1号石塔的莲瓣宽扁。第三道束腰高22.5厘米,六面均雕刻阔边卷草图案,转角处无矮柱分隔,卷草周匝连贯。第四道仰莲高7.4厘米,雕仰莲瓣,形略瘦长。塔身的实心塔柱高30.8厘米、直径58.5厘米、六面,每边长28.4厘米,其中一面的建塔题记共七行,竖刻,每行字数不等,阴刻正书,字径约3厘米,总计64字。其余三面为金刚力士,另两面为荷花。椭圆形塔肚外壁有菩萨和佛各二。菩萨在壸门两侧,左文殊,右普贤。普贤菩萨头戴宝冠,身着长裙,两肩垂飘带,手持如意,以大象为座骑。大象身披精细鞍子,作行走状,形态安详,显得驯服可爱。象背安一莲座,菩萨盘坐于莲花座上。文殊菩萨装束相同,骑一狮子。狮子头往回转,尾巴翘起,亦披一鞍子。菩萨背后均以头光衬托,雕刻精细,质感强,面容柔嫩,眠角微斜,秀丽妖娆,文静自若。二佛面庞丰满方圆,神态安静肃穆,双耳下垂,身穿袈裟,赤足而立;一为长眉罗汉,耳挂大环;一为讲经罗汉,左手捧一经卷,右手伸出二指。塔顶塔檐每边长34厘米,局部残损,塔刹已毁。阑额直接安在塔肚上方,高8.2厘米,无莲瓣相隔。与一号塔不同的是,铺作出三缝华拱承托撩檐枋。在有限的塔檐空间配以如此硕大的斗拱,虽显得有些拥挤,但不难看出古代工匠力求逼真的良苦用心。残损严重的屋面及塔顶残高32厘米。

三号石塔保存最为完整,整体造型略显修长,结构严谨。台基基座下枋有卷草图案,卷草上、下加刻狭边框,素平,高8.7厘米。束腰高11.5厘米,每面雕刻如意纹一朵,其中一面如意纹缺损。覆莲高3.5厘米,形扁平丰厚。束腰高23厘米,六面分别刻有狮子、牡丹、海石榴等纹式。仰莲形扁平丰厚。塔身实心塔柱高28.9厘米、直径68厘米、六面、每边长34厘米,其中一面有竖刻的九行建塔题记,每行字数不等,阴刻正书,字径约3厘米,共75字。其余五面各刻金刚力士一尊。力士浓眉大眼,勇猛之气流于眉宇间,身着盔甲、肩垂飘带,手持各种兵器。塔肚雕刻略有变化:覆莲施于塔肚下部,外壁雕有佛和供养人各二。两供养人均为女性,头扎高髻,旁插金钗,身穿长裙,各捧一盘圣果,体态均匀,正身侍立,头部上方各飘一朵祥云。二佛身着袈裟,盘腿而坐,下以流云烘托。其中一佛左手执一鹿尾,右手扶膝;另一佛一手捧禅杖,若有所思。

该塔塔顶是四塔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结构简洁明快。阑额搁在塔肚之上,素面,高7厘米,上施方形栌斗(与其他塔的圆形栌斗不同)。除转角外,每面施补间铺作斗拱一朵。因阑额与椽子下皮间仅21厘米,受塔檐空间的局限,转角、补间均以一跳华拱承托,单杪四铺作偷心造。屋面为六边形攒尖顶,接近顶部的瓦垄尾部刻有卷云纹饰,上雕二层莲瓣覆钵刹顶,其上再安宝珠、仰莲和相轮五道,以宝盖结束。宝珠高15厘米、直径34.5厘米;仰莲高13厘米,最大径3.6厘米。相轮素面,呈饼状,第二道厚8.5厘米,第五道为两块拼合而成,厚15厘米,其余均为8厘米。宝盖呈覆盘式,素面,最大径51厘米,高15厘米。

四号石塔基座覆莲高12厘米,上部分雕刻覆莲瓣,形扁平;下部分雕出折形线脚。束腰高23厘米,六面分别雕刻了神态各异的狮子,或翻滚、或坐玩、或飞奔,活泼可爱、栩栩如生。束腰转角处隐出刻有上下莲瓣座的棱形矮柱。仰莲9.5厘米,形略瘦长。实心塔柱形同三号。椭圆形塔肚中空,高72厘米,最大直径72.1厘米,外壁通体以流云衬托,除二供养人外,还在壸门两侧各高浮雕一条四爪龙。龙角长而尖锐,极似鹿角,头部须毛竖起,均匀的龙鳞遍布全身,二龙一倒一竖,腾空而起,气势奔放,与明清时的雕龙造型风格截然不同。供养人一男一女,男者头扎发髻,身着龙衫,脚穿高靴,背身侧脸弓腰,女者身穿长裙,手捧圣果,面带慈容。六边形塔檐每边长30厘米,高9厘米。铺作每朵出华拱两跳,双杪五铺作偷心造,与一号塔相似,在有限空间内亦出三缝华拱承托撩檐枋,但斗拱比其它塔都高大。檐口的勾头文饰略微变化,宝相花瓣圆形,头部呈波浪状。屋面局部残损,残高32厘米,塔刹已毁。

灵鹫寺石塔历史悠久,年代确定,属窣堵坡式石塔。两宋时期,窣堵坡式塔在我省较为流行,往往布置在大型寺宇的山门前,一组七座,以喻示过去七佛,表征禅宗的法脉源头。目前,我省境内的七塔形制还有一些遗存,如苍南护法寺有两座宋塔,天台国清寺、宁波七塔寺有七塔遗制,但论数量之多、形制之完整,可能当数灵鹫寺石塔了。灵鹫寺石塔全为石质仿木构造,形制规整。其中保存最完整的3号石塔通高4.2米,而塔顶竟高达2.1米,占到总高度的一半,通过对比达到了“小中见大”的效果,使得塔刹有高耸入云之感,凸显出南宋塔的时代特征,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妙构思与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此外,灵鹫寺石塔各部分均有繁复的雕刻,且以高浮雕为主,虽经风雨侵蚀,至今仍栩栩如生。特别是二号石塔的文殊、普贤菩萨造像神态自若、形态生动,艺术价值很高。

佛塔的形制多样,但象灵鹫寺石塔这般精巧玲珑、通体精雕细刻的仿木结构石塔却不多见;且塔上的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等也是难得的实证,为塔文化、佛教文化及佛教建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典型实例。

(作者单位:丽水市博物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