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浮山行

谢思求

大凡人生中的某些困惑,看似复杂无比,像一团乱麻,让人找不着化蛹为蝶的出口。但所谓旁观者清,这些困惑,在得道高僧看来,也许三言两语就使问题迎刃而解。在枞阳县浮山,就流传着一则远禄禅师以浮石为范仲淹解惑的传说。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彻底宣告失败,参与新政的主要官员都受到牵连,其中范仲淹被贬到邓州,欧阳修被贬至滁州。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来到浮山,浮山高僧远禄与他在会圣岩下因棋说法,欧阳修深为叹服,从此相信佛理并非虚妄之言。

欧阳修知道好友范仲淹尚处于新政失败的困惑之中,就修书一封,请他抽时间到浮山来一趟,与远禄交流交流,倾听一下佛家至理。收到欧阳修的书信后,范仲淹颇为心动,在他看来,连向不信佛的欧阳修都钦佩的和尚,一定是位修行极深的大师。

范仲淹,字希文,少时家贫但好学,曾划粥割齑度日,26岁考中进士并入仕。由于他敢于直言,先后三次被贬。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邓州时,他已经57岁,逼近花甲之年。他一生心济天下,锐意革新,勤勉为政,却屡经政治风波,可谓历尽患难。

世人皆知范仲淹是一个大文豪,而鲜知他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一位身着青色长衫、头戴儒巾的文士,出现在浮山的山道上,他就是远道而来的范仲淹。山脚下的白荡湖,一碧万里,微波荡漾,湖面上,苍鹭翩翩,沙鸥点点。山道上古木森森,枫叶似火,袅袅梵音从山中古寺里飘出,让人心境澄明。沿着蜿蜒的山道信步而走,不一会儿,范仲淹就来到一座殿宇辉煌的寺庙前,寺门前的门楣上写着“华严寺”三个大字。这里就是浮山开山祖师远禄的道场古寺华严寺。

接到通报,远禄匆匆走出寺门迎接。此前,他已从欧阳修口中得知范仲淹即将来访。范仲淹为官清正,刚直不阿,远禄仰慕已久。两人在一番寒暄之后,开始林下长谈,坐而论道。

第二天,范仲淹在远禄的陪伴下,游览了浮山的三十六岩、七十二洞,范仲淹对浮山风光赞不绝口。但是,范仲淹是带着政治中的困惑而来的,他平生心为天下,却屡遭奸人构陷,几起几落,心中始终有一个尚未解开的疑团。

远禄自然看出了范仲淹的心事,但除了介绍浮山的风景,更多的时候,他总是微笑不语,似乎对化解范公的困惑成竹在胸。终究还是范仲淹忍不住,他长叹一声,问道:“远公,‘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错吗?”

远禄并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从地下随手拾起一块石头,捻须笑道:“此石能解你胸中困惑。”

范仲淹迷惑不解,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而已。远禄让人取来一盆水,遂将石头放入水中。奇怪的是,这块石头竟然在水中浮了起来。

范仲淹惊叫道:“天下尚有此石乎?”

远禄说道:“石中自有禅机。此为浮山浮石,初看此石,与他石并无异处,但细看之,此石多窍、多孔,如蚁穴蜂房,故放之水中能浮于水面,是谓浮石。”

范仲淹连连称奇,但仍不解这块浮石与他心中的困惑有什么关系。

远禄接着说道:“人生若要举重若轻,当像此石一样,要空,要放下。”

范仲淹心头一震,他平日里是不是过于计较得失了?远禄接着说道:“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空者,能容也。”

远禄最后一字一句地说道:“海能容万物,此石能容海。”

范仲淹叹道:“远公真高僧也!请将此石予我,作为纪念。”

从此,范仲淹与远禄成为莫逆之友。后来,在范仲淹的极力邀请下,远禄还到范仲淹的故里苏州天平山天平寺当了数年住持。天平山是范仲淹的祖坟山,又名范坟山。远禄暮年仍然回归浮山,在会圣岩下写成着名的佛学经典《九带集》,全心弘扬佛法,使浮山佛教名振海外,他本人亦被宋仁宗赐名圆鉴大师。

远禄七十余岁时在会圣岩坐化,遗骨建塔栖真岩内,范仲淹闻讯后悲痛万分,亲自为远禄撰写了塔铭,塔铭曰:“呜呼远公,释子之雄。禅林白泽,法海真龙。寿龄有限,慧命远穷。寒岩瘗骨,千载清风。”高度评价了远禄作为一个得道高僧的佛学贡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