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景点白马寺,探秘中国佛教的源头

白马寺,探秘中国佛教的源头

从古都洛阳向东,我走在一条梧桐树遮蔽着的幽深公路上,渐渐地,我把整个身心也溶入了这幽深当中,去寻找一条人生的解脱之路。

老子、庄子、墨子、孔子们,几乎穷毕生精力上下求索过的东西,已然成为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从而打造出了中国人的独特人格。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思惟定式。可是,关于人的生老病死、富贵贫贱由谁来主宰?一直是人类探究不断的话题。玉皇大帝、阎王小鬼、天堂地狱,道教的神学曾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云山雾罩。秦始皇、汉武帝的寻仙之路,也在渺渺茫茫中化作一场场春梦,随着历史的烟尘远去。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的一场梦,却让佛教走进了东方文明,并影响中国文化2000多年之久。

深宫的夜晚,万籁寂静,睡梦中,汉明帝刘庄恍恍惚惚中见到一位仙人,遍体金色,身后光圈环绕,从远方轻盈飘荡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不知何方神圣,猛然惊醒。第二天早朝,他把梦境告诉群臣。太史傅毅出班奏道:“臣闻西方天竺(印度)有神,号称‘佛’,能飞身虚幻中,身放光芒,陛下梦见的大概是‘佛’吧!”。这就是中国人最早称“佛”的年代了。

佛可以飞身上天,远比秦始皇汉武帝找不到的神仙高明得多。于是,也想成仙的汉明帝决心找佛。于是他派羽林郎中蔡谙、博士弟子秦景等13人去西域求佛。

蔡秦等13人迤逦西行,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东部一带),他们居然碰到了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那里传经。蔡秦等人喜不自胜,便用一匹白马驮着经书,连同两位僧人一起带回洛阳,这一年是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

从派出使者西去到他们回来,整整三年时间的等待,汉平帝异常兴奋地接待了两位异域僧人,并下旨在皇城东建造寺庙供高僧居住并翻译经书——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由此诞生了。为了纪念白马驮经,这座寺庙就取名为“白马寺”了。

不太高的红墙呈喇叭状向南开着庙门。庙门前,一匹石雕的白马,挺实地站在那里。是这个忍辱负重的家伙,不畏山高路险,走过沙漠和草原,把二十四章佛经驮到了东方。虽然,功不可没的是白马,但从本源上说,还是帝王长生不老的追求把佛教追求到了东方。

走进大门,左右两边依然是钟楼和鼓楼。在钟楼和鼓楼的后面,藏着两座圆形的大墓,墓上荒草萋萋,很少有游人去看它们一眼。不过,我却在它们周围转了几圈,油然生出几分感慨。东面钟楼后面的大墓,埋葬着的是印度僧人摄摩腾;西面鼓楼后面的大墓,理葬着的是竺法兰。史书上说,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僧人骨瘦如柴,面容丑陋。真不知道当年汉明帝怎么看上了这两位奇丑无比的家伙,并得到了皇家的礼遇。

我想,能得到君王青睐的,是他们带来的佛教思想。他们在与东汉使者一路走来时,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一定弄明白了互相的语言。他们把释迦牟尼出家的故事,佛家有关六道轮回、因果报应、极乐世界等众多理论翻译过来,讲给中国人,讲给皇帝,让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里的人,知道了人可以通过苦修行成其正果,而不是穷奢极欲或求神求仙去寻求长寿,寻求快乐。

顺着寺正中那条主干道我一路向前走去,天王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这些元明清各朝的建筑早已不是当年东汉时期的原样了,但,有一种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人心要向善,要有慈悲心。

登上高高的清凉台,我看到了两位印度僧人的塑像,正目视着进殿的各色游客。那深深的眼窝中,是智慧之光。他们为了信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宣扬佛法,这壮举,比唐朝的玄奘早了六七百年。

这以后,中国外来和内地高僧不断出现,少林寺的开山祖师达摩、六祖禅宗慧能、唐代西去求经的玄奘,泛海东瀛的鉴真,为了理想,他们甚至置生死于度外。与之相互应的,是中国历代统治者们的推波助澜,再有就是平头百姓的驱之若骛。

修行者未必都能成佛,自称成佛者世人也无法看到。那么,为什么佛教可以在中国盛行起来并远远超过了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究其原因,我想大概只有两点:

一是统治者们把它看成了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贫不争,富不斗,穷者认为前世有孽现世必须受苦;富者认为前世行善现在就该享福,并且享福时还要继续行善——这样一种和谐社会,统治者岂有不高兴之理?

二是人们的自我灵魂安慰感,冥冥之中,有个佛祖在引路,可以把你领到极乐世界,从此不进地狱——一个人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恐怕就与一头猪的距离不远了。

天王殿里,大雄宝殿里,我看到许多善男信女在烧香拜佛,那虔诚的样子着实让我感动。自白马驮经到现在两千多年过去了,从一座寺庙两位僧人到现在,中国境内的庙宇像雨后春笋,僧人如过江之鲫,而且信奉佛教的居士更是数不胜数。中国佛教的祖庙白马寺,在旅游热和佛教热的今天,也像焕发了青春,扬起了新一代的风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