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三塔

仙境的由来

仙境,本指仙人居住的美好的地方。可令人难以置信,地处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的这处以“仙境”为名的村庄,在很久以前,却是一片草木稀疏、∵红土自石裸露的荒山埔。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先后曾有黄罗林许诸娃人家来此居住,均因适应不了这里的穷山恶水而远徙他乡。

赤贫之地却有“仙境”的美称,可用作诠注的,是一个在仙境村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说是不知何方神仙云游至此,他的一双大脚竟踩上这块红白相间的土地——红的是赤土埔,白的是裸露于红主之上的白色石块(石英石)。仙人的巨足在村后山顶的石崖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仙人驻足,当然便是仙境了,那“仙脚迹”至今仍依稀可辨。这传说虽然有点牵强,但对于“仙境”二字的由来,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解释了。这“仙境”二字,同时也表达了这块穷土地上的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说不准是在仙人下凡之前或之后,吴氏祖先携带家小来了,把家安在已远徒他乡的前人们留下的宅地上,顽强地繁衍生息。

据说,吴氏祖先一来便看出这里生存环境的恶劣:除了穷山恶水外,仙境村所处的地貌,就像是出水的围鸡(即“田鸡穴”),而对面的岩山,那蜿蜒的山脉则如水蛇(即“水蛇穴”)。水蛇肆无忌惮地吞食田鸡,也就难怪仙境村人的日子艰难了。

吴氏祖先不愿坐以待毙,于是便在村口处建了三座小石塔,一前一左一右成两翼之势,每塔相距十丈,内奉“虎爷”,以抗拒来自岩山的“水蛇”。从此仙境一村安宁,吴氏一门也从此“枝繁叶茂”,繁衍了几千子孙。

都说这传说迷信色彩太浓了,其实不然。在那蒙昧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的过去,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先人们只有也只能作这般朴素的解释了。就如“精卫镇海”、“女媚补天”等神话传说一样,表达了早期人类对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朴素愿望。

仙境三塔

据传,这三座小石塔始建于末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要说它们的规模与造型,倒都平平常常。它们都高不过七八米,三层,周长也不超过二十米,一色粗糙的石板石块砌成。现存比较完整的中塔,下面两层全用条石环砌,呈方形;第三层由较小的石块砌成顶端椭圆形的神龛模样,里面供奉着雕琢粗糙的神兽貔貅,村民俗称“虎爷”。“虎爷”虽浑身苔藓,却也“虎视眈眈”,一刻也不敢松懈地防范着潜伏在对面岩山的“水蛇”,尽心尽责地护佑着身后的一村生灵。

仙境三座小石塔之所以闻名遐迩,说得准确些,是树而非塔。树赖塔以寄生,塔因树而闻名。

大自然的造化,有时神奇得令人难于置信。也不知是什么鸟儿,把夹着榕树种籽的粪便排泄在塔顶上,于是,小榕树就寄生在塔顶石缝间的灰土中了。天长日久,这生命力极强的榕树,竟把它们发达的根须从石塔四周悬垂下来,并扎入地表之中。星转斗移,在流逝的时光中,这些根须便渐渐粗壮成一根根巨臂般的树秆,把小石塔紧紧地搂在怀抱之中,形成了这“树包塔”——石塔被包裹于树腹之中的自然奇观了。至今,除了中塔尚未被大榕树“包”没,还留有较完整的石塔形状外,左右两塔残存的塔石已近乎被包在树心了,只能从树杆缝隙间窥见那塔身上的石条石块了,令人叹为观止。

包着这三座小石塔的几棵老榕树,据说都有好几百年的树龄了。它们虬劲挺拔,郁郁葱葱,遮下一大片树荫,与周围的树木相连成片,俨然已是一片小树林了。一条行人稠密的乡村大道从树荫下穿过,行人车辆络绎不绝。一侧是仙境村小学,铃声叮当,书声琅琅。另一边则是建于清顺治年间的“仙境宫”,庙墙竟达二尺六寸,官中供奉菩萨,虔诚的村人四时膜拜,香火不绝;宫前方是一个放生池,池中清水涟涟;池边一座粉柱巯瓦四檐翘角的凉亭点缀其间,为景点生色不少。

石塔、∵巨榕、∵庙观、∵池塘、∵亭台、∵人家,已俨然成了一片小小的风景区。它与名山大川自不可同日而语,却也自有其迷人的乡村韵味,令人留连。

近年由于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左右两塔的塔石已部分散失,周遭乱搭乱建,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使景观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不过,若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强管理并加以整理修葺,这里必将成为泉港区域内一个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