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论学派与少林寺(下)

◎洛阳市龙门石窟研究所∵∵王振国

四、北道地论师与南、北两道之说

1.北道系地论师晚于南道系一代

据《道宠传》,道宠俗名张宾,原系儒学教授师出身,与当时的名儒李范同系邺下大儒熊安生的副手。李、张二人齐名,所谓“相州李范,解深彻义:邺下张宾生领悟无疑⑧。”是也。道宠投释门时“已近壮室”差不多已经三十来岁。他投师菩提流支三藏的时间应在永宁寺建成以后,即公元521年(永宁寺塔建造了三年,即518-521年)以后、534年以前这段时间。道宠跟流支学习了三年,学成后回到邺下开学弘法,而不是在洛京。这就是《传》中所说的“(流支)乃授《十地》典教三冬,随闻出书即而开学,声唱高广邺下荣推”之句,即是例证。《道宠传》中未载其卒年及岁数。既与李范齐名,年龄当与李范相当。李范即僧范,系慧光的弟子,生于公元476年,卒于555年(北齐天保六年),春秋八十。比慧光的年龄要长。所以道宠的年龄也要较慧光为长。但慧光入道较早。当僧范与邺下的一些释门精英都陆续投师少林寺的慧光时,仪有道宠一人选择了菩提流支三藏为师,或许不愿以比他年岁小的人为师吧?道宠在邺下初开学讲席时,来听讲的都是当朝有名望的朝宰、文学名流,其中有魏收、邢子才、阳休之等人,时间应是东魏。也说明道宠至洛京投师的时间较晚,已接近北魏末期。至于《道宠传》说“时朝宰文雄魏收、邢子才、阳休之等,昔经宠席”,恐非事实。菩提流支约于天平年间卒于湖北黄梅⑨,或东魏迁都于邺时流支根本未随行至邺,道宠山家的地点在邺下,时在洛京的魏收等人何能到邺下去参听宠席呢?

他的几位弟子如休、继、礼、宜、果等人是什么时候到他门下的呢?据《志念传》,志念(公元535-608年)是在要受具之时问道邺都的,大约二十岁,约公元554年(北齐天保五年)前后。他最先跟随道长法师学习《智论》数年,与他同时听讲《智沦》的就有当时已擅名的“所谓诞、礼、休、继等”。随后,志念才又诣道宠学习《十地沦》的。如此,志念与诞、礼、休、继为同门师兄弟。道宠教授诞、礼、休、继等弟子的时间与此相近,应即东魏末至北齐初年。也就是说,在时间上,道宠学匀并弘扬《地论》与慧光的弟子所谓十英同时,而他的弟子僧休等与慧光的第二代弟子慧远等同时,也就整整差了一代。北周末隋初复法时,慧远、洪遵等作为菩萨僧安置于少林寺时,其中还有僧休。开皇七年,僧休亦是与慧远、洪遵等同时被敕召入关的六大德之一,可证他们同辈。后僧休被敕立为《大论》众主。慧远卒于开皇十二年,僧休卒年不详。但据有关资料,开皇十六年,由慧远和僧休的弟子同时宣布敕补为各自众主的,说明僧休的卒年也与慧远时间相近,在开皇十六年以前。

2.南、北两道之说

南北两道之说载道宣《续僧传·道宠传》:“宠在道北教牢宜四人,光在道南教凭范十人,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当现两说自斯始也。”那么南、北两道的分途究竟始于何时?“道”究系何指?其具体含义是指什么呢?有以下几种解释:

其一,湛然的《法华经文句》中说,所谓南北二道,乃是指从相州通往洛阳的南北二道:道宠系散布在北道一带,慧光系散布在南道各地。

其二,日本学者布施浩岳解释说:以为流支与摩提在洛阳异寺而居,流支住永宁寺,在洛阳城西第三门道北,摩提可能住白马寺,在西郊第二门道南。据他们所住寺院一在御道南,一在御道北,因此而称之⑩。

其三,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三卷解释说:查唐初称“南道”,亦指由洛阳向广州的通道,而慧光的思想多与南方真谛的主张相合,后人据此而分南北,也是可能的B11。

其四,温玉成先生近期提出了最新的解释:勒那摩提大约在515年之前去世,他一直住在少林寺。菩提流支大约在513年北上京师洛阳,517年入住永宁寺……合理的解释是,少林寺在南,洛阳在北,所以勒那摩提的学说被称为“南道”:而菩提流支的学说被称为北道B12。

笔者以为,当、现两说的分歧始于流支与勒那二人之间,之后慧光在洛京少林寺教授十英时,道宠尚未投师流支,尚未有南北之分。北魏末时,道宠投师流支,然教授休、诞、礼、继、宜、果之辈时已至东魏末、北齐初的邺下了。如此,南北两道之分途,则始于洛阳,终于邺下:即南道始弘于洛阳,北道始弘于邺京,南与北即洛与邺之别:所谓道,或即洛至邺间的大道,道之南、北,从地理概念上讲是洛与邺;从学术上讲,为慧光系与道宠系之别。

3.北道系的承传

北道系的材料多淹灭无存,除道宠外,其弟子的传记仅有志念和僧休,僧休的事迹附于其弟子《宝袭传》内,亦不完整,其余仅见零星的材料。

志念,虽诣道宠学习过《地论》,却是其博学多艺中的其中一项,他的长项是大、小乘经论,尤其是后者,并以此而闻名。撰有《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九卷。他长期弘法于邺地、并州,听他法席的名弟子非常多。然志念的弘法内容与《十地》无关。

僧休,虽是道宠的弟子,也不以弘扬《地论》显名。他的长项是《大论》,也未见其弘扬《地论》。隋开皇七年为敕召进京的六大德之一,后被敕立为《大论》众主。其弟子宝袭,亦善长《大论》,开皇十六年被敕补为大论众主(时休当已过世)。其余弟子之名即礼、继、诞者,与休同见于《志念传》,约北齐天保年间与志念同席听习道长法师的《智论》。

北道系人物纷纷消声匿迹、或以弘扬其它经论为主业,大概与南道系的力量过分强大有关。迫使他们转轨或与之合流,如僧休就与南道系的慧远关系非常融洽(见《灵干传》),至少从表面上见不到任何对立的痕迹。若说南北有对立的话,也应该在道宠与南道系第一代弟子间在邺城的对立。由于南道系不仅人物众多,而且多任国都或僧统,政治势力强大,故北道系无论在弘法的区域或在争夺弟子的过程中,均无法与南道系相抗衡。这可能是造成了北道系人物的凋零,自动消失的主要原因。大约北道系在二、三传以后遂消失,这也是北道系人物、事迹发现至少的因素之一吧。还有一说:“(北道系)由于他们的学说与摄论师相通,所以在摄论师势力发展到北方之后,二者合流,一般也就中人知有摄论师的承传了B13。”此说颇令人怀疑,北道系的学说是否与摄论师相通故且不论,所谓北道系与摄论师二者合流之说是一种想当然,缺乏依据。据现有资料,首先接受《摄论》、并积极弘扬的恰恰是南道系的地论师,如昙迁、靖嵩,一系慧光的再传弟子,一系慧光的第三代第子。而北道系于隋时仅存有传记的人物僧休:“开皇七年召入京辇住兴善寺,袭十八归依诵为业,后听经论偏以《智度》为宗B14”,却与《摄论》无涉。

五、地论学的衰落及其原因

《十地经论》于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译出后,至唐初《地论》之衰,约近一个半世纪,前后大致可分为四期。

一期:北魏都洛阶段(公元511-534年),此为地论学的勃兴期,也是慧光南道系的一枝独秀期。

二期:东魏、北齐都邺阶段(公元535-576年),此为地论南、北系的并弘期,也是地论学的全盛时期。

三期:周宣帝复法至隋仁寿末(公元580-604年),为后弘期。

四期:约隋大业至唐初贞观末(公元605-649年),为衰落期。

地论学实自三期即隋初就已开始走下坡路了,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首先是《摄论》的弘传,给予地沦学派以强烈地冲击,地论学者纷纷转而弘扬《摄论》,这等于自掘了坟墓。《摄论》在北方的弘传也正是自隋初开始的。《摄论》,即《摄大乘论》,与《十地经论》均系印度瑜伽行派关于唯识法相古学的论着,亦均为世亲所着。但《摄论》表达的观点或论述更充分,说法比较新颖,能够吸引人B15,故隋至初唐法相宗正式建立之前,成为当时的一门显学。《摄论》由陈时真谛译出,但一直未能弘扬。把《摄论》首先介绍到北方的是地论南道系的第二代弟子昙迁。迁于周灭齐毁法时渡江至陈朝扬都,在桂州刺史蒋君之宅得到《摄大乘论》,遂之精研。隋初佛教大兴,乃返江北至彭城,始弘《摄论》。开皇七年,敕迁进京,即开讲《摄论》,受业千数,时法门领袖慧远亦亲与法席听讲。第二波,为地论南道系第三代传人(融智的弟子)靖嵩。他和昙迁的经历颇为相似,但却在建业精研大小经论十载,其《摄论》得自真谛弟子法泰的真传,于隋灭陈一统天下之开皇十年返北,至徐部即开讲《摄论》。开皇中文帝赴岱岳封禅,隋行朝臣、僧俗过徐亲诣请益嵩于《摄论》。同时,真谛的另一个弟子道尼亦于开皇十年奉敕北上京师传授《摄论》,一时僧众趋之若鹜。道岳(承道尼)、道侃(从真谛俗弟子江都曹昆受学)、僧辩(靖嵩之再传)、法常(《涅盘》名家昙延弟子,着有《摄论义疏》八卷)等俱一时摄论名家。前述慧远的弟子在京师者,亦多转习摄论,灵裕的弟子名僧慧休,亦长于《摄论》。《摄论》成为当时之显学,乃时代之潮流也。受其影响和冲击的首先是地论师,北朝时的显学《地论》,显然已经过时,地论师已多成为摄论师,《地论》,也就在这股《摄论》潮的冲击下逐渐失去自我,日趋衰落。隋仁寿末,建禅定寺,敕召禅僧。地论众主慧迁亦被敕召入禅定,成为禅师。大业之时,释教颇受限制,东都建内道场,僧众几成为摆设。同时政局日渐不稳,僧众亦难有作为。唐初武德之时高祖认老子李耳为始祖,尊奉道教,释教受压。至武德末,地论众主慧迁去世,十地一部,遂绝闻于关壤。其他地区,至贞观年间虽有个别开十地者,然已是强弩之末。之后,不复闻有开《十地》者,《十地》之学终于消失。

其二,是《华严》的崛起。地论南道系的祖师即勒那摩提三藏,即《华严》名家。慧光从之受学,亦精于《华严》。南道系地论师除弘《十地》外,还多兼习《华严》、《涅盘》以及《四分》。初唐华严宗的建立与终南至相寺甚有渊源关系,师系上推可至地论名家灵裕、昙迁等人。北齐时昭玄诸统曾举裕为《华严》法主,裕亦撰有《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至相寺的青渊乃灵裕弟子,亦长于《华严》,智正系昙迁弟子,迁撰有《华严明难品玄解》等。智正后投至相寺青渊,亦与《华严》有缘。智正弟子智俨,听习《华严》时对慧光《华严》疏文中关于别教一乘说和无尽缘起说的观点特别赞赏。智俨传弟子法藏,法藏乃华严宗的实际建立者,应该说华严宗之立宗应与地论学者的关系极深。《十地经论》,本《华严》其中一品《十住品》之释论。华严宗之成立,《十地经论》之单弘已无意义。可以说华严宗之建立,标志道地论学的终结。

六、地论南道系(含律师)与少林寺的不解之缘

少林寺系孝文帝为安置跋陀禅师而造,位于嵩山少室五乳峰下,寺周层峦叠翠,环境清幽,乃禅修的理想之地。所以少林寺首先与禅学最为有缘。跋陀收有两位高徒,其一为慧光,律学之海,地论无匠;另一高徒即僧稠禅师,其禅法被跋陀禅师誉为“葱领以东,禅学之最。”少林聚集了两位盖世释教精英,仅就寺院来说,可谓荣光独擅,无与伦比。少林亦堪称北朝戒、定、慧三学之源。慧光与僧稠系同门,光师未知是否习禅,但其弟子辈却多有兼习禅定者,例僧达、道凭、法上、昙迁、慧远、灵裕等。与地沦师有缘者,当然也包括少林禅师。北魏至初唐,可称少林寺历史的早期阶段。应该说,在这一阶段跋陀师的两大弟子支系扮演了最为辉煌的角色。少林寺的早期历史大致也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北魏:②东魏—北齐;③北周——隋;④初唐。期间发生有关的重大事件试述如下:

第一阶段(公元496-534年):共有三件大事。

1)建寺。少林寺系孝文帝专为安置跋陀禅师而敕建,约建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

2)翻译《十地经论》。少林寺建有翻经堂,位于寺西台舍利塔后。永平元年至四年间曾在此翻经堂由菩提流支三藏与勒那摩提三藏合翻《十地经论》,慧光助译。

3)《十地经论》翻出后,慧光南道系师徒共在寺院弘扬师说,内容包括以《十地》、《华严》、《涅盘》、《四分》为主体的经、律、论,并兼习定学(参见《道凭传》)。

少林寺的第一任寺主为跋陀禅师,继任者有跋陀的高徒僧稠禅师。

第二阶段(公元535-576年):有三件大事。

1)道云律师约于东魏末、北齐初在少林寺弘传律学,洪遵律师曾亲往承教。

2)公元574年(北周建德三年)5月,北周武帝诏僧、道士辩论二教优劣。据《续高僧传·智炫传》,被称为“佛法大海”的少林寺禅师释等行参与了此次庭辩B16。此系周武帝废除佛道二教前的最后一次辩论。

按:时少林寺属北齐辖治,北齐寺僧至敌国北周参与***组织的活动,如此事属实,当有两种可能:一是等行禅师的参与属于个人行为,等行或因个人私事至北周访友等,恰遇此机,特被邀请参与;二是此时少林寺或已归属北周治下,少林地近洛阳,洛阳系齐、周争夺的前沿阵地,但大部分时间属东魏、北齐辖区。嵩岳少林偶尔失陷于北周,也有可能,但史无载。如果时少林仍在北齐治下,北周敕诏本不属于自己辖区的少林寺,令派人赴会,从理上是不通的。似属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3)周灭齐,武帝临邺宫召集僧众宣布废佛,毁寺庙四万所,少林即其一也。

第三阶段(公元580-617年):有六件大事。

1)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诏初复佛、道二像,并于东西两京各立一寺,以陟岵为名,东京陟岵即少林寺。同时敕寺置菩萨僧一百二十名。时地论南道系名僧慧远、灵干、律师洪遵以及北道系名僧休等,俱入菩萨僧数,同于少林寺(陟岵)安置。

2)隋初,僧慧远敕授洛州沙门都,整顿僧治,遂使道风齐肃。同时,慧远、洪遵、僧休等地论学者于少林寺经、律、论之弘化,齐头并进,四方学徒归依者众。仍以《地论》、《华严》、《涅盘》、《四分》为要。

3)开皇七年,文帝敕召六大德入关,少林寺独占其三(慧远、洪遵、僧休),无上荣耀。

第四阶段(公元618-683年):亦有三件大事。

4)唐初,伪郑王世充拥兵东都洛阳,令其侄王仁则固守少林寺西北五十里之柏谷墅(僭号辕州)B17与秦王李世民率领的唐兵对抗,少林寺出戒行武僧志操、惠、昙宗等僧众,擒王仁则以归秦王。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的赏赐B18。

5)贞观年中少林寺明禅师造重塔。

6)贞观以后,先后有明遵、慈云、元素、智勤等律师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B19。明遵律师系法砺律师的大弟子B20。其余律师事迹与师承不详,但都应是地论元匠慧光律师之法胤,则是绝对的。

七、关于《大法师行记碑》

《大法师行记碑》刻于唐贞观六年,系灵裕法师的弟子海云为其师灵裕所立。碑现存安阳灵泉寺石窟。碑文正书,计26行,满行49字。该碑中央及右边侧部位刻石损沥,文字不存:前三行基本完整,其余部分惟缺中间部分,文字上下不能贯通,但仍可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资料。该缺字《碑》录文载《全唐文》904卷,不过却缺原碑的第一行文字。所缺文字为:“大唐贞观六年岁次壬辰八月壬午朔廿四辛丑建大法师行记海云集”。从内容上看,碑文可分为两部分:前边主要叙及灵裕法师的师承,后边部分以年龄为纲,下列主要行法事迹及其有关撰述着作。后边部分文字残缺过甚,但仍有个别重要的发现,如碑载:“年三十四,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冬在邺京讲《十地论》”。该条材料是《灵裕传》中所没有的,可补传记所不足。碑的前面师承部分正是本文所需要的重要资料。《全唐文》的录文有个别地方将原碑的文字录错或掉字现象。现据《大法师行记碑》及《全唐文》904卷的录文互校释文如下:

大唐贞观六年岁次壬辰八月壬午朔廿四辛丑建:《大法师行记》,弟子海云集。

夫圣生西域,影示现于东洲。教被当世,流波盖于万代。故如来灭后千年之中,廿有四圣人法师传法也。千年之后,次有/凡夫法师亦传法也。暨大魏太和廿二年,中天竺优迦城有大法师勒那摩提,□□宝意。兼□□乘,备照五明,求道精勤,圣/凡未简,而悲于苦海,志存传化。遂从彼中口持《十地论》,振斯东夏,授此土沙□□(门慧)光。禅师其□□□□□,教授如瓶写/水,不失一滴。其光律师俗姓杨,卢奴□□□□□□,名振齐魏,十有余人。谓:□□□□□询□□□□□师,此等十德,皆有别传。若大/乘筌旨,深会取舍之方。秘教随几,洞秘卷□□□□有,唯道凭法师其一人也。□□□□□□□□□□人也。□成弟子廿余人。/若《十地秘论》,固本垂纲。而传灯□□□□□□□法师其一人也。盖明法师□□□□□□□□□□□□中□当千年之后之上首也。又是光律师之孙,凭法师之□(息)……

以上这段碑文,向我们至少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

其一,《十地论》的弘传,即南道系的弘传是以勒那摩提为祖师,承传非常明白。

《十地论》被特别称为《十地秘论》,继二十四圣师传法后,凡人法师也开始传法了。勒那传慧光:慧光之徒优秀者十有余人,但真正承袭慧光衣钵的唯道凭法师一人。道凭有弟子二十余人(传记未载),但唯有灵裕法师一人承其衣钵。并称其为“千年之后之上首(弟子)也。”隋开皇九年灵裕主持开凿的安阳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前壁有依《付法藏经》所刻的廿四圣师传法线刻像。据此看来,似有意试图为建立《十地论》宗的法统而作。该《大法师行记碑》已具传法定祖之说,其祖已追到勒那摩提三藏。但十分遗憾的是,灵裕的弟子并未能将《十地秘论》发扬光大。从客观上分析,《十地沦》的范围太窄,他只是华严经之一品的释论,似不足以称宗。加之该论本身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摄论》的冲击下,终至衰落。而后又被崛起的《华严》所吞没。灵裕弟子中前推慧休,其次是青渊,他们二人恰好是此两种倾向的实践者。慧休后来以弘扬《摄沦》为己任,青渊所居的至相寺后来正是华严宗发生的地方。地论学派虽然没能最终建立起宗派,但灵裕法师及其门人试图建立法统的努力,还是值得学界注意的。

其二,勒那摩提来华,到达魏都洛阳的时间是太和廿二年,而非正始末年。

碑文记载厂勒那来华、也就是到达洛京的时间,虽文中有缺字,从逻辑上不难推理,太和廿二年,应是勒那到达洛阳的时间。《续高僧传》关于勒那于正始末年到达洛阳的说法有误,应以碑为准。《续传道宠传》载:一说云,初勒那三藏教示三人,房、定二士受其心法,慧光一人偏教法律。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共有两层意思:前者是说勒那同时还是一位禅僧,他把禅法传给了房、定二人。后者,是说慧光一人独得勒那“法、律”的传授。其后者,看来并非空穴来风。度慧光出家的恩师是跋陀,跋陀认为慧光聪慧异常,非常人,欲成大器,学习经论前须先学戒律。所以慧光最先学习的是四分律,唯据口传。那么是谁把《四分律》以口授的方式传给了慧光呢?传记不明。没有肯定就是其师跋陀,那么也有可能就是勒那三藏了。因为勒那于太和廿二年就已到达少林寺,慧光在此前刚在少林寺出家,慧光跟勒那学律是可能的。慧光与勒那正是有了这层师徒关系,所以后来永平年间、当慧光从故乡游学结束、重新回到少林寺,参与并协助流支与勒那二人翻译《十地论》的时候,就很容易接受勒那的观点。慧光为什么没有接受流支三藏的观点呢?原因可能就在于他和勒那已有的这层关系,即“先入为主”。故此慧光一人偏教法律(包括经论、律学)之说,应有所据。至于说勒那把心法(即禅法)传给了房、定二士,尚缺乏证据。房、定二士究系何指?有人说是指道房、定义B21。不知何据?道房系跋陀禅师的高徒,即授僧稠禅师止观者,定义之名未详出处。据《续高僧传·僧实传》,勒那授与心法的是僧实,僧实系陕西咸阳人,随其师道原法师于太和末到达京师洛阳,遇勒那三藏,即授以禅法。此僧实非河北钜鹿景明寺之僧实也(即度僧稠禅师出家之师)。

《勒那摩提传》被附于《续高僧传·菩提流支传》后,从《勒那摩提传》知,勒那与《华严》的关系很深。《大法师行记碑》载:勒那“备照五明,求道精勤”,这是《续高僧传·勒那摩提传》所未载的新材料。所谓五明,是指古代印度五类学科的统称,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它包含文、理、工、医以及佛藏等各种学问。其中工巧明包含工艺、技术、算术、历法等,对建筑学最为有用。《续高僧传·感通篇》中有天竺僧《勒那漫提传》,该《传》载:漫提即“善五明、工道术”。有的学者怀疑勒那摩提与勒那漫提可能同系一人B22。笔者也认为此怀疑是有道理的。《续高僧传·勒那摩提传》说,勒那一天正讲《华严》时,被天帝来召,令勒那上天为天帝敷演《华严》,即而圆寂。此故事荒诞不经。勒那在少林寺译完《十地论》后再无听说,哪里去了呢?很可能就是被敕召建造永宁寺去了。永宁寺是北魏皇室建造的最为浩大的寺庙工程,尤其是永宁寺塔的高度在百米以上B23,这当然需要“备照五明,求道精勤”、或言“善五明、工道术”这样的人才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永宁寺(含永宁寺塔)这样巨大的工程能在三年内完工(公元518-520年),应该说是人间奇迹。与天竺僧的参与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几点认识:

1.《地论》译于洛阳、少林,弘扬于洛、邺,地论师中多人身兼僧职,他们以游化、利安为务,其影响遍及北朝,甚至南达梁、陈之境,成为当时的“显学”。

2.北朝以地论学派、尤其是南道系地论师为骨干,对洛、邺,特别是北齐的义学之高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为隋、唐大多宗派之导源于该地区,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3.地论的衰落自隋始,消亡于初唐。其主要原因是受《摄论》的冲击,使部分地论学者改弦易张,转而弘扬《摄论》:其次是《华严》的崛起,华严宗的建立标志着地论学派的终结。

4.《四分律》,作为地论学派南道系的副产品,由专弘《四分律》学的律师以及兼习《四分》的地论南道系诸师,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终于促成了唐代律宗的建立,慧光及其几代弟子的努力功不可没。

5.嵩山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的祖庭,但它的早期阶段(北魏—初唐),却一直是地论南道系弘法的大本营(含四分律学的弘传),本山。这是历史的事实,地论学派应在少林寺早期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地论南道系师承表

四分律师承传表

地论北道系师承表

菩提流支——道宠——僧休——宝袭

——法继

——诞礼

——牢宜

——儒果

——志念

注释

①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载:“法师又奏云:……今知此嵩岳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鄽落,泉石清间,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流支三藏译经处。”又卷九载:“于少室山北造少林伽蓝……其西台最为秀丽,即菩提流支译经处,又是跋陀禅师宴坐之所。”见《大正藏》第五十册,台北新丰文出版公司1996年版。

②参见徐庆束《魏书释老志所记僧人略考》,《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

③据道宣《续高僧传》,跋陀和佛陀扇多系两人,前者为禅师,住少林寺:后者系译经三藏,住白马寺。但现代一些学者多认为跋陀和佛陀扇多系一人,此说证据不足。

④《续高僧传·慧休传》载,慧休投勖律师出家:而《慧休法师纪德文碑》载,慧休投树律师出家,据此改。该碑参见注⑥。

⑤见⑥,《纪德文碑》载,慧休被敕召入京的时间为贞观八年。

⑥河南古建研究所:拓《慈润寺故大论师慧休法师纪德文碑》,《宝山灵泉寺》第33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⑦然《续高僧传·智首传》中未言洪理为首开散词义之事,却说“后听道洪律师席”。不知是僧传遗漏,还是将人名搞错。

⑧见《续高僧传》卷八《僧范传》,《大正藏》第五十册。

⑨参见温玉成《少林访古》第28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

⑩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第4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B11同⑨,第26页。

B12参见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141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2月。

B13参见《续高僧传》卷十二《宝袭传》。

B14同B12,第151页。

B15《续高僧传》卷二十四《玄炫传》曰:“会周武帝废佛法欲存道教,乃下诏集诸僧、道士,试取优长者留,庸浅者废。于是诏华野高僧,方野道士,千里外有妖术者,大集京师,于太极殿陈设高座……时有道士张宾,最为首长,登高唱言道……座道少林寺等行禅师,发愤而起,诸僧止之曰:今日事大,天帝在此,不可造次。知禅师为佛法大海,然应对之间复须机辩……”

B16见唐裴漼《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云:“寺西北五十里有柏谷野,群峰合沓,深谷逶迤。复磴绿云,府窥世界。高顶拂日,旁临鸟道。居晋成坞,在齐为郡。王充(即王世充)僭号曰辕州,乘其地险,以立峰戍……”《金石萃编》卷七十七,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出版。

B17此即后世演义的所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电影《少林寺》即此故事敷演而成。参见现存寺内的《秦王李世民教书碑》,该碑立于唐开元十一年十一月四日。

B18同B16,《少林寺碑》载:“皇唐贞观之后,有明遵、慈云、元素、智勤律师,虚求一义,洞真谛之源”。

B19明遵律师与法砺律师之间师承关系的材料,尚未见到,本文转引自温玉成先生的《少林访古》第91页。

B20同B12,第141页。

B21同⑩,第462页。但由此又怀疑地论南道系并不一定出自勒那摩提的意见,笔者不予支持。因本文所引《大法师行记碑》,勒那为南道系祖师,事实清楚,无可置疑。

B22参见:①:杨鸿勋《关于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草图的说明》,《文物》1992年第9期;②:钟晓青《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探讨》,《文物》1998年第5期。前者的复原研究,永宁寺塔的高度(不含塔刹)约133.7米;后者的复原研究,永宁寺塔高(不含塔刹)约123米。二人的结果不同系因算法有别,但均认为在百米以上。《唐少林寺戒坛铭》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