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铃音定风定向两大谜团何时解?

作者:边雪霏

初一十五大门开新修佛像高七米千枚铃铛音不绝天宁寺大修———

天宁寺正在大修,风尘仆仆赶到寺门前,却发现大门紧闭。敲了半晌,看门大爷拉开一道门缝,和气地说,拜佛要等每月初一和十五再来,平时是不开放的。

住天宁寺附近的居民说,搬来几十年了,从来没看到天宁寺的大门打开过。今年5月份开始,天宁寺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寺门也确定在每月初一和十五打开。

等到初一,一大早,大门开启,那个古老的天宁寺,终于出现在眼前了。

建于北魏:

2928枚铃铛音无绝时

对于天宁寺的历史和多次重修,历史上流传有几种版本。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天宁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光林寺,后几度更名。至元代末年,寺院毁于兵火,明永乐年间重修,并于宣德年间改称天宁寺。正统年间一度改称广戒坛,清代复称天宁寺,一直沿用至今。

寺中最有特色的当属辽代天宁寺塔,曾有人说那是北京最高的古塔。一说建于辽天庆九年(1119年),一说建于辽大康九年(1083年)。当时名为天王寺舍利塔,通高62.36米,由秦晋国王耶律淳奉旨建造。辽代塔顶为相轮火珠式铁刹,清乾隆二十一年后改为砖宝顶。明、清两代对塔个别细部多次修葺,但保留了原塔的制式和风格。

此塔为密檐式砖塔,平面为八角形,共13层,目前通高57.8米。塔底层为方形基座,上砌八角形台基二重,依次向上为砖砌须弥座二重、斗拱平座及三层莲瓣,上为塔身。塔身为八角,每角有盘龙倚柱,四正面辟拱门,拱门上雕有佛像,南为大日如来,北为准提观音,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

塔身为密檐13层,檐下砖砌斗拱为木角梁、椽飞。各层檐角都系有风铃,寺中僧书中所记塔上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古书记载此景为“风定风作,音无绝时”,成为寺中独特一景。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顶受损严重,塔刹坍塌,塔杆外露,个别砖雕被震坏。住在附近的张大爷回忆说,当时看着塔坏成那样子,心疼了好久。好在1986年,***对天宁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天宁寺塔才又有了往日的雄姿。

北京、扬州、太原:

三座天宁寺皆因芍药出名

古寺总是和名人分不开,天宁寺也不例外。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曾向媒体介绍说,天宁寺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之一,颇有“名人缘”。据说梁思成先生曾专为天宁寺谱得一曲,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回国时也来过这儿。

老北京人说起京师花事,曾有过这样的谚语“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奇怪的是,扬州的天宁寺、太原的天宁寺也因芍药出名,不知这是否与同叫天宁寺有关。自古以来,老人们讲究春天是要到这些地方分别赏花的。如今,讲究已经不在,花倒是还在。只是,赏花的人和赏花的心情,完全不一样了。

修缮状况

新修佛像高达七米

去过很多寺庙的人,可能会在天宁寺里感觉到空旷。人少是原因之一,殿堂数量也不多。据说天宁寺塔北面,原本还有大觉殿、广善戒坛等建筑。寺西北也有过院落,曾是有名的宗师府,相传为明成祖重要谋士僧人姚广孝所居,但现在仅有山门和大殿尚存,残垣断壁相陪。寺院一下子空旷了,反倒少了些屋宇森严的紧迫感,而且空间的充足,更显得那砖塔的巍峨。

工人们正在大殿内忙碌着,一尊高达4.8米、重5吨的立身佛像已经基本完成。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天宁寺大殿内曾经有一尊铜质佛像,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被损毁了。这座新的佛像上不再进行彩绘,保持木质原貌,最后只在佛像上打上一层蜡。10月底,佛像将被安放在汉白玉莲花座上,整尊佛像将高达7米。

对于这次修缮,专家论证很谨慎,还对天宁寺塔身泥塑原状进行了严格考证,最终决定重点抢修山门、弥陀殿、东西配殿这些破损严重的文物建筑。据了解,修缮斥资250余万元,工程将耗时一年,工程竣工后将首次正式对社会开放。

双谜

有无塔中塔?有无地宫?

民间流传,天宁寺塔还存在着两个难解的谜团。第一个,据说塔里还有一个塔。这个问题一直是考古专家的兴趣所在,也考证了多年。

一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辽代时工匠们曾重建过此塔,建的时候用砖包住了原有的木结构塔身,也就是说,在现在的塔身内很可能还包着以前的木塔。但文物部门曾于1992年对天宁寺塔进行过小规模修缮,从塔顶发现了一块明代石碑,石碑上确切记载了古塔修建时间,但并没有其他记述。之后文物部门就从没有对古塔大规模修缮过,工作人员也没有看到砖塔内的结构,塔中塔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

另外一个谜团是,是否存在地宫。传说在隋朝初建时,朝廷得到13块舍利,仁寿年间皇帝下诏将这13块舍利分布于全国,并建宝塔存放。天宁寺塔就是其中之一。按照一般的习惯推断,这样的佛舍利塔下应建有地宫。

但是直到今天,这两个谜团都无法解开。由于目前的塔身保存十分完好,不需要涉及内部结构的修缮,也就没有必要深入到塔内部去看个究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