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金山寺

心∵斋

传说中的金山寺

一般人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为民间传说《白蛇传》。

“水漫金山”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如果没有《白蛇传》,没有白娘子和法海的恶斗,也许很多普通老百姓不会知道有个金山寺。

《白蛇传》里“水漫金山”的故事,说是有一条修炼千年的得道白蛇化成了美丽善良的姑娘白素贞,白素贞偶然遇见一位年轻英俊的小伙子许仙,两人一见钟情,结成夫妻,日子过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是一位得道高僧,他一看见白娘子就知道这是一条千年蛇精,于是就游说许仙出家,并把许仙诓到金山寺藏了起来。白娘子到金山寺来寻夫,自然少不了一场恶斗。白娘子施展法术,刹那间金山寺门前波涛汹涌,成群的虾兵蟹将一齐漫上了金山。法海慌忙用袈裟化作长堤拦水,水涨堤也长。白娘子没能打赢法海,只得与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炼,等待报仇机会。后来许仙逃出了金山寺,法海又使法术将白娘子镇在了西湖雷峰塔下。再后来青蛇击倒雷峰塔,与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进了螃蟹腹中。白娘子与许仙又恩爱地生活在一起。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期盼自由和幸福,是人们的共同心愿。看过和听过《白蛇传》的人都会同情许仙和白娘子,都会责怪法海棒打鸳鸯。伴随着神话传说《白蛇传》被改编成小说和戏曲,“水漫金山”的故事广为传播。戏里的法海和尚也就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坏人。

真假法海

传说毕竟是传说,神话故事当然不能等同于历史。不过细考察起来,金山与蛇也的确有些渊源。

金山有许多崖洞,这些崖洞附着了无数传说,所有的传说中最着名的当数白龙洞和法海洞。

传说金山寺开山祖师唐代灵坦和尚初到此地时一片荒芜,没有房子,也没有人烟,他只得在山后的石洞坐禅。那洞里原来卧着一条白龙,经常口吐毒气,人触之即死,灵坦一到就借助佛力将这条白龙收伏了。这就是现在的白龙洞的由来,白龙抑或就是白蛇的原形亦未可知。白龙洞里有一条深不可测的石缝,据说顺着那条石缝可以到达杭州。

法海是金山寺的第二代祖师。不过真实的法海和《白蛇传》里的法海完全不是一回事。史载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时宰相裴休之子,当地百姓称他为裴头陀。相传裴头陀到金山修行的时候,金山寺也是寺破屋塌,杂草丛生,残败不堪。半山崖有一条巨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一天,法海到半山悬崖的石洞参禅,忽然脑后刮来腥风,只见一条桶粗的巨蟒盘踞在洞里,口吐毒信盯着法海。法海和尚道行高深,浑然不惧,视若无物,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岿然不动。那条巨蟒或许是为法海的定力所慑,蜿蜒绕过法海,游入了长江。消息传开,老百姓都说法海道行高深,有佛光护体,勇斗巨蟒,将巨蟒赶入了江里。到金山寺的人就一天天多了起来。那个洞就是今天金山寺山腰上的法海洞。

法海曾在佛像前燃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法海修庙盖屋重续香火,被称为“开山裴祖”。法海圆寂后,弟子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他打坐参禅的石洞里雕了一尊石像供奉他。

相传法海和尚有一天在江边掘土修庙,挖着挖着竟然挖到了黄金,于是他就将黄金献给皇帝。皇帝敕命将黄金返回作修复寺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由法海担任住持。

还有一则更早的与蛇有关的故事。梁武帝一天夜里梦见刚死不久的宠妃郗氏变成了一条毒蛇,这条毒蛇向他哀求说:“我在世时心太毒,死后变为毒蛇,请为我做佛事超度众生,让我安心。”次日上朝,梁武帝正要大臣们为他释梦,一条大蛇游进殿来,梁武帝一看,竟然就是梦里所见到的蛇,就说:“你若是郗氏变的,就开口说话吧。”那条蛇就复述了梁武帝昨晚在梦里听过的话。后来,梁武帝召见泽心寺住持宝志商量,宝志又约请九位高僧,在金山览阅藏经三年,编成了一部《水陆仪轨》。仪轨完成后,梁武帝亲赴金山参加水陆法会,这是当时佛教最大的盛典,亦为后世水陆法会之滥觞。

真实的金山寺

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原名氐无山,又名金鳌岭,也称浮玉山,唐代起通称金山。金山高60米,周520米,占地面积10公顷,原系屹立于长江中的江心岛屿,唐张祜曾有诗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即是当年写照。后因长江水流变迁,清道光年间始与南岸相连。

“楼台两岸竟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芦管玉箫齐送夜,一声飞断月如烟。”镇江市西北的金山,就坐落于如此优美恬适的氛围之中。金山的海拔并不是很高,但当你陡然来到山前,却觉得高耸孤兀,骤生崇高庄严之感。有人说这是因为金山峰顶慈寿塔的缘故。寺塔与金山合为一体,充分利用了人视觉上的错觉,增加了山的高度。登临慈寿塔顶端往下看,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镇江素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说的是远看金山是一座寺,近看金山寺却是一座山,整座金山完全被寺院的建筑裹在了中间。

金山寺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历代以来相继建成了芙蓉楼、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等诸多景点,景区内水陆相连,泉、湖、洲、园、寺相得益彰,一派诗情画意。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可以看到山门正中有一块写着“江天禅寺”四个大字的匾额,那是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江天禅寺也就是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参禅的僧侣数以万计。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

由于历代皇帝的信仰不同,金山寺曾两度由寺改观。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为龙游观,将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赵佶奉道教,又将龙游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道士观),为天下神霄第一。后复名为龙游寺。

金山除寺院外,尚有中冷泉、志公塔、妙高台、宋代梁红玉擂鼓抗金兵所用的战鼓等胜迹。中冷泉在金山西南,泉水出自江中,清洌甘甜,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旁有宋朝王安石、文天祥等手笔题诗。

西侧山腰七峰亭,为纪念道月和尚而建,相传为方丈道月与宋代抗金名将岳飞解梦之处。当年秦桧召岳飞回京,要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谋害。道月劝岳飞不要回去,岳飞不听,果然被害。临刑前岳飞说:“悔不听道月之言。”秦惊怒,遣人去捕道月,但差人到时道月已经坐化,惟留一纸偈说:“为国为民事,怎能不开口。”秦桧气极,令人到金山把道月常住的七峰岭削平。

佛印和苏东坡赌玉带

慈寿塔位于山顶,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为金山标志。现塔为17世纪末重建。登塔顶而望,东见江天云水,西是万里长江,南边镇江山林,北为小镇瓜洲,令人心旷神怡。

慈寿塔旁的观音阁中,陈列着金山寺四件镇寺之宝—公元前9世纪周宣王时铸造的周鼎、3世纪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孟获时缴获的铜鼓、明文徵明手绘金山图和苏东坡的玉带。

观音阁旁便是宋代名僧佛印法师方丈室。佛印曾经是金山、焦山二寺住持,是苏东坡的好友,二人经常在这里吟诗作画,论公案,打机锋。

东南山腰楞伽台是一座三重楼阁,傍山驳石,建筑奇巧,每登一级,均疑无去路却曲径通幽,苏东坡曾应佛印之托在此处写《楞伽经》。

金山寺内原有苏东坡与佛印的铜像,东坡身边一小童捧玉带,佛印旁侧一小沙弥挟衲裙,生动传神,惜毁于大火中。但现在的大殿后最北边有雕刻,在佛印山居前一老僧与两个小和尚欢欢喜喜地送一位官员上路,一个小和尚手拿一条玉带,中间的老僧就是佛印,官员是苏东坡。这场景讲的是一个有名的故事: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相知甚深,相处不拘形迹。苏东坡赴任杭州,经过镇江来看望佛印。佛印正要去为僧众说法,见苏东坡直入方丈室,便开玩笑说:“此间无坐处。”

苏东坡也随口开玩笑答道:“那就暂借佛印四大(肢)用禅床作座。”苏东坡所说的“四大”是佛家语,指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要索:地、水、火、风。

佛印见苏东坡居然班门弄斧,有意难他一难,便与苏东坡打赌:“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便传坐;道不得,即输玉带。”苏东坡自恃才气横溢,欣然答应。

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东坡百思不得其解,只得解下玉带相赠,佛印也以衲裙一幅相报。

如此机锋,传为佛门的一段佳话。苏东坡曾写诗纪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剑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金山寺门为何面朝正西

这里说的是寺院的山门,而不是金山公园的门。

进入金山公园之后,要走过一段林荫路才能看见金山寺的正门。此时你会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面朝正西,也就是说,整个金山寺其实都是坐东朝西的。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北朝南的。那时候的金山寺还在长江的中央,上山要先乘船。

历史上金山寺曾经七度毁建,屡遭火焚,寺院里的和尚经常会听到山门口有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金山的当家和尚深感不安,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便请来一位云游高僧,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位云游和尚在山寺前后转了一圈,对方丈说:“方丈师傅,您这山门朝南,直对着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所以会经常着火。如果想平安无事,山门必须改向。”方丈听后,连连合十说:“罪过!罪过!”于是命人将山门改成了朝西的方向。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金山寺山门不朝南而朝西肯定是另有原因的。有人据史料分析说,当时设计金山寺的建筑师特意设计了朝西的山门是有用意的。古代的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四面环水,三面皆视野开阔,惟有南面恰好是镇江的市区。如果囿于窠臼把金山寺的山门也做成坐北朝南的话,那么从金山寺往外看的时候就变成往回看了,看见的恰好是来路。山门朝西之后,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也许正是建筑师的匠心独运吧。

《中华遗产》2007年第5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