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竖说大林寺

鱼米之乡水多山少,有山也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站在常州东门外远眺,约十公里处有座小山,山势平缓舒展、郁郁葱葱,这便是极富江南特色的横山。此处胜迹甚多,但称得上众星托月的当数大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历经沧桑变迁,大殿依然巍巍壮观,佛像肃穆庄严。自1991年农历四月初八佛像开光以来,更是终年香客盈门,佛事旺盛。

据《阳湖县志》记载,大林寺始建于南北朝,相传南朝梁代有个叫王八百的人在此修道炼丹,功成乘鹤飞去。其遗址先称“登仙观”,宋代改名“冲虚观”,不幸元初毁于兵乱,直至明朝洪武年间方更名大林寺。登仙,冲虚无疑和王八百得道升天有点搭界,但更名大林寺委实令人纳闷了。笔者曾偶发奇想:河南嵩山少林寺威震八方,名扬天下也仅以“少”字冠首。谁个吃了豹子胆竟敢把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庙封为大林寺?若非神仙、皇帝能如此胆大妄为?有趣的是这一番奇想被笔者言中了,将其更名为“大林寺”的正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更有趣的是少林寺和大林寺也竟然血脉相通。据传,洪武十五年,少林寺和尚慧轮云游四方,途经武进芳茂山,见一破落寺庙无一僧一物,当即立誓:十年之内定造一寺。慧轮言出如山,后历经磨难,果然十年间终于把古寺修葺如新,大殿落成。慧轮随即进京即请洪武帝赐名。明太祖念慧轮虔诚之心和炼狱之苦,欣然应允。当他得知慧轮为少林寺之僧,便说道:“你出家少林寺,那就安家在大林寺吧。”于是,敕赐“大林禅寺”匾额一块,大林寺也就名沿至今。至明朝崇祯年间,大林寺已颇具规模,除建有大雄宝殿,还有白云堂,大云楼及配套的客房寮舍。到清同治十三年,又建天王殿、观音殿、东西圣楼及放生池。大林寺经历代方丈惨淡经营,虽说日趋完善,但终难逃脱劫难,到“文革”后期,殿堂舍宇早已断垣残壁,一片废墟。幸喜芸芸众生人才辈出,佛家高僧更是代代生辉。若论今日大林寺蔚然壮观,静海法师功不可没,他65岁时凭着超人毅力,身揣2万多元的多年积蓄,果断辞去天宁寺一切职务,踏进野草齐腰的大林寺,决心重振佛门雄风。他普结佛缘,事必躬亲,仅用一年多时间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尔后又相继建造了药师殿、大悲楼、讲经堂、三圣殿。1992年,静海法师又聘请了国内佛像雕刻名家,花时4年之久雕刻了一万一千一百零一尊神态各异的香木金身佛像,并建造了气势恢宏的万佛楼。静海法师为万佛楼亲笔题写的抱柱联更是妙笔生花,耐人寻味:彼仙此仙莅临此仙境,千佛万佛同登万佛楼。

大林寺不仅在众多善男信女心中是佛光普照的圣殿,也是历代文学、史学界红学家们极为关注的人文景观。《红楼梦》第120回描写了贾宝玉出家,在毗陵古驿与父亲拜别的情节。毗陵即今日常州,此乃人人皆知。但若追问一声宝玉看破红尘,到底遁入了哪家空门?何人知晓?答案是:大林寺!此话绝非酒后戏言,更非捕风捉影。其实,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有意在尾声中把宝玉出家安排在佛寺多,名气大的常州是有所暗示的;据说,宝玉出家后曾在天宁寺习禅,听法、听经。但天宁寺离毗陵古驿近在咫尺,他绝不可能在那里久留、栖身。那么,宝玉究竟到哪里去了呢?书中写道宝玉是被一僧一道夹持飘然而去的,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唯有大林寺俱备“佛佛道道千年古庙”的禅机。因为在历史上只有大林寺既是佛宇,又是道观。据此推理,一僧一道把宝玉“请”进有“双重身份”的大林寺便是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了。∵(马中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