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庐岳天地间——明太祖敕建天池寺

牯岭西北天池山巅的天池寺,是庐山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天池”,因“文殊,开化帝释,插石成池,水涌石上”而得名。寺始为晋僧慧远所建,原名峰顶寺。宋嘉定年间重建,改名天池院,后毁于兵火。“茅舍几间,僧徒屈指,香微火寒,钟孤罄单”便是对这时天池寺境况的具体描绘。直到明王朝的大旗在南京城头竖起来以后,才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皇恩”沐浴,走向辉煌。凝视今日的天池寺,它的色彩虽然不那么滋润饱满,有如晚间落尽铅华的少妇,稍稍显得疲惫,但它磅礴的浩然长风,仍四时皆存,它不仅能给人一种佛教园林的意味,还能给人一种辉煌人生所触发的心境。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微贱,做过牧童,当过和尚,年荒岁乱,和尚都无法混下去,才当了兵。渐至成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唐朝李氏找老子做祖宗、汉代刘氏弄一条蛇耍弄什么赤帝白帝的把戏,对他有某种心灵的触动,于是他就编撰了一个奇诡的故事,将他十数载惊心动魄、生生死死的活剧,林林总总的战争与和平、文治与武功,化作“天人合一”的预示,向人们展示着一种“毫不做作”的神韵和令人心醉的辉煌。

龙凤九年(1362)三月,陈友谅大兵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激战85天。洪都守将朱文正死守,陈友谅猛攻,情势十分危急。七月,朱元璋率军来救洪都。兵到围解。这天,洪都城的街头出现了一个疯道人,衣衫褴楼,“浑身满虱”,自称是来自庐山仙人洞的周颠仙,吵吵嚷嚷要见朱元璋“告太平”。朱元璋见是一疯人,不见。这疯道人便在军营前徘徊,不吃不喝十余天,仍神采奕奕。朱元璋称奇,招来营中。他依然是满口疯话,嘴不停说着“告太平”,“虱子多”。朱元璋十分气愤,命人将他放到蒸笼蒸半月,结果仍鲜活如初。由此,朱元璋认为此人非是凡夫俗子,一定是上天派来帮他打天下的仙家。于是,便敬若上宾,带至营中,随时恭听教诲。在鄱阳湖决战中,全凭这疯道人的指点,使他以少胜多,奠定了鼎定中原的基础。遗憾的是,鄱阳湖决战告捷后,这疯道人便告别军营,直奔庐山而去。此后,便影消形失,杳无音讯。直到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害了热病,久治不愈,几乎要步入黄泉。正当明宫上下一片混乱,焦急非常之时,周颠派赤脚僧、天眼***送药至。朱元璋“当夜病愈,精神日强一日”。

故事编到这里,本可以结尾,但朱元璋认为这个故事只有“神气”,而无“文气”,不足以“记之以示后人”,还得搞点文的,以强化他的心理支撑。这样,在故事的末尾,便出现了他和周颠互赠诗文。

赤脚僧、天眼***为他送药的同时,带去了一首周颠“赠人主”的诗:“视见圣主应无基,一时疯来一时痴。逐片惧来箍一统,浩大乾坤正此时。人君自此安邦定,齐天洪福谢恩弛。我王感得龙颜喜,大兴佛法当此时。”朱元璋诵罢此诗,欣喜万分,题诗一首回赠:“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赠诗的结果,“文气”有了一点,“神气”,更足了。借“仙人”之口,认定他作为上天垂示的符瑞,当皇帝是符合天意的,理应如此。其政治功利性显而易见。

ldquo;大兴佛法当此时”。是年,朱元璋便派钦差到庐山“察访”众仙下落及“仙居”景况。钦差来后,众仙均已升天,无处寻觅,回去具折呈报。但对“仙居”遗迹,钦差勘察分外认真:庐山山顶的西边有一座天池山,座向西北,西低北高,与长江遥遥相对,颇具灵气。其西端若刀劈斧削,与其它山峦互不相连,景岩上有一缓坡,天池寺就建在这缓坡上。此处西望九奇峰,下俯石门涧,东瞻佛手岸,西眺白云峰,二水萦回,四山豁朗。寺正殿面对铁船峰,古人传此峰系东晋许逊、吴猛二仙家驾船至此,幻化而成,可寓“普渡众生”之意。寺虽已破败,但却有“灵山蜃楼”之态,众仙常聚于此;其北端有一青峰,孤峰独秀,名锦绣峰。相传众仙就是在此峰乘鹿升天的。峰下深壑,佛手岩,仙人洞隐匿其中。山中部的山脊上,巍然屹立着宋丞相韩侘胄建的一座五级佛塔。此山集“玄机”与“禅道”于一身,极可尊朱元璋一边看着奏折,一边思索,万千思绪顿时在他脑海中涌动。他想他从淮北皇觉寺的禅堂中走出来,带着满身征尘,驰骋疆场十余载,如今做了人主,这可能真是上天的扶佑。再说,借此机会,将那虚无的故事变为实在的体现,以便传之千古,也是一件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想到此处,他欣然下诏重建天池寺,赐名护国寺。(后又感到此名不妥,便延用原名)。还同时赐了铜钟铁瓦、象皮鼓给该寺,供于寺中。

ldquo;庐山绝顶天池寺,铁瓦为堂石为柱。”朱元璋的一道诏书,带着一股肃杀的威严和洋洋洒洒的自信,催动着建寺工程的进展。下诏几个月后,一座庄严富丽、弥漫着帝王气息的天池寺便定格成隽永……山门、正殿居中,老姆亭、文殊台、凌虚阁、聚仙亭等建筑,巧妙地利用周围地形,安置在最精彩的位置上,形成一道弧形的虚线,如众星捧月一般地拱卫着正殿。殿前两口方池,灵泉涌动,熠熠生辉。寺置峰巅,与壁立千仞的铁船峰遥遥相对,铮铮比肩,下临绝壑,万缕飞瀑,轰轰下坠,其雄、险、奇俱佳。整个寺内,亭、台、阁、殿组合极为巧妙,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简单而又精致,奇险而又典雅,庄重而又抒情,富有节奏和韵律,尤其是“弧线”上的建筑体,参差凹凸,犹如“城堞”,寓“佛祖城域”之意,给人一种朴实、和谐又富于变化的美感。

天池寺峻工的奏章呈到南京,朱元璋又下诏,明令九江、南昌两郡合祀于天池寺,春秋时节,文官武臣都要来致祭;每年岁首,金山寺僧要来这里朝拜,致祭、朝拜时,皇太子要亲自撞钟敲鼓。当然,后来一个勿庸置疑的原因,太子没有驾到,便以一尊乌金铸成的太子来代替。意以天池寺冠以庐山群刹之首。一时间,山间小道,袈裟浮动;阿弥陀佛,声漾崇峦,情景蔚为大观。朱元璋一手制造的寺院,就这样成了封建卫道士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ldquo;白云千年骨,青山万古情。”天池寺重建以后,一二十年间,有一件事时时萦绕在朱元璋的脑际,拂之不去,那就是为周颠诸仙竖碑建亭。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他再次下旨,兴建“御碑亭”。是年秋一座仿木结构,由石瓦、石墙、石脊、石柱、石门构成的石亭,便颇具质感和力度地屹立在锦绣峰的峰巅上。亭内,竖立着高4米,宽1.6米的石碑。碑的正面镌朱元璋亲撰的《周颠仙人传》;背面刻着他撰写的《祭天眼尊人、周颠仙人、徐道人、赤脚僧文》和两首诗。亭四周用石板石柱间成一方形院落。整个建筑显得庄重古朴,气势不凡。

朱元璋作为一代君王,下诏重建寺庙,还敕封庐山为“庐岳”。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庐山还有很多地名,都打上了他的烙印,如牧马场、大校场、女儿城、九十九盘古道、天桥……尽管这些“烙印”不显赫,但总是能让人可触可观。在这一触一观之间,往往就有了气势,游观和冥想的交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