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却的神圣与辉煌——记东晋古刹瓦官寺

李洪民

古往今来,世事沉浮。宛如长江东去,大浪淘沙。一部厚重的文明史上,能够留下痕迹的,往往是不该被忘却的。对于东晋古刹瓦官寺,真正了解她的人可能不多,但这并不影响她存在的价值,因为她留下的历史文化脚印实在太深了。今天,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重新了解她,进而走近她。

一、∵瓦官寺的历史沿革

瓦官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内西南隅的花露岗。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原为官府管理陶业之处,瓦官寺因此而得名。开山为慧力法师。《梁高僧传》载:“释慧力,未知何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食蔬,苦行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以为瓦官寺。”(《大正藏》50卷P410a)《弘赞法华传》也载:“晋兴宁二年,沙门慧力于瓦官寺造石多宝塔一所”(《大正藏》51卷P13b)∵。

晋咸安年间(371-372),法汰法师在瓦官寺讲《放光般若经》,朝野感动,聚得善款,寺得以扩建。据《高僧传》记述:“竺法汰,东莞人。……汰下都止瓦官寺。瓦官寺本是河内山玩公,墓为陶处。晋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众业。又起重门以可地势。”(《大正藏》50卷P354b)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寺毁于火。简文帝即勅令修复。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时有异鸟数只,飞集瓦官寺,朝廷认为是凤凰栖息之瑞相,乃置凤凰台,凤凰台坐落的山乃称凤凰山。

梁时(503-557),增造诸殿堂,并建瓦官阁,高二百四十尺(一说三百四十尺)。六朝以后,瓦官寺与瓦官阁成为江南名胜。

五代南唐升元年中(938-942),瓦官寺更名为升元寺,瓦官阁随之改称为升元阁。

北宋保宁年间(970-979),寺阁皆毁于宋师南下兵火。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复建为崇胜戒坛院,筑卢舍那佛阁。

几经战乱和天灾,直到明代初年,古寺已残破荒废殆尽,寺址半入骁骑卫仓,半归徐魏国公族园。嘉靖年间(1522-1565),徐园旁积庆庵改建,沿称瓦官寺。万历十九年(1591),僧圆梓募赎台地,大建梵刹,亦称瓦官寺,平地为下瓦官寺,山上为上瓦官寺。

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上下瓦官寺皆毁于兵火。同治、光绪年间得以复建和修葺,并在瓦官寺基址上修建了妙悟庵。

后来,瓦官寺几经易手被挪作他用,或为校舍,或为企业。下瓦官寺在“大跃进”中被拆除。直到2000年才将瓦官寺旧址上的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南京市佛教协会。

二、瓦官寺的历史地位

东晋古刹瓦官寺历史悠久,至今已近1650年。她仿佛是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洞悉古今,满腹经纶。她文化积淀深厚,人文遗存丰富,历代高僧辈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陈隋时天台宗创始人智顗(538-597),世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宗义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释经判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陈废帝光大元年(567),智顗30岁,在南岳慧思禅师处参学后,便率领法喜等30余人前往陈都金陵(今南京)弘传禅法。不久,受请移驻瓦官寺,开讲《妙法莲华经》,据说当时他对经题中仅“妙”一字的解释,就足足讲了90天,在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有着名的“九旬谈妙”的佳话。智顗在瓦官寺住了八年,这期间他专研法华经义,条分缕析,阐释深意,树立新的宗义,为他后来创宗立派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也奠定了天台宗教观双美的基础。在瓦官寺期间,智顗除了讲说《法华经》外,还讲了《大智度论》、《次第禅门》、《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并且撰写对后学影响颇巨的《六妙门》专着和“辄采法华普贤观经及诸大乘经意”而成的《法华三昧忏仪》等。当时的高官显要,如金紫光禄王固,侍中孔焕,仆射周弘正、徐陵,尚书毛喜等人,都对智顗相当尊重,也时常前往瓦官寺听闻佛法。尤其是徐陵、毛喜每讲必到,是瓦官寺的常客。智者大师还专门为毛喜讲解六妙门,据《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4记载:“大师于建业瓦官寺为尚书令毛喜略出此法以为十科,名不定止观,今题为六妙门者是”。六妙法门是智者大师的重要禅观思想,被誉为“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径。”此外,江南一带的法师大德,也率众前来问道参禅,法席之盛,空前未有。诚如已故赵朴初会长所说:“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是在南京最初宣讲他的学术。”∵故后人尊瓦官寺为天台宗的祖庭。

瓦官寺历代高僧辈出,除了智者大师外,在僧传和教史等文献中还记录了其他高僧大德在瓦官寺讲经说法、着书立说、翻经译典等事迹。如《古今译经图纪》卷三(《大正藏》55卷P362a)记载:求那跋陀罗住在瓦官寺时,曾受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之请,开讲过《大方广佛华严经》。还有竺法汰在瓦官寺时,晋太宗简文皇帝对他相当敬重,请他讲《放光般若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莫不毕集。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开讲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及咨禀门徒以次骈席,三吴负袠至者千数”(《大正藏》50卷P354b),法席之盛,不逊于智者大师。瓦官寺也是一处着名的译经道场,达摩摩提(梵名Dharmamati,意译为法意)和求那跋陀罗(Guzabhadra,意译为功德贤)都在这里翻译过经典。据《古今译经图纪》(《大正藏》50卷P363b)记载:宋元徽三年,法献法师游历西域时,在于阗国获得《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的梵文本,后遇外国三藏法师达摩摩提请其翻译,齐永明八年十二月达摩摩提即在瓦官寺将此品译为汉文,同时还译出《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一卷。求那跋陀罗于宋文帝元嘉十二年来至扬都,宋文帝对他很敬重,勅住只洹寺。后来他移居瓦官寺从事译经活动,译有《杂阿含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央掘魔罗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大方广宝箧经》、《无量寿经》、《般泥洹经》等七十八部合一百六十一卷经典,慧观等笔受,弟子法勇传语(《大正藏》55卷P362a)。此外,在瓦官寺潜心修行、着书立说的高僧有释慧果、释道宗、释僧敷等。据《历代三宝纪》记载:释僧敷在瓦官寺时,着有《神无形论》以驳斥异学之徒主张“心神有形但妙于万物”之说,而指出“有形便有数,有数则有尽。神既无尽,故知无形。”异学之徒“见理有诣,则惬然信服。”(《大正藏》49卷P73a)

通过以上所述不难看出,瓦官寺曾经是智顗大师和历代高僧大德恣意挥洒、弘法立德的着名道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同时,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群体因缘聚合于瓦官寺,致使瓦官寺熠熠生辉,凸显其历史文化价值与地位。身临今天的瓦官寺,人们很难想象她昨日曾经拥有的辉煌。

九世纪初,日僧最澄(767-822)入唐求法学天台宗教义,回国后以比睿山为大本山创立了日本天台宗。十三世纪,日僧日莲(1222-1282)遵循天台教义,依《法华经》创立了日莲宗。十一世纪末,高丽僧人义天(1009-1101)入宋学天台教义,将天台宗传入高丽。天台宗至今在日本、韩国仍很盛行。由于瓦官寺是天台宗最原始的发源地,所以在日本和韩国佛教界久负盛名,是他们心目中的永远祖庭,影响广泛,成为中日、中韩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桥梁和纽带。近二十年来,其有关人士时来南京寻根礼祖,共续佛缘。

三、瓦官寺的文化地位

瓦官寺在晋代就因藏有“三绝”而着称于世,所谓“三绝”,一是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所赠四尺二寸高的玉佛像,据《梁书》记载,当时狮子国得悉东晋孝武帝崇信佛教,故特派遣沙门昙摩渡海送来玉佛,这尊玉佛就被供奉在瓦官寺内。这是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交往的权威见证。二是东晋雕塑家戴逵(347-406)用其所创的干漆夹纻法塑造的五方佛像。干漆夹纻法后经鉴真大师传入日本,日本唐招提寺的国宝鉴真和尚像就是采用干漆夹纻法所塑。三是东晋画家顾恺之(345-406)所绘《维摩诘示疾图》(亦称《维摩诘居士像》)壁画。

瓦官寺和凤凰台一带是南京的文脉之地,六朝风物俯拾皆是。吸引历代骚人墨客纷纷来此凭吊,兴致所致,或激情吟咏,或挥毫泼墨,李白、杜甫、陆游、刘克庄、周邦彦、王士祯等都曾慕名到此游历,有的留下了不朽的杰作。唐人有诗云:“云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占半城阴”,极言当年瓦官阁之雄伟壮观。元代诗人萨都剌于元至顺二年(1331)初秋来南京做官,他广结名流学者,畅游名胜古迹,在游览城南凤凰台时,他即兴赋诗:“六朝歌舞豪华毕,商女犹能唱后庭。千古江山围故国,几番风雨入空城。凤凰飞去梧桐老,燕子归来杨柳青。白面书生空吊古,日陪骢马绿衣行。”诗仙李白当年登临瓦官阁,居高远眺,看江波浩淼,阁影辉映,即兴赋《横江词》一首,留下“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之不朽名句。至于他的《凤凰台》诗,更是成为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触景生情,既描绘了当年瓦官寺的寂寥与凋敝,又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惆怅与失意。然而,对于瓦官寺来说则是无比幸运的,这是诗人馈赠给她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瓦官寺的美妙传说

金粟庵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与六朝时的凤凰台故地和清代愚园(胡家花园)遗址邻近。民国《首都志》记载:金粟庵为瓦官寺故地遗存。点明了金粟庵与瓦官寺的关系。据说“画祖”顾恺之画“金粟如来”(维摩诘居士像)时在此打过草稿,庵因此而得名。

顾恺之(公元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郡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家庭出身虽属名门望族,但到其父辈已经清贫。顾恺之幼年随父居京师建康(今南京),成年后,先在大司马桓温幕中当参军,后来去荆州为督三州军事的殷仲堪当参军,晋安帝义熙中任散骑常侍,都是比较清闲的职务。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顾恺之从小就博览群书,极具艺术天赋,后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是说他天资聪颖,才艺超群;“画绝”是说他的擅长绘画,极具品位,超凡脱俗;“痴绝”是指他对艺术的追求已达到如醉如痴的境地。顾恺之以擅画人物见长,其大作世人皆知,最有代表性的是《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其中《女史箴图》深得乾隆喜爱,一直收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从圆明园盗走此画,至今仍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内。

顾恺之与瓦官寺之间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据《佛祖统纪》卷36记载:“兴宁元年(364),诏以瓦官窑地赐沙门慧力建瓦官寺。”建寺之初,向各方化缘。“时朝贤注钱者不过十万(一百贯也),顾长康素贫,注钱百万,人皆笑之。”当时惊得慧力方丈目瞪口呆。随后,顾恺之让寺院给他准备了一面墙,他关上院门,在墙上画了一百余日,创作出不朽巨作《维摩诘示疾壁画》。

“维摩诘”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净名”,是古天竺毗舍离城的一位富有长者,家中金银如山,但为了修行却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只住在一丈见方的石室内,故而后来称禅寺住持所居住的地方为“方丈”,久而久之,“方丈”就成了住持的别称。维摩诘居家奉佛,故一般称其为维摩诘居士。他尝向释迦牟尼佛派来问讯他的使者宣讲大乘深义——不二法门,是佛经中现身说法的代表人物。在大乘佛教盛行的地方,他和佛陀一样受人尊敬。

维摩诘居士像壁画基本完成了,只是没有画上眼珠。顾恺之请方丈贴出告示,凡在第一天看到这幅画像的,要捐十万结缘钱,第二天看到的要捐五万,之后则随缘乐助。在约定的日子,顾恺之挥笔为画像点睛,顿时,维摩诘双目熠熠生辉,人物栩栩如生,像是要走出画面一样,在场者一片惊呼,进而轰动全城,众人争相入寺一睹维摩诘画像的神采。“施者填塞,果得钱百万”(参见《大正藏》49卷P340b),瓦官寺初建也由此凑足了善款。

据说,当年“诗圣”杜甫漫游金陵,特别喜欢瓦官寺这幅《维摩诘居士像》,他的南京朋友许八送给他一幅此画像的临摹本,杜甫看后诗情奔涌,一挥而就,写下一首五言长律《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诗中最后两句是:“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渺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激动心情和美妙印象。以上故事在《建康实录》和《世说新语》中亦有记述。

《净土往生传》卷2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顗乃间适金陵,于瓦官寺大弘禅法。仆射徐陵,与时贵望,咸叩问之。然顗赋性恬怡,不乐纷扰,出处动静,率思林泽。陈光大中,曾梦岩崖千仞,云日半垂,沧溟万里,渺无堤岸。遥见一僧在其岩顶,招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而上诘。旦具言其梦。人或告曰,此必会稽之天台尔。晋宋以来。僧光道猷法兰昙密之徒皆栖焉。顗欣其说,与慧辩等二十余僧,相与南征其山。(《大正藏》51卷P115b)

这大概就是后来智者大师移住天台山、创立天台宗的因缘。

至于智顗大师“九旬谈妙”故事,早已成为中国讲经史上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一段佳话。据《妙玄节要跋·卍续二八》记载:智者大师阐明《妙法莲华经》的妙字,从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历时三个月(九旬),每天不间断地以“妙”字为主旨,围绕三十种妙而挥洒纵谈,充分而透彻地阐述圆融理论。故自明朝以来,被称颂为九旬谈妙。冯树芳的《宗镜录妙旨》如此评价“九旬谈妙”:“恰如《法华玄义》以妙一字,广谈迹门十妙、本门十妙、观心十妙。及心、佛、众生三法之妙,又有相待妙、绝待妙。以一妙字即摄尽一切无边法藏,无欠无余”。宋天竺寺慈云大师着《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卷1盛赞:“九旬慈霔开圆行,十法融谈立妙乘”。天竺大圆觉教寺住持比丘自庆编撰的《增修教苑清规》卷2中也称道:“吾祖江陵九旬谈妙,玉泉一夏慈霔当时”。在《智者大师别传注》卷1、《憨山老人梦游集》卷19和《释迦如来应化录》卷2中,对智顗大师“九旬谈妙”也有专门记述。九旬谈妙,主旨集中,外延博大,内涵深邃,既是谈妙,亦是妙谈。至今,我们仿佛还能领略到大师当年鲜活的神采,如果我们也是当年临场聆听的一员,那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人文传说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记录于典籍上的传说就更具其文化价值,就更经得住历史的消磨。关于瓦官寺的传说,使瓦官寺文化更加丰满充实,更加多姿多彩,更加耐人寻味,也更令人神思遐想。

五、瓦官寺的继往开来

时光列车开进21世纪,这是个生机勃发的年代。2003年,南京市佛教协会礼请真慈法师为住持,净全法师协助管理,开始启动了筹备重建瓦官寺的日程。正逢太平盛世,因缘具足,在当地***的大力支持下,东晋千年古刹古瓦官寺逐步得到恢复。现有的殿堂基本上由废旧厂房改建而成,分前后三进,总面积达1370平方米。前进南面翻建成二层楼房,底层为念佛堂,供奉着一尊“智者大师”的坐像,楼上为素菜馆;中进东面为五方佛殿,中央供奉的是用香樟木新雕的五方佛坐像,两旁是文殊、普贤二菩萨像,背面为地藏菩萨像;西面翻盖了上下三层楼房一座,底层为斋堂,楼上二层为客房及僧人生活区,两楼的衔接处建有大寮(厨房)。后进的玉佛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是一尊缅甸白玉精雕细琢的卧佛像。寺中的天井中央安奉一座十米多高、六吨多重、六层万年宝鼎。寺内在建设过程中还出土了印光大师石碑一方,并珍藏一尊唐末宋初木雕观音菩萨像。

今日的瓦官寺,殿堂布局严整,法相庄严,钟鼓声声,香烟袅袅,信徒如织,佛事兴盛。它是南京城南繁华闹市中的一处幽静场所,也是十里秦淮风光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重建瓦官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仅仅是应佛教信众的要求开放的一处宗教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它将恢复的是一处内涵厚重、价值连城的文化古迹,必将进一步丰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进一步提升秦淮文化的独特品位。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实现佛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作者为辽宁省离休干部)

《法∵音》∵∵2011年第8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