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姑苏选佛场——听普仁大和尚谈西园戒幢律寺

本刊记者

近些年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举办菩提静修营等弘法活动,颇受信众欢迎与赞叹。作为佛教名刹,西园寺自古就有“第一姑苏选佛场”之称。这一道场素来重视道风教育,致力于培养人才。自从10年前普仁大和尚升座以来,寺院的硬件和软件上都有了较大发展,在提高僧伽素质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面向社会大众,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在家人学佛。

很多常来西园寺的信众,都对普仁大和尚有着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除了能在精进佛七、大型放生等重要法会上见到他,平时在寺院中,如果有缘,偶尔也能一睹大和尚的风采。身形清瘦的他,神情总是那么平和、慈悲。由于事务繁忙,珍惜时光,他往往走得比较快,却从来不显得仓促,庄重而轻盈的步履宛如微风吹拂,落雪无声。每当有信众向他行礼,大和尚就含笑合十,或愉快地挥挥手。

不久前,本刊记者采访了普仁大和尚,请他详细地介绍了西园寺。

一、历史回顾:几度风雨话沧桑

打板,是丛林中召集大众的方式。西园寺的僧众需要集合的时候,大雄宝殿东侧悬挂着的云板就被击响了,随着清脆的打板声,出家师父们纷纷飘然而至。

仰首细看云板上刻着的铭文,会发现它是个颇有年头的古物,募化制造它的人是广慧法师,而寺名在板上被书写为“西园归元戒幢律寺”。这个有点复杂的名字,记载着寺院在历史上的发展变迁。

在西园寺的一间会议室里,普仁大和尚将西园寺的历史对记者娓娓道来。

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始名归元寺,意为出离生灭无常之此世,还归真寂本元之悟境。

明代嘉靖之末,太仆寺卿徐泰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成宅园,名为西园。徐泰时故世后,其子徐溶舍西园为寺,并于1635年延请律宗第21代祖师茂林律师前来住持。寺院从此成为律宗道场,改名戒幢律寺。幢是佛教的一种标志,这一寺名反映了寺院高树戒律之幢,以戒为本,以律为宗。由于寺院曾是着名的园林西园,也依然被称为西园寺,或总称西园戒幢律寺。

经过茂林律师和数代住持的努力,西园寺盛极一时,名列江南名刹,惜于1860年毁于兵燹,只剩下断壁残垣、萋萋荒草。

光绪年间,浙江按察使盛康与吴郡士绅共同倡议修复西园寺,请紫竹林方丈荣通及其徒广慧主持此项工作。广慧法师自从承担大任,托钵四方,化缘重建这一道场。从43岁至77岁,他在30多年中先后修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放生池及安僧设施。到1926年,形成了全寺的建筑规模,并完成了殿堂内部的塑像。同时,西园寺重兴为江南名刹。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园寺先后被列为苏州市和江苏省的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明开法师到西园寺,被选为寺务委员会主任。1962年恢复方丈制,明开法师任西园寺方丈,将传统的传法制改为十方选贤制,使西园寺成为十方丛林。

明开法师和后来接任方丈的安上法师,这两位西园寺的住持都是德高望重的高僧。明开法师致力于教理的研习,精进不懈,律学、禅学造诣颇深。安上法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具有卓越的组织能力,全国各地很多大规模法会经常请他前往主持,他也因此有了“全国总知客”的美誉。

“文革”期间,明开法师与安上法师不顾个人安危,多方奔走呼吁,抢救文物,最终把寺院的八百余尊古佛像、六万余册古版书籍都保护下来,西园寺也因之成为苏州唯一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基本保持完整的寺院。

二、十年历程:古寺旧貌展新颜

2008年9月3日早晨,普仁大和尚照常来到工作间,准备进入一天忙碌的工作时,注意到桌面上放着一张纸,是用行楷字体书写的贺信:“祝贺普仁法师荣任住持十周年”,落款是“档案室”。这时他才想起,原来这一天正是他升座十周年的日子。

十年,宛如弹指一挥间,同时,这三千多个昼夜又包含着多少变迁。

(一)基础设施兴建恢复

民间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苏州能被人们认为能够与天堂比拟,有着名园林是一个重要原因。西园寺既是佛教道场,又属天下名园,这样“寺在园中,园即寺景”的道场是罕见的。

寺内古木参天,花香鸟语,四时风景别有异趣,建筑与雕塑优美壮观。其中,天王殿里,雄伟的四大天王横眉竖目,守护着众生不被邪魔外道侵扰,弥勒菩萨笑口常开,以宽广的胸怀迎接每一个人的到来;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气势非凡的外观和精美绝伦的内部雕像,使它成为江南古典寺院建筑的杰出代表;罗汉堂是我国着名的四大罗汉堂之一,殿宇幽深,五百尊罗汉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观音殿里供奉着明代的观音造像,神态安详;西花园放生池的一泓碧水,既是闻名遐迩的美好风景,也是佛门慈悲为怀的表现……

西园寺重视清修,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氛,却从不热衷于开发旅游。到西园寺来的人一向以信众和香客为主,游客并不很多,幽静的寺院里香烛高烧,法师和居士们或独自经行,或三三两两探讨着法义悠然漫步。而且,西园寺也不做经忏。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中,能够如此镇定从容地保持着庄严清净,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与信心。

除了内修,西园寺也注重外弘。寺院常住僧众的日常生活非常简朴,而寺院在基础建设上投入了很大力量,就是为了给出家人与在家人营造良好的学修环境。当然,其中少不了护法居士们的支持和参与。

这些年来,在普仁大和尚的不断努力下,西园寺的面貌逐渐发生了很大改变,出落得越发秀丽、庄严。

西园寺坐北朝南。由于历史原因,寺院天王殿前面的土地变成了公用地,车来车往,排气污染,这对古典传统建筑保护很不利,佛教节日信众前来敬香礼佛时也不够安全。而且,过去的山门、钟鼓楼等建筑久已无存,进入西园寺只能走东边的侧门。谈到这里,大和尚幽默地说:“这就叫‘没门’!”

上世纪80年代宗教政策落实时,相关部门也商讨到西园寺恢复走正门进寺院的议题,随后在90年代,有识之士和相关人士也商讨到西园寺走正门的议题,可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这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牵涉面太广。大和尚说:“说来是因缘,所以我通常在讲‘好事不要激动,坏事也不要着急。’实际上在2003年时,由于三宝楼工程的多年筹备、居民住房的拆迁、三宝楼工程的设计以及审批,我们已经搞得筋疲力尽,当时也正在筹备三宝楼工程正式动工,至于前花园恢复走正门的事情,连想都不敢想,哪还敢讲。按照我们当时的力量,财力、精力各方面根本达不到。这时一个特殊的因缘,上级相关部门准备进行上塘河两边景观改造,将要把西园寺正门牌楼边上的土地收回。当时时间特别紧,事情来得特别猛,寺院立即给市***等相关部门领导写紧急报告,要求保护全国重点寺院、省文保单位、历史名刹的完整。”

同时,大和尚亲自上门找市***相关领导,通过一番波折,终于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借此机会,提出恢复西园寺历史风貌,从正门进入寺院的传统习惯,这不光是西园古刹的完善、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也对苏州城市改造、风景名胜完善以及对外交往形象树立都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多方的商讨和协调,得到市***等各级领导的支持。

于是,西园寺从2003年开始了前花园改建工程,在农历9月19日——观音菩萨出家日破土动工,历时一年三个月,于2005年春节竣工,投入使用。在这一工程中,前后恢复和兴建了照壁、双桥、山门殿、钟鼓楼等设施,并协助73011部队在寺院照壁南面兴建了寺院的配套工程——万余平方米的停车场。从此,西园寺恢复了走正门的传统。

如今,人们来到枫桥路上的西园寺大门口,会觉得眼前的景象既让人心旷神怡,又让人油然生起一种敬意。

路旁,浑厚而简洁庄重的深黄色照壁上大书四字“戒幢律寺”,照壁后边是流淌不歇的上塘河,两道洁白的石桥飞架于上,一名福德桥,一名智慧桥。由于这两道桥是高高的拱桥,走在桥上,一度眼前不见任何建筑,仅见蓝天白云,颇有出离俗世之感。

过桥后,眼界又为之一开,花岗岩铺就三千余平方米的寺前广场,广场中心挺立着精美的古御赐牌楼,上置清光绪帝赐“震国戒幢”金边竖匾。山门殿上匾额高挂,红底黑字的“戒幢律寺”正气浩然,匾额下一副对联:“一水设双桥广渡众生登觉岸,三风垂百世严持净戒证菩提”,体现着西园寺的立寺之本与戒幢精神。正门上,清雍正帝手书的“宗风真脉”匾额熠熠生辉,对联为“发菩提心悉使众生离诸苦,得正法流普于十方演妙音”。山门殿两侧的黄墙上,又有一副对子:“无上胜妙地,离垢清凉园”。

进了山门就是宽广的前花园,绿草如茵,花木扶疏,正中一条名为“菩提道”的大道直抵天王殿,仿古建筑钟楼和鼓楼隔着大道彼此呼应,与寺院原有的古典建筑浑然一体。

(二)殿宇宏开兼容并包

人们在西园寺背后的西园路上行走,目光很容易被西园寺背后的一组气势恢弘的建筑吸引过去,它高大、宽阔,分为四层,有着飞扬的屋檐,兼具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的特征,而且这两种特征奇迹般地融合在一起,毫无对立之感。它就是西园寺从1998年开始苦心规划了十年的三宝楼。这一建筑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即将全面完工、投入使用,如今已巍巍耸立。

西园,是一组赏心悦目的古典建筑群,讲究造园艺术,曲径通幽,疏密有致。但是,可看的地方多,可用的地方相对少,在当代社会中,它的实用功能并不太强。普仁大和尚意识到,从西园寺的事业发展来看,需要建造一个综合功能的大楼,集教学、研究、弘法、修行、收藏、接待、交流、办公为一体。建造一座三宝楼的计划,就是从这样的想法中诞生出来的。三宝楼的名称,代表佛、法、僧三宝住世。

起初,为了整修好西园寺北边的环境,得以兴建三宝楼,西园寺首先动迁了十余幢居民楼的二百余户居民,以及周围的煤球厂、煤球店、煤气变压站等单位。

下一步,涉及具体的建设,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新的楼宇绝对不能破坏古典园林的气氛与文化。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新建筑不能破坏原有风格,这是早已达成共识的。西园寺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个方面更要加以重视。然而,时代已经变迁,生活习惯与工作节奏都与古代不同,新的建筑必须把现代功能融合进去,同时要与传统建筑协调,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缜密思考,大和尚形成了一套建筑理念——继承传统的建筑风格,但绝非呆板地继承,而是考虑到实用功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突破。

胸有成竹之后,大和尚紧接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设法让其他人了解他的苦心。回首往事,大和尚笑言:“过审批一关,简直像登天一样难。”

当年,关于三宝楼的策划,很多领导与专家都不赞成。他们考虑到,搞一座很大的建筑,恐怕很难与古典建筑不发生矛盾,西园寺应该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新建筑不应该比大殿更高更大。

大和尚理解他们的想法。他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大殿当然是寺院的中心和主体,三宝楼虽高,只要设计得合理,并不会破坏这一格局,父亲还是父亲,孩子还是孩子,只不过孩子长得比父亲高。传统寺院建筑布置应该是后部宽宏,尤其不少建在山上的寺院,步步高,一座比一座高,后面像一个靠椅一样。”经过多方论证和研讨,他终于成功地使多方专家和领导理解与接受了三宝楼的方案。

在普仁大和尚的主张下,三宝楼方案的设计吸收了众多海内外建筑专家和法师的智慧,这些专家和法师有东南大学的齐康院士、香港的俞宗翘工程师、志莲净苑的宏勋法师等。三宝楼具备强大的现代特色,内部设施多功能、智能化,同时外观优美大方,与古色古香的寺院浑然一体。这座雄伟的建筑,建筑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由中部主楼和东西两翼组成,以环抱的形式作为整个寺院的屏障,后部宽宏,形成一个以三宝为核心、为倚靠的格局。从建筑语言上说,这也鲜明地表达了大家的凝聚精神,表现出佛教的“六和敬”精神。

十年磨一剑,从繁复的动迁,到三宝楼的方案设计、论证、审批、修订方案、具体设计,乃至一砖一瓦建设起来,在无数种局面里谋划,在无数种细节上比较,在无数种可能中抉择,还要跟多方面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且在寺院收入并不高的前提下,为这个庞大的工程倾注财力——普仁大和尚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记者觉得实在是难以想象。

谈到其中的种种艰辛,大和尚只是安宁地微笑着。他说:“所以,我们主张要培养有思想和能发心的人。有意义的事情,大家发心去做,就能办成。”

建好三宝楼,想必将对培养佛教人才、发展佛教事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兴建三宝楼的同时,寺院又从2005年开始规划,从2006年8月开始动工兴建二期工程——教育配套用房研究所师生宿舍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并已在2008年10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

(三)管理严谨藏书丰富

上述寺院的基础设施可谓“硬件”,而管理、档案、藏书等方面的“软件”也非常重要。

得益于宗风传承,西园寺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任人唯贤的特色,普仁大和尚也在多年的寺院管理中积累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随着寺院的发展,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在家信众来西园寺担任义工,他们以感恩三宝之心不图回报地参与进来,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活力,有力地辅助了寺院弘法、教育等各项事业的进步。

在大和尚手头,记者看到了西园寺2008年度的工作计划,这是在2008年初就做好的。每年年初,寺院都会做好全年的法务活动和其他方面工作的安排,按部就班,井然有序。

档案管理也是寺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正式起始于1994年,建档之初,就以高标准、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和专业化作为指导原则,形成了具有佛教特色的档案管理。西园寺的档案室,全面汇集了市佛教协会和西园寺的各种档案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和存档,按照库房、阅览、办公三分开的规范管理,并且根据《档案法》的具体要求,落实了档案管理的措施。2001年,档案室被评为江苏省一级先进集体。这种成功的档案管理,为史料的保存、文化的积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和肯定。

说到西园寺的藏书,真是洋洋大观。自从宗教政策恢复以来,明开、安上两任住持就非常重视藏书,除了珍藏原有的古版经书,也致力于购入新书。普仁大和尚也一向重视藏书,西园寺图书馆的近三万册新书就是在他的努力下逐渐积累起来的。目前,图书馆收藏有《大正藏》、《高丽藏》、《嘉兴藏》、《乾隆藏》等近20部深具典藏、研究价值的大藏经原本及影印本,海内外出版的重要内典和人文社科领域的最新图书。在收集佛学经典的同时,还收藏有《二十五史》、《四库全书》、《全唐文》、《中国通史》等传统文史哲典籍。在敦煌学方面,也有《敦煌宝藏》等各种相关文献。

(四)学修并重培养人才

在“软件”方面值得大书一笔的,还有一个重要项目,就是西园寺的戒幢佛学研究所。这是一所全国知名、别具特色的佛学院校。

1997年,安上大和尚在圆寂之前的遗嘱中,将西园寺多年的发展概括为“道风、学风、家风”,现在山门楹联上写的“三风垂百世”,即指此意。普仁大和尚接任方丈后,继承并发扬着这一优良传统。他明白,在“道风、学风、家风”这“三风建设”的原则上,必须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经过思索,他提出了“一二三育人工程”——坚持一个原则、强化二项实践、培养三类人才。也就是说,坚持“以戒为师”的基本原则,强化学修二项实践,培养修行、管理、弘法三类人才。

培养人才在佛教弘扬中的重要性,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凸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安上大和尚创办了戒幢佛学研究所。江苏的佛学气氛比较浓郁,已有中国佛学院的两所分院,如果再办一所普通的佛学院,势必成为重复建设,因此,西园寺决定办一所培养佛教高级人才的研究所。受安上大和尚委托,延请济群法师来西园主持研究所的教育工作。济群法师并组织了教内外的法师和学者来西园共商教育大计,确定了办学思路。

1996年9月,戒幢佛学研究所成立,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01年正式得到国宗局的批准,成为我国汉传佛教培养高级僧才的教育和研究机构之一。赵朴初先生生前也特别关心该研究所,曾经担任名誉所长。原中佛协副会长茗山长老担任过所长。现任名誉所长明学长老德高望重。现任所长济群法师学修有成,著作等身,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所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学思路和特色,贯彻寺院发展理念,围绕佛法修学五次第开设课程,在僧格养成方面,在解脱道和菩提道上稳步前进。同时,常住也积极地创造条件,为研究所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

如今,该研究所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招收在家男众的佛教院校。招收居士——这个新颖而大胆的举措,为有出家意向的在家男众提供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也为研究所更广泛地开辟了生源,吸引了许多社会上的优秀人才。

对此,普仁大和尚说:“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学佛之后想出家,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道场,也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出家生活,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况下,给他们提供一个过渡的修学环境非常重要。我的侍者善慧、寂静,在家时分别是大学本科、硕士毕业的,他们作为居士来西园寺修学佛法,经过了一年半载的适应,后来很自然地就出家了。”

当年,这一举措造成的压力非常大。按通常人的观点和做法,佛学院就应该招收出家人,而不是在家人。为了培养佛教人才,大和尚顶着多方的压力,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后来的事实证明,该举措确实很有正面意义。

(五)十方信众共沐法雨

佛门广大,作为佛教道场,西园寺不但给出家人提供修学环境,也面向在家人开放。西园寺有很多殊胜的法会和共修活动,广迎十方在家信众。对诚心前来修法的外地信众,寺院也都尽量提供方便。

随着西园寺近年来的发展,硬件的创造、软件的提升和社会的需求,在弘法事业上也走向多样化。

从2006年开始,陆续举办了三届“戒幢论坛”,以佛法修学次第、佛学与心理学等主题开展,得到了佛教界和学术界的积极反响。

从2007年开始,面向广大信众及对佛教有兴趣的人群,开办了到寺院里短期修学的活动——菩提静修营,帮助参与者在短暂的时间内抓住佛法的要领。

每年有两到三次皈依法会,传授三皈五戒,通常在农历腊八佛陀成道日,“五一”假期及菩提静修营活动中举行。腊八那天,所有来寺信众还都可以喝上寺院煮的腊八粥,粥里的其中一样材料——白果,就来自寺院里生长的银杏树。

在西园寺的下院定慧寺,每周六都有皈依共修活动,大家共同聆听法师开示,按照严谨的次第修学,虔诚忆念三宝。

每月的第一个周六,在西园寺前花园念佛堂传授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即在一日一夜之中,像出家人那样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如能以出离心持戒圆满,其功德相当于一生受持五戒。

每月的第二个周六,举行定期的放生活动。各种水族在西园放生池中遨游。现在由于放生池中水族较多,西园寺放生经常选择阳澄湖、太湖等更加宽广的水域。此前的放生仪式,仍在西园寺的天王殿或放生池门前进行,法师与居士一起念诵庄严的仪轨。别具特色的是,西园寺的放生,包含“护生”、“护心”的主题,在传统放生活动的基础上,加入了关注生命、保护环境和维护内心清净的内容。

每月的第三个周六,全天在前花园念佛堂进行念佛共修。在法师们的带领下,信众恭诵《佛说阿弥陀经》,然后绕佛、念佛,并打坐禅修。

每年还会举办新春祈福法会、浴佛法会、中元节报恩法会、地藏法会、精进佛七等一系列共修活动。

每周六下午,面对在家信众的青年佛学进修班上课,系统学习佛法基础知识,不少佛教徒专程从外地赶来听课。

弘法部广开大门,在寺院开放的时间段,可接待所有愿意学佛、闻法之人。

西园寺还有一条“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0512—65833539,每周二、四、六晚七点到九点,由戒幢佛学研究所的资深法师及居士接听,如果你在学佛或生活中有烦恼和困惑,就可以拨打。

三、未来展望:再为龙象筑金台

对于西园寺的未来,大和尚自有一番具体规划。比如,僧伽教育力度加大、进程加快。过去,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建筑条件的限制,三宝楼及其第二期工程的建设,使研究所已有条件容纳200余人。接下来,还要开展第三期和第四期工程——兴建常住僧人的住房以及信众活动区,让前来修学佛法的人们有个落脚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得以保证。

谈到寺院的整体发展前景,大和尚说:“使寺院和佛学院校融为一体,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目前,戒幢佛学研究所学员有80多人,西园寺常住僧众40多人,已是2:1的比例,这体现了寺院的重心,即围绕道风建设认真办学。大和尚又进一步解释说:研究所的学员不同于社会上的学生,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读书,同时要修行和做事,假期也要安排好,不能虚度;而常住的任务不仅仅是做事,同时要修行和学习,否则,跟在社会上工作的人岂非区别不大?身为出家人,无论是学员还是常住,都要努力修行,争取超凡脱俗。“佛教传到中土,在汉代时就有译经、讲学、禅修的传统。我们希望能秉承这样的传统,教理与实修并重。”

这一切筹划和所有的努力,都是出自让正法久住的责任感。普仁大和尚愿意默默地呕心沥血,为佛教培养善于内修与外弘的龙象之才。“从律仪生活中培养僧人形象,从禅定修行中增强信心道念,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知正见,就是戒幢精神!”大和尚如是说。

作为一位出家人,大和尚以平常的心观察事物。如今社会上科技发达,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道德的弘扬就显得尤其重要,正所谓“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正面的心理引导,积极的道德教育,是佛门可以担负和容纳的。如果能够将佛教大慈悲、大智慧的精神推广出去,显然有利于人心的净化,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清代名士张紫峰在他的诗作中如此赞叹西园寺:“不到西园廿载强,应真犹是气昂昂。名贤五百芳邻接,第一姑苏选佛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西园寺肩负的历史使命。致力于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佛法的伟大、受益于佛法的修行,由此清净身心,改善生命品质,这样的道场才无愧于“第一姑苏选佛场”之美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