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蓝轮奂玉佛庄严——记漳州丹霞山南山寺

朵云

座落在漳州市南郊九龙江畔丹霞山麓的南山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时太子太傅陈邕舍宅为寺,其女金花在此出家。寺初名延福报劬院,延请云岭常公为开山祖师,继席者为桂琛、文益等。唐末寺渐趋衰微。至宋开宝元年(968),陈邕后裔陈文颛重修,改名报劬院,后又称崇福寺,延请禅宗青原系义存的三传弟子、玄沙师备的再传弟子玄应禅师任住持,寺宇规模愈加扩大,僧众多时达1500余人,有“闽南佛国”之称。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玄应禅师法嗣继任住持。随后百年,因水火之灾,寺宇破损不堪。至绍兴八年(1138),陈邕后裔陈俊卿至南山崇福寺谒祖之时,遂捐巨资重修,并添置寺产、增建寮舍。至元代,寺已荒废,寺院田产所收粮米都被收作军饷。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漳州寺院田产被抽调四分之一作备荒、赈济之用。嘉靖四十三年(1564),因急筹军需,寺院田产十分之六收归官库,十分之四留作僧众修持资用;再加上兵燹相连,寺僧四散奔逃。明万历至天启年间(1573—1627),由于当地官绅的资助,石佛阁进行整修,其它殿宇也次第修复一新,寺改称南山寺。崇祯年间(1628—1644),临济宗费隐通容禅师得法弟子亘信行弥主持南山寺法席,大阐临济宗风,前来请益者达千余人。之后,亘信得法弟子超极、法孙有晴、佛乘等相继任住持,南山寺成为福建临济宗大刹。清朝中叶,海禁渐开,海外华侨陆续汇款捐助修寺。乾隆四十一年(1776)寺田增至200多亩,维持近百年。同治三年(1864)又因兵灾离乱,寺僧逃散,殿宇沦为难民栖息之所。光绪元年(1875),住持佛乘请求当局安置难民,恢复寺院,同时遣其弟子出洋募化,寺得重兴。8年后寺又遭洪水之厄,两廊、僧舍和天王殿皆塌陷。住持妙莲又出洋募资,得华侨刘金榜之助,寺得以修葺一新。妙莲又晋京奏请颁赐《龙藏》。到了民国,在转道主持时期,寺曾创设义诊所及南山佛教小学。1938年,石佛阁遭日机炸毁,住持广心外出募化,在旧基上改建净业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山寺受到人民***的保护,继续修建。但1966年寺院备受摧残,损失巨大,所幸佛像与经书被保存下来。后寺院被改作公园与动物园。1978年后,随着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漳州市人民***拨款数十万元重修南山寺。在海外侨僧资助下,南山寺易地重建了金花郡主墓塔,同时还重建了佛乘和尚塔。1987年重修伽蓝殿。是年5月,新加坡龙山寺侨僧广净等鉴于大殿后面空地系宋代千佛阁旧址,思继先祖遗志重建法堂,为此发起筹组“漳州南山寺法堂修建委员会”,筹资兴建。从1988年起动工,今已轮奂一新。1999年寺又礼请普法法师为住持,9月12日举行了隆重的晋院仪式。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协副会长圣辉法师等诸山长老前来祝贺。

目前,南山寺寺宇宽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殿、法堂等。寺内文物丰富,有一大铜钟,元延佑六年(1319)铸造,直径1.15米,高1.84米,重650多公斤。藏经殿内有六大经橱,藏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住持妙莲向朝廷奏请颁赐的《龙藏》,计7376卷。寺中原藏血书《华严经》81卷,为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三位僧尼刺血书写,三载始成,1954年曾于龙溪地区文物展览会展出。“文革”中血经下落不明,现仅存留一页。殿内奉一佛像,系汉白玉雕琢而成,高约2米,重2000公斤,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妙莲法师旅缅时当地华侨所献,可与供在北京团城和上海玉佛寺中的玉佛相媲美。大雄宝殿左边有一石佛阁(又称净业堂),堂中有天然巨石雕成的阿弥陀佛像,高5.2米,为唐代大型造像,工艺精美细致。此外,寺还有陈太傅祠、修真净室、姑祖墓塔(即金花郡主墓塔)、佛乘和尚塔、南院德星堂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