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临江寺

何亨金

近日,我们一行从川北苍溪县城出发,过嘉陵江大桥,右拐不到一公里,便来到与县城隔江相望的古刹临江寺。

走拢一望,只见寺庙背山靠水,翠竹葱茂,古木森森。进得大门,我们从左边崖壁拾级而上,向西折,来到庙宇二楼。这层楼正中是“慈云阁”,内塑观音坐像;两边设灵官殿、三官殿,佛龛。其殿前石廊若曲径通幽,只能俯首前行。然后,我们从另一个方向,经额题“江山一览”的大观亭、“别有洞天”的石拱门,沿石径蜿蜒而下,来到寺院的院坝。在院坝中驻足观望,慈云阁下底层的正中为“韦驮殿”。在阳光照耀下,殿门上悬匾“嘉陵第一楼”十分醒目,殿外左右两侧石壁所刻“神仙洞府”四个大字格外显眼。旦见其间香火鼎盛,时而清幽宁静,时而鞭炮声声。

其实,你可知道这临江寺,无论是殿、楼、廊、径,还是神、佛、匾、书,全是石琢而成。原来,这里过去是一个偌大的峭崖石壁。从明代起,就开始凿洞奉佛。古人吴智写的一首《舟泊苍溪县》中,便有“居民依麓云为舍,古寺栖岩石作床”的诗句。在清代,有三位知县先后修筑城垣在此取石,便随势取形,兼顾修寺。其建造布局恰当,飞檐翘首,巧夺天工。睹此,我们真为这三位县令“一张蓝图,三任接力”的精神所感动。假若他们当年搞“短期行为”,玩“升迁工程”,我们今天岂能观赏到如此的石凿胜景?

在院坝边,倚栏俯瞰,脚下便是嘉陵江,江水徐徐西来,滔滔东去。在寺下的江边,有一处渡口,叫“临江渡”。这临江寺就是因紧靠此渡而得名的。由于交通变迁,这个渡口已经荒废。然而,它在历史上却拥有过极其繁华的岁月。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东西往来之要津,是苍溪到剑阁的古驿道。渡船似梭,人流如织,且景色相当奇秀。一县令书纶在《题临江寺坡路》中曰:“古渡临江一线坡,捷猿愁渡奈人何。而今不畏王阳道,稳踏云梯上翠螺”。

而最让这小小渡口骄傲的,则是它曾经接待过两位大诗人的光临。那是广德元年深秋,唐代诗圣杜甫寓居阆州(今阆中)期间,曾送客至苍溪,游览临江渡,赋下苍溪人熟悉的名篇《送客至苍溪放船归阆》:“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江流大自在,稳坐兴悠哉”。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心情总是沉郁。可这次乘船到此却“大自在”、“兴悠哉”,心情相当好,大概是被苍溪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吧。

后人为纪念诗圣临江渡之行,在渡口刻立“唐杜少陵送客至此”碑,建造“送客亭”。乾道八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游此送客亭。他是在金人大举入侵时,应抗金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招请参加宣抚司,当时宣抚司设在抗金军事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他从夔州(今奉节)去南郑,途经苍溪,游览送客亭,怀念杜甫。并在《怀旧用昔人蜀道诗韵》中,作句:“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

走出大门,我情不自禁地回眸。大门之楹联让人眼前一亮:“策仗临风,诗圣凭栏曾送客。挥戈抗日,红军飞渡此长征”。落款大名是:赵朴初。原来,这临江寺不远处的塔子山湾,是1935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的渡口。现在叫红军渡。1984年,着名书法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老,将古代诗圣送客与近代红军渡江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在这里题书此联。其联真是构思巧妙,意蕴深邃,感人至深!

我们已漫步在归途,可我脑海里还在浮现临江寺那石凿古刹的独特景观,还在回味临江寺那具有厚重底蕴的历史文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