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合一潜山寺

潜山寺是我市一处极珍贵的古迹,其最显着的特点是:拥有道、释、儒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潜山寺的前身是道家的弘法道场。据康熙四年《咸宁县志》记载,西晋末年,江苏道学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葛洪,欲从洛阳往广东罗浮山炼丹,途径湘鄂走廊北端的咸宁(今咸安)时,滞留温泉河月亮湾西岸,结庐于潜山的东南坡,汲温泉河之水,设坛炼丹于潜山之腰。后人称其炼丹处为“葛仙崖”,后代文人将其列入“潜山八景”,题名“丹灶晴岚”。葛洪死后,其结庐之处供奉他的神像,成为当地道徒弘法的道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潜山寺的兴起是崇佛抑道的产物。西汉哀帝元寿元年,《浮屠经》∵传入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王朝,历代帝王都十分推崇和扶持佛教,使佛教得以迅速广泛传播。武周时期,武则天为对付李唐宗系,举佛抑道,“铸浮屠,立庙宇,役无虚岁”。是时,潜山道场被毁,道徒星散。唐代开元年间,佛教发展到历史高峰。潜山寺应运而兴,咸宁官宦绅士在葛洪结庐处重建庙宇,并正式命名为“潜山寺”。其规模与原来的弘法道场大相径庭。此后,潜山寺就供奉以佛教为主、佛道两教的诸多神像,距今已有1280余年的历史。

潜山寺名闻遐迩,得益于儒佛共处。宋真宗倡导奉佛“十力”辅俗∵“五常”,实行以佛治心,以儒治国,使佛教进一步世俗化。此时,佛教内部也主张“三教融合、儒佛一致”。咸宁官宦士子不失时机,借潜山寺僧舍为庠序,大兴办教之风。北宋时期,咸安历史名人,“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枢密使(佐天子执兵政)、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冯京,就是在潜山寺读书,而后考取功名的。冯京“三元及第”后,潜山寺声名鹊起,薪尽火传,历代不乏从潜山寺走出去考取功名,成为当时名臣的学子。如,明嘉靖二年进士、任礼部右侍郎的通山人朱延立;明万历十一年进士、任兵科给事中的咸安人孟善浩等等,不胜枚举。

香火日盛穿岁月,神灵气旺数百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潜山寺已是九重十三殿,规模宏大,红墙碧瓦,寺内僧徒数十,晨钟暮鼓数里相闻,成为鄂南地区的名山首刹。自宋至清,咸宁历任官员无不拜谒潜山古寺,瞻仰胜迹。如道光年间任咸宁县儒学督导的江壁华,就曾赋诗赞曰:“淦水潜山往迹多,一编遗乘费搜罗。利名竞羡冯当世(冯京),词翰谁如李泰和(李邕);梓里从新添卷轴,兰台依旧起岩阿。书生各有千秋业,莫对残碑但抚摩。”诗中不难看出,潜山古寺曾经“三教合一、儒佛共处”的光彩一页!

据说,保护和开发潜山寺项目已列入旅游新城发展规划当中,这是一件可喜之事。相信它必有香火旺盛,游客如云的一天。(白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