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藏信仰之研究∵∵

刘素兰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2年

【文章标题】中国地藏信仰之研究

【文章作者】刘素兰

【指导教师】黄运喜

【论文页数】216页

--------------------------------------------------------------------------------

【中文关键词】地藏菩萨|十轮经|地藏经|十王|孝道|九华山

【中文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出色的四位菩萨分别代表悲、智、愿、行四大精神,当中地藏菩萨依其因地之愿行宏深,而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他以大悲誓愿处在所有有情最不喜欢、最不想去的地方救度众生――地狱,带给烦恼粗重的众生极大的安慰与希望,象征着释迦佛来此五浊恶世救度众生的精神。由于具有庶民信仰的特质,颇得广大群众的敬仰,经过长时间儒、道各宗教元素的发酵混合,逐渐形成一股信仰热潮,最终成为中国丧葬、祭祖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有“幽冥教主”之尊号。本文是以中国地藏信仰为研究范围,主要就文献、历史和少部分田野调查着手,探讨地藏信仰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与文化融合,以及发展出来的信仰现象。

首先、从中国原有之孝道与佛法中孝道两者观念之拟定,看地藏信仰何以在中国社会被接受和产生?以及帝王对地藏信仰的态度?另外透过经典的传译与敦煌写卷的考辨,了解地藏信仰何时传入中国,与被接受的普及程度。

其次、由地藏信仰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地藏菩萨有何特殊德行,他过去生的所行,藉由怎样的因缘发起大悲誓愿,他所阐扬的修行方法和教化理论引导众生至于何处?

其三、探讨地藏信仰与民间信仰之关系,藉以了解地藏信仰在中国的流传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概况。而从“十王”逐渐的转化为诸佛菩萨的化身,可以看出地藏信仰与民间传说的结合。最后、则从地藏的忏仪、斋日、写经等,来看地藏信仰在民间的救赎活动。∵

--------------------------------------------------------------------------------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检讨∵5

第三节研究方法、范围与资料∵7

第二章∵地藏信仰的起源∵11

第一节∵地藏信仰的起源11

一、中国的孝道观念11

二、佛经中的孝道15

(一)原始佛教中的孝道∵16

(二)大乘中的孝道∵17

三、与中国孝道的吻合18

四、地藏信仰的产生21

第二节∵地藏信仰主要经论之传译23

一、《十轮经》之传译∵∵23

二、《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之传译25

三、《占察善恶业报经》之传译30

第三节∵敦煌相关经典考辩34

一、敦煌《佛说地藏菩萨经》考辩34

二、《峚窖大道心驱策法》考辩36

三、《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考辩39

四、敦煌《金刚三昧经•总持品》考辩∵41

第三章∵地藏信仰之思想内涵45

第一节∵地藏菩萨之特德45

一、地藏之意涵∵46

二、常居秽土∵48

三、现声闻身∵49

第二节∵对如母有情之关怀51

第三节∵开“十轮”之运转52

一、示十恶轮之恶报――避苦趋乐52

二、以转轮王轮――化导人天54

三、用菩萨之十善轮――筑成佛之基55

四、转如来之十佛轮――利益众生58

第四节∵依“二观”入“一实”∵60

一、略述“一实境界”义60

二、明二种观道63

第四章∵地藏信仰与民俗文化之融合67

第一节∵地藏信仰与民间习俗之关系67

一、中元普渡∵67

二、佛欢喜日――斋僧∵68

第二节∵地藏信仰与十王71

第三节∵冥界审判78

第五章∵地藏信仰的救赎意义81

第一节∵地藏信仰中的忏仪81

一、忏法的兴起与地藏忏的形成∵81

二、地藏忏仪之仪法∵82

(一)《赞礼地藏菩萨忏悔发愿法》∵82

(二)《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84

(三)《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86

(四)《慈悲地藏忏法》∵89

(五)《地藏宝忏》∵93

第二节∵斋日中的地藏信仰活动96

一、佛教斋日的起源及仪式∵96

二、斋日日期的延生∵97

三、斋日中的地藏信仰活动∵99

第三节∵地藏信仰中的感应记100

一、感应的方式与功德∵102

二、感应记反映的信仰现象∵110

第六章∵地藏信仰之影响113

第一节∵历代宏扬地藏法门者──举例113

一、九华山金地藏之示现∵113

二、智旭蕅益∵115

三、弘一演音∵117

第二节∵地藏信仰对九华山居民之影响118

一、安徽九华山∵118

二、***九华山∵120

第三节∵地藏信仰对密教之影响132

一、地藏信仰与密教∵133

二、《地藏菩萨仪轨》析辩∵135

第七章∵结∵论137

第一节∵社会角度137

第二节∵教化角度141

第三节∵仪式角度142

全书表格145

2•1•1、《分别善恶报应经》中和孝道有关之业报差别145

2•1•2、《善生经》中奉敬父母诸译本对阅145

2•2•1、失译本和奘译本与敦煌写卷中的《十轮经》品目比对145

2•2•2、《地藏菩萨本愿经》所出现之品目146

2•3•1、《百千颂》与《赞法界颂》及《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

地藏菩萨赞叹法身观行品》对照表146

3•1•1、地藏之意涵152

3•2•1、地藏菩萨因地之愿行152

3•3•1、十恶轮153

3•3•2、十王轮153

3•3•3、菩萨之十善轮154

3•3•4、如来之十佛轮154

4•1•1、九华山地藏菩萨肉身塔十王排列形式155

4•1•2、检斋十王之名字155

4•1•2、《佛说地藏王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与《玉历至宝钞》

中,“十殿阎王”所审判事项之变化155

5•1•1、《赞礼地藏菩萨忏悔发愿法》的仪文结构∵156

5•1•2、《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之礼拜次序∵159

5•1•3、《占察经行法》与《法华三昧忏》科目∵160

5•1•4、《慈悲地藏忏法》忏仪中佛、菩萨名号次序∵160

5•1•5、十种妄习与鬼道、畜道及人道种类,和忏悔十习愿成十

波罗蜜之对照表162

5•1•6、《地藏宝忏》中之迎请三宝名号∵163

5•2•1、《中阿含经》中的八种斋戒法∵164

5•2•2、六斋日诸天巡视人间之官员∵164

5•2•3、《地藏菩萨十斋日〉与《大乘四斋日〉持斋念佛除罪的

方式164

6•1•1、智旭礼《占察经行法》及持地藏灭定业真言表∵165

6•1•2、弘一演音与地藏菩萨之因缘∵166

6•1•3、九华山与地藏信仰相关文物∵167

6•2•1、***铜锣九华山平面图∵167

6•2•2、大殿佛菩萨排列位置图∵168

6•2•3、九华山兴善寺所祀奉之佛菩萨诞日∵168

6•3•1、密教中与地藏相关之经典∵169

6•3•2、二十四部地藏相关密教经典中,菩萨所安住之方位、手

执器物、所行三昧境界或手印以及咒语之种类169

6•3•3、《地藏菩萨仪轨》所说十七种成就法∵170

附录一:西夏文《地藏经》∵171

附录二:《占察经》占察相轮∵172

附录三:地藏菩萨像∵173

附录四:田野调查相关图片∵194

参考书目∵205∵

--------------------------------------------------------------------------------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

(一)、佛教典籍:(依年代排列)

(后汉)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大正藏》第1卷,No.16。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大正藏》第16卷,No.68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大正藏》第17卷,No.72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舍利弗悔过经》,《大正藏》第24卷,No.1492。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大正藏》第4卷,No.203。

(元魏)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大正藏》第51卷,No.2090。

(元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大正藏》第14卷,No.440。

(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大正藏》第17卷,No.721。

(吴)支谦译《斋经》,《大正藏》第1卷,No.87。

(吴)支谦译《佛说未生冤经》,《大正藏》第14卷,No.507∵。

(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弥兰经》,《大正藏》第55卷,No.152。

(西晋)竺法护译《佛生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大正藏》第17卷,No.815。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大正藏》第3卷,No.154。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鸯掘摩经》,《大正藏》第2卷,No.118。

(西晋)法炬译《解夏经》,《大正藏》第1卷,No.63。

(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大正藏》第1卷,No.23。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大正藏》第15卷,No.643。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只律》,《大正藏》第22卷,No.1425。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大正藏》第1卷,No.26。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No.125。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卷,No.01。

(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诵律》,《大正藏》第23卷,No.1435。

(后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大正藏》第24卷,No.1484。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大正藏》第12卷,No.389。

(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卷,No.223。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卷,No.262。

(姚秦)竺佛念译《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大正藏》第12卷,No.384。

(姚秦)筏提摩多译《释摩诃衍论》,《大正藏》第32卷,No.1668。

(后魏)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大正藏》第31卷,No.1611。

(后魏)昙鸾撰《赞阿弥陀佛偈》,《大正藏》第47卷,No.1978。

(刘宋)昙无蜜多译《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第9卷,No.277。

(刘宋)姜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卷,No.3651。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No.99。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法鼓经》,《大正藏》第9卷,No.270。

(北凉)昙无谶《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第13卷,No.397。

(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大正藏》第3卷,No.157。

(北凉)失译《金刚三昧经》,《大正藏》第9卷,No.273。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佛说施灯功德经》,《大正藏》第16卷,No.702。

(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大正藏》第55卷,No.2145。

(梁)宝亮等集《大般涅盘经集解》,《大正藏》第37卷,No.1763。

(梁)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大正藏》第53卷,No.2121。

(梁)慧皎撰《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No.2059。

(陈)真谛译《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大正藏》第32卷,No.1644。

(陈)真谛译《佛性论》,《大正藏》第54卷,No.1610。

(隋)僧就合《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第13卷,No.397。

(隋)宝贵合《合部金光明经》,《大正藏》第16卷,No.664。

(隋)慧远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大正藏》第37卷,No.1754。

(隋)智顗撰《法界次第初门》,《大正藏》第46卷,No.1925。

(隋)智顗撰《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第46卷,No.1941。

(隋)达摩笈多译《起世因本经》,《大正藏》第1卷,No.25。

(隋)阇那崛多等译《起世经》,《大正藏》第1卷,No.24。

(隋)阇那崛多译《福力太子因缘经》,《大正藏》第3卷,No.173。

(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藏》第3卷,No.190。

(隋)达多罗及阇那崛多译《三厨经》,《大正藏》第85卷,No.2894。

(隋)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大正藏》第17卷,No.839。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大正藏》第49卷,No.2034。

(隋)僧就合《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第13卷,No.397。

(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46。

(隋)彦琮撰《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47。

(隋)灌顶撰《大般涅盘经玄义》,《大正藏》第38卷,No.1765。

(唐)一行记《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大正藏》第39卷,No.1796。

(唐)不空译《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诵》,《大正藏》第13卷,No.413。

(唐)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大正藏》第20卷,No.1167。

(唐)不空译《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藏》第10卷,No.297。

(唐)不空译《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大正藏》第21卷,No.1248。

(唐)不空译《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大正藏》第21卷,No.1260。

(唐)不空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大正藏》第19卷,No.1019。

(唐)静泰撰《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48。

(唐)明佺等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53。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57。

(唐)僧祥撰《法华传记》,《大正藏》第51卷,No.2068。

(唐)静泰《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48。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卷,No.2122。

(唐)道宣集《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大正藏》第40卷,No.1804。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No.2060。

(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卷,No.2103。

(唐)道宣撰《释迦方志》,《大正藏》第51卷,No.2088。

(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大正藏》第55卷,No.2149。

(唐)道宣述《释门归敬仪》,《大正藏》第50卷,No.1896。

(唐)道宣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大正藏》第51卷,No.2106。

(唐)道镜、善道共集《念佛镜》,《大正藏》第47卷,No.1966。

(唐)道绰《安乐集》,《大正藏》第47卷,No.1958。

(唐)湛然述《法华玄义释签》,《大正藏》第33卷,No.1717。

(唐)湛然述《止观辅行传弘决》,《大正藏》第46卷,No.1912。

(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大正藏》第55卷,No.2154。

(唐)智升撰《续古今译经图纪》,《大正藏》第55卷,No.2152。

(唐)智通译《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大正藏》第20卷,No.1157。

(唐)智通译《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大正藏》第20卷,No.1103a。

(唐)智周撰《大乘入道次第》,《大正藏》第45卷,No.1864。

(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大正藏》第55卷,No.2151。

(唐)唐临撰《冥报记》,《大正藏》第51卷,No.2082。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卷,No.279。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大正藏》第10卷,No.301。

(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正藏》第13卷,No.412。

(唐)实叉难陀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卷,No.1666。

(唐)迦才撰《净土论》,《大正藏》第47卷,No.1963。

(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No.1060。

(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大正藏》第3卷,No.187。

(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正藏》第3卷,No.159。

(唐)般若听羯啰译《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大正藏》第21卷,No.1246。

(唐)般刺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正藏》第19卷,No.945。

(唐)善无畏译《大毘卢遮那经广大仪轨》,《大正藏》第18卷,No.851。

(唐)善无畏译《坚牢地天仪轨》,《大正藏》第21卷,No.1286。

(唐)善无畏及一行译《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正藏》第18卷,No.848。

(唐)善导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第37卷,No.1753。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大正藏》第18卷,No.901。

(唐)阿谟伽撰《焰罗王供行法次第》,《大正藏》第21卷,No.1290。

(唐)阿质达霰译《秽迹金刚禁百变法经》,《大正藏》第21卷,No.1229。

(唐)金刚智述《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大正藏》第18卷,No.904。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大正藏》第20卷,No.1173。

(唐)法照撰《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大正藏》第85卷,No.2827。

(唐)法照述《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正藏》第47卷,No.1983。

(唐)法琳撰《辩正论》,《大正藏》第52卷,No.2110。

(唐)法藏撰《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第35卷,No.1733。

(唐)法藏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大正藏》第40卷,No.1813。

(唐)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大正藏》第42卷,No.1828。

(唐)输婆迦罗译《地藏菩萨仪轨》,《大正藏》第20卷,No.1158。

(唐)输婆迦罗译《苏悉地羯罗经》,《大正藏》第18卷,No.893b。

(唐)玄奘译《本事经》,《大正藏》第17卷,No.765。

(唐)玄奘译《俱舍论》,《大正藏》第29卷,No.1448。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30卷,No.1579。

(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大正藏》第27卷,No.1545。

(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大正藏》第13卷,No.411。

(唐)窥基撰《阿弥陀经通赞疏》,《大正藏》第37卷,No.1758。

(唐)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大正藏》第43卷,No.1829。

(唐)基撰《西方要决释疑通规》,《大正藏》第47卷,No.1964。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大正藏》第54卷,No.2128。

(唐)惠详撰《弘赞法华传》,《大正藏》第51卷,No.2067。

(唐)惠英撰、胡幽贞篡《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大正藏》第51卷,No.2074。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大正藏》第20卷,No.1092。

(唐)菩提流志译并合《大宝积经》,《大正藏》第11卷,No.310。

(唐)怀感撰《释净土群疑论》,《大正藏》第47卷,No.1960。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大正藏》第23卷,No.1442。

(唐)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大正藏》第18卷,No.864B。

(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第35卷,No.1735。

(唐)澄观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藏》第36卷,No.1736。

(唐)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No.2837。

(唐)李华撰《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大正藏》第50卷,No.2055。

(唐)李师政撰《法门名义集》,《大正藏》第54卷,No.2124。

(唐)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大正藏》第36卷,No.1739。

(宋)延寿集《宗镜录》,《大正藏》第48卷,No.2016。

(宋)昙摩蜜多译《观虚空藏菩萨经》,《大正藏》第13卷,No.409。

(宋)非浊集《三宝感应要略录》,《大正藏》第51卷,No.2084。

(宋)王日休撰《龙舒增广净土文》,《大正藏》第47卷,No.1970。

(宋)天息灾译《分别善恶报应经》,《大正藏》第1卷,No.80。

(宋)天息灾译《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大正藏》第20卷,No.1191。

(宋)日称等译《父子合集经》,《大正藏》第11卷,No.320。

(宋)戒珠叙《净土往生传》,《大正藏》第51卷,No.2071。

(宋)赞宁等撰《宋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No.2061。

(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阿速达经》,《大正藏》第2卷,No.141。

(宋)子璇录《起信论疏笔削记》,《大正藏》第44卷,No.1848。

(宋)元照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大正藏》第37卷,No.1754。

(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卷,No.2035。

(宋)法天译《佛说七佛经》,《大正藏》第1卷,No.02。

(宋)∵法天译《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大正藏》第24卷,No.1468。

(宋)法护等译《大乘宝要义论》,《大正藏》第32卷,No.1635。

(宋)法护等译《大乘集菩萨学论》,《大正藏》第32卷,No.1638。

(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大正藏》第54卷,No.2131。

(宋)宗晓编《四明***教行录》,《大正藏》第46卷,No.1937。

(宋)智昭集《人天眼目》,《大正藏》第48卷,No.2006。

(宋)智圆述《涅盘玄义发源机要》,《大正藏》第38卷,No.1766。

(宋)道诚集《释氏要览》,《大正藏》第54卷,No.2127。

(宋)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No.1992。

(宋)施护等译《顶生王因缘经》,《大正藏》第3卷,No.165。

(宋)慈贤译《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大正藏》第20卷,No.1192。

(元)觉岸编《释氏稽古略》,《大正藏》第49卷,No.2037。

(元)德辉重编《敕修百丈清规》,《大正藏》第48卷,No.2025。

(元)管主八撰《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大正藏》第32卷,No.1688。

(明)如惺撰《大明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No.2062。

(明)袾宏辑《往生集》,《大正藏》第51卷,No.2072。

(新罗)元晓述《金刚三昧经论》,《大正藏》第34卷,No.1730。

(新罗)义寂述《菩萨戒本疏》,《大正藏》第40卷,No.1814。

(高丽)一然撰《三国遗事》,《大正藏》第49卷,No.2039。

(高丽)义天录《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大正藏》第55卷,No.2184。

达多罗及阇那崛多等译《三厨经》,《大正藏》第85卷,No.2894。

失译《大方广十轮经》,《大正藏》第13卷,No.410。

失译《金刚三昧经》,《大正藏》第9卷,No.273。

失译《别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No.100。

失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No.101。

失译《大乘悲分陀利经》,《大正藏》第3卷,No.158。

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正藏》第3卷,No.156。

失译《佛说净饭王般涅盘经》,《大正藏》第14卷,No.512。

失译《佛说目连所问经》,《大正藏》第24卷,No.1483。

失译∵《阿咤婆呴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1卷,No.1238。

不祥《神僧传》,《大正藏》第50卷,No.2064。

不祥《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大正藏》第21卷,No.1320。

不祥《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般怛罗大神力都摄一切咒王陀罗尼经》,《大正藏》第19卷,No.947。

不祥《A峚窖大道心驱策法》,《大正藏》第20卷,No.1159。

不祥《佛说地藏菩萨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No.1159B。

不祥《摩酰首罗天法要》,《大正藏》第21卷,No.1279。

不祥《龙树五明论》,《大正藏》第21卷,No.1420。

不祥《陀罗尼杂集》,《大正藏》第21卷,No.1336。

不祥《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大正藏》第85卷,No.2743。

不祥《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大正藏》第85卷,No.2795。

不祥《诸经要略文》,《大正藏》第85卷,No.2821。

不祥《地藏菩萨十斋日经》,《大正藏》第85卷,No.2850。

不祥《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大正藏》第85卷,No.2896。

不祥《地藏菩萨经》,《大正藏》第85卷,No.2909。

不祥《翻梵语》,《大正藏》第54卷,No.2130。

(隋)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卍续藏》第25册。

(唐)输婆迦罗译《地藏菩萨仪轨》,《卍续藏》第2册。

(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卍续藏》第12册。

(宋)沙门常谨集《地藏菩萨像灵验记》,《卍续藏》第87册。

(明)智旭着《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卍续藏》第21册。

(明)智旭着《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玄义》,《卍续藏》第21册。

(明)智旭集《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卍续藏》第74册。

(明)智旭集《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卍续藏》第74册。

(清)灵椉注《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卍续藏》第21册。

(清)灵椉注《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纶贯》,《卍续藏》第21册。

(清)藏川述《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卍续藏》150册。

(清)不祥《慈悲地藏忏法》,《卍续藏》第74册。

失译《大方广十轮经》,《卍续藏》第12册。

不祥《慈悲地藏忏法》,《卍续藏》第74册。

(二)、敦煌文献:

S-154《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26册,台北,新文丰,1981。

S-2262《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28册。

S-3136《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2册。

S-3367《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17册。

S-7041《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54册。

S-7240《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54册。

S-2143《十二月礼多记〉,《敦煌宝藏》第16册。

S-2567《地藏十斋日〉,《敦煌宝藏》第21册。

S-3961《佛说十王经》,《敦煌宝藏》第32册。

S-5892《地藏菩萨经》,《敦煌宝藏》第44册。

S-5551《斋日行事〉,《敦煌宝藏》第43册。

S-6330《八日念药师佛咒〉,《敦煌宝藏》第45册。

P-3748《佛说地藏菩萨经》,《敦煌宝藏》第130册。

P-3760《佛说地藏菩萨经》,《敦煌宝藏》第130册。

P-3795《大乘四大斋日〉,《敦煌宝藏》第130册。

北-225《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57册。

北-8422《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敦煌宝藏》第110册。

北-8510《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110册。

黄永武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敦煌丛刊初集》(2),台北:新文丰,1985,6,初版。

黄永武编《敦煌劫余录》,《敦煌丛刊初集》(3)台北:新文丰,1985,8,初版。

黄永武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敦煌丛刊初集》(16),台北:新文丰,1985,6,初版。

许国霖撰《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敦煌丛刊初集》(10),台北:新文丰,1985,6,初版。

(三)、古籍部分:(依年代排列)

(汉)郑玄注《礼记?王制》,台北:新兴书局,1979,8,初版。

(汉)司马迁着《史记?梁孝王世家》,台北:鼎文书局,1975,一版。

(汉)孔安国传《古文孝经孔氏传?圣治章》,《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82册,***商务印书馆。

(唐)孔颖达《尚书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商务印书馆。

(宋)朱熹《诗经集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商务印书馆。

(宋)朱熹着《四书章句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19册,***商务印书馆。

(宋)金履祥《尚书表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商务印书馆。

(明)来知德注《易经来注图解?说卦》,台南:大千世界,1980,再版。

(明)祩宏《莲持大师全集》,台北:***杂志社,1997。

二、一般论着:(依笔划排列)

九华山志编纂委员会编《九华山志》(修订版),合肥:黄山书社,1997,9,二刷。

上海佛学书局《大悲地藏净土忏》,上海:上海佛学书局,1992,初版。

文物出版社《中国美术全集-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

文物出版社、光复书局编《佛门秘宝大唐遗珍――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台北:光复书局。

文物出版社《中国石窟一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励社,1989,12。

方立天着《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

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7,第七版。

印顺法师着《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4,修订一版。

印顺法师着《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6,五版。

印顺法师着《华雨集第四册》,新竹:正闻出版社,1998,12,初版三刷。

吴浩坤、潘悠着《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李玉昆、刘景龙主编《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4,出版。

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台北:博远出版社,1993,4,初版。

汪娟着《历代地藏忏仪析论》,《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四期,1999,3。

沈宗宪着《宋代民间的幽冥世界观》,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3,第一版。

林子青着《弘一大师年谱》,台北:天华出版社,1978,12,初版。

侯旭东着《五、六世纪北方民反佛教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初版。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一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石窟一安西愉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97,5。

杨家骆编,《魏书2》,台北:鼎文书局印行,1973,2,二版。

陈垣着《释氏疑年录》,《丛书集成三编》第十七册,台北:新文丰。

陈世铙译注《左传》,《中国名着选译丛书》,台北:锦绣,1993,初版。

陈慧剑编着《当代佛门人物》,台北:东大图书,1984,6,初版。

蕅益大师着《灵峰宗论》,台南:和裕出版社,1993,出版。

刘长久着《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初版。

郑志明着《中国意识与宗教》,台北:***学生书局,1993,初版。

莲池大师着《莲持大师全集》,台北:***杂志社,1997,初版。

熊公哲注《荀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修订二版。

赖富本宏着《观音菩萨?财神与地藏菩萨》,台北:唵阿吽,1999,初版。

萧登福着《汉魏六朝佛道两教之天堂地狱说》,台北:***学生书局,1989。

谢冰莹等编译《新译四书读本》台北:三民,1988,4,修订初版。

释印光重修《中国佛寺志汇刊?九华山志》,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94,11,初版。

释心然编《地藏王菩萨灵验事迹》,台南:和裕出版社,1993,4,初版。

释圣严着、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宗教丛书5》,台北:学生书局,1988,11,初版。

释梦参着《占察善恶业报经新讲》,台北:方广文化,1999,初版。

三、期刊及单篇论文(依笔划排列)

王三庆着《谈斋论文一敦煌写卷棚文研究〉,《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9,1。

王志楣着《试论中国文化对佛教孝道观的融摄对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一文的商榷〉,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印行,《中华学苑》第四十四期,1904,4,初版。

李巳生着《四川石窟雕塑艺〉,《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12?四川石窟雕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6。

吴朋达着《评Stephen∵F.∵Teiser着《The∵Ghost∵Festival∵in∵Medieval∵China》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8〉,《***宗教研究》第1卷,第2期,2001,10。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编《中国大足石刻》,香港:珠海出版社,1991,5,初版。

庄明兴着《中国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大:历史所硕士论文,1998,6。

傅楠梓着,《中古时期的药师信仰》,玄奘:宗教所硕士论文,2001,1,初版。

游祥州着《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含〉,收录于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一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1990,10。

陈英善着《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质及其定位问题〉,《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1996,3,出版。

蒋义斌着《中国宗教与史的起源》,《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台北:法光出版社,1991,4,初版。

蔡志忠着《中国金铜佛像》,《佛教美术全集》(参),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7,9,初版。

罗汀琳着《敦煌佛经写卷题记之现实性》,《国际佛学研究创刊号》,1991,12,初版。

释见晔着《以蕅益智旭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复兴”内涵》《中华佛学研究》第三期,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1999,3,出版。

释大睿着《中国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中华佛学研究》第2期,1998,初版。

小泽宪珠、小峰弥彦编着《大乘的菩萨》,东京:略,1894,7。

泉芳璟着《十王经的研究》,《大谷学报》第22卷,第四号。

真锅广济着《地藏菩萨的研究》,东京:三密堂书店刊,1987,再版。

幌体着《延命法的的考察》,《密教研究第43号》,1931,12。

藤岛达朗、野上俊静编《东方年表》,京都:平乐寺书店,1998,第33刷。

William∵E.∵Paden∵着《Religious∵Worlds:The∵Comparative∵Study∵of∵Religion》Beacon∵Press,Boston,1994。

Stephen∵F.∵Teiser着《The∵Ghost∵Festival∵in∵Medieval∵China》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8。∵∵∵∵∵∵∵∵∵∵∵∵∵∵∵∵∵∵∵∵∵∵∵∵∵∵∵∵∵∵∵∵∵∵∵∵∵∵∵∵∵∵∵∵∵∵∵∵∵∵∵∵∵∵∵∵∵∵∵∵∵∵∵∵∵∵∵∵∵∵∵∵∵∵∵∵∵∵∵∵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