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9日∵∵

∵影戏,也叫皮影戏、灯影戏或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等剪影形象以表现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受地方戏曲艺术影响很大,由艺人一边操剪影动作,一边演唱戏文,并配以音乐。北宋时影戏已开始流行,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影戏,如河北滦县的驴皮影戏、西北的牛皮影戏、福建龙溪和广东潮州的纸板影戏等等。影戏和宗教有着密切关系。不少前辈学者对影戏和佛教的关系曾做过探究,但迄今为止,尚无人对道教与中国影戏间的密切关系作过专题研究。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对中国文化、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影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亦深受了道教的影响。本文拟以田野考察所得的资料为基础,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较为深人的研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道教神仙故事为影戏提供了素材∵

∵“神戏”是任何地方的影戏都要扮演的,笔者目前搜集有不少影戏的神戏剧本,剧目有《天官赐福》、《三仙上寿》、《三星赐福》、《大天官》、《上八仙拜寿》、《三星拜寿》等,涵盖甘肃、湖南、安徽、辽宁、山东、河南、陕西、***、浙江、河北、北京等十几个省市的影戏。∵

∵从这二十几个剧本来看,艺人所恭请的“神灵”,除山东肥乡县《上八仙拜寿》中出现有佛教的南海观音和部分艺人想象的“神明”外,余者都属于道教神系。艺人将他们搬请出来为广大民众赐福解厄:或赐福添寿赠宝,如福禄寿三星、天官、招财童子、利市仙官、刘海等;或驱邪逐鬼避瘟疫,如赵灵官、王灵官、白猿、钟馗等。∵

∵河南灵宝的神戏有“大安神”、“小安神”之说,前者指《天官赐福》,后者即《三星拜寿》。在《三星拜寿》中艺人借寿星之口,表达了一种三教合一的思想,其词曰:“万古流长圣名同:李老君社交,孔夫子孝敬,关夫子春秋,西天佛讲经。这才是三教归一顺天行。”但观艺人创作这个神戏是以道教故事、道教人物为主,且将李老君放在第一,可见道教在艺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高于其他宗教的。∵

∵除了神戏是以道教故事、人物为主外,影戏中还有其他许多作品也是敷演道教故事和道教人物的,如《马灵官》、《封神演义》、《八仙过海》、《劈山救母》、《华光闹三界》等。∵

∵二、道教法术对影戏演出的影响

∵符是修炼有为的道士用朱笔或墨笔画成的一些千奇百怪的图形、文字。咒,也称祝,是人们相信可以用来驱鬼治病的一些特殊口诀。符咒二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用。∵

∵符、咒被影戏广泛用于各种场合,以达到为民众请神、驱邪等目的。∵

∵广东陆丰地区,影戏班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要举行“洗叉”仪式,以求演出顺利。据老艺人蔡娘仔介绍:“‘洗叉’时要焚三炷香,同时要念咒语。用香柱在影窗的纸幕上戳洞,纸幕的正中间戳一个洞,左右各戳三个洞。四个角落还要贴上‘五雷符’,所念的咒语叫‘五雷咒’。据说,五雷咒是相当厉害的咒语,又叫‘符头’。”“五雷符”以绿色纸画成。符上除了一些奇怪的符号以外,还有一些文字,如“恭请九天玄女”、“安”、“镇”等。其目的很明显,即是恭请九天玄女等神下来驱邪逐疫,而为俗民“安宅”、“镇邪”。

∵湖南平江县、衡东县、望城县的影戏艺人们在演出中也广泛使用符咒。其中平江、衡东的影戏班主要使用“丁旗”,而望城县则主要使用咒语。∵

∵“丁旗”,形如“惊堂木”(其实也起着惊堂木的作用,除了在戏开始时要拍打“丁旗”外,凡演出到精彩的打斗场面时,艺人也拿它拍桌子以助声势),2005年8月21日,笔者在湖南衡东县北冲村向登高师傅家考察时,他介绍,“丁旗”的作用是“敬神驱邪”。“丁旗”形状下方上略尖,旗的四面都刻有卦象、文字,正、反面的上方刻有符篆,其具体内容如下:

∵平江县李存义戏班使用的丁旗与衡东县的相比,在形状、规格方面都差不多,但文字、符号等则有较大差异:一是李班丁旗的反面没有文字、符篆,而是一些装饰性图;一是旗的其他三面的内容较之上面,显得更为简易。正面刻有“五雷号令”四字,无符篆、卦象,两侧各刻有“千千〔雄〕兵”、“万万猛将”,均无符篆,其中一侧下部有乾卦卦象。然不管艺人们如何变化,都可以看出这一方小小令旗的巨大威力:以“五雷号令”,驱动千万雄兵猛将,以“辅正除邪”。∵

∵2008年正月,笔者家父不幸病逝。3月上旬,家人为他作了场“两日三宵”的道场。在道场现场,我发现了道士的法器中竟然也有一方以桃木制作的∵

“五雷号令”。∵

∵关于“五雷号令”,张泽洪在《道教斋醮科仪研究》一书中介绍到:∵

∵令牌又称雷令、五雷号令牌,源于古代军队的虎符。令牌用雷击枣木制作最佳,弧顶平底,高约18厘米,宽约7厘米,厚约3厘米,一般正面刻“五雷号令”,背面刻“总召万灵”,两侧刻二十八宿名称。令牌上圆下方,象征天地,醮坛用于召集神将,役使雷神。不用时须以锦囊盛放。∵

∵五雷号令、五雷符、五雷咒,或是直接取自于道教的符、咒,或是学习于民间巫师,或者是艺人自创的。但无论怎样,它们受了道教符篆、咒语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

三、道教科仪对影戏的影响

∵道教科仪对影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影戏中搬演道教的某些科仪。戏曲中搬演道教的某些科仪在元代已有,如元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整个第三折就几乎是张天师搬演法事。这里摘其“请神”法事如下:“(天师请神科,云)道香德香,无为香,清净自然香,……(击令牌科,云)一击天清,二击地灵,三击五雷,速变真形。……(咒水科,云)水无正行,以咒为灵,在天为雨露,在地作源泉。……(执剑科,诗云)老君赐我驱邪剑,离火煅成经百炼。”∵

∵影戏演出中,也有这样的法事场面。《影戏忠孝节义》第三十本里,演狱官刘传芳因狱中饿鬼皆逃跑了,于是求请钟馗尊神前来收服这些鬼犯。他摆上香案,写了一纸牒文:“天灵灵,地灵灵,蝙蝠速降。”要蝙蝠“将此碟文送到终南山去,不得有误”,接下来就是表演钟馗捉鬼的戏。这里的牒文,钟馗捉鬼显系受了道教的影响。∵

∵2.影戏演出成为道教斋醮活动的一部分。清末周询描写四川成都的“清醮”活动,其中便有影戏的演出,周询记到:“傩为三代时逐疫古礼,每岁聚乡人举行,以祓除不祥。成都各街之清醮,亦其遗意也。清醮皆有会底,大约合三、四街为一区。各区基金虽丰啬不一,然每岁无不举行者。临时且向区内人家,沿门募捐以助。会底丰者,则于本街庙内演戏,次则于街中抬台演灯影。各区醮期参差不同,自二月初至四月底,始一律竣事。”∵

∵仪式人戏,和戏成为仪式的一部分,可见道教对影戏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当然,如果深人考察,就会发现斋醮、超度孤魂野鬼等道教仪式的举行,和在这些仪式中上演的戏剧其实都有着相同的目的,即都是俗民求吉求利、趋吉辟凶功利的反映。∵

∵3.道教的某些仪式为戏曲“借用”,形成了独特的戏俗。影戏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有到新建戏台首场演出时“祭新台”之俗。“祭新台”,也叫破台、打台、踩台、洗台,各地仪式繁简不一。也有到新台口演出时的“敬台”、“敬神”仪式,以及在一个台口演出结束时的“扫台”习俗。以上各种戏俗都有着共同的功利目的,即为俗民(包括请戏人、观众、演员)驱祟祈福,保平安。∵

∵然而,如果要对这些戏俗的起源寻根究底,都可追溯到道坛的科仪里去。如戏俗中的“破台”之于道坛的“净坛”,“扫台”之于“散坛”等。∵

四、道教音乐与道情影戏

∵“道教与传统戏曲音乐不仅有缘,而且其缘深厚;道教对传统戏曲音乐的影响,既非轻微虚弱,亦非或断或续,而是贯穿始终,举足轻重。”∵

∵道乐中对戏曲最为直接、广泛的影响,当推道清。道情艺术的历史相当悠久,一般以为道情在唐代就已出现,不过道情之名则到了宋代才出现。道情艺术由于道教的影响,所以其流传区域也相当广泛。道情艺术在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发生了变化,《中国曲学大辞典》“道情”条介绍:“在发展过程中,渐分化为曲牌体和诗赞体两支。前者唱曲牌,主要流行于北方的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河南、山东等地;后者唱词以七言韵文为主,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北方的一支多数发展为戏曲剧种或其唱腔为皮影戏所吸收,形成道情戏系统;少数则仍保留曲艺形式。南方的一支多数作为曲艺流传,但其唱腔分别与流行地区的民间音乐结合,并以当地方言说唱,各自形成自己的特点。”∵

∵据武艺民统计,“全国现有115种道情名目”,其中歌曲道情4种、说唱道情86种、戏曲道情19种,皮影道情6种。其中6种皮影道情分别是关中乱扎皮影道情、安康乱扎皮影道情、商洛乱扎皮影道情、沔阳乱扎皮影道情、陇东乱扎皮影道情、宁夏乱扎皮影道情。于此可知道乐对影戏的影响实不一般。∵

∵其实和道情有密切关系的影戏并不只上述6种,如河南灵宝一带的道情曲调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传人,民国时期,民间道情班子用道情曲调演唱影戏,形成了灵宝道情皮影。又湖南衡阳一带的纸影戏唱腔也深受道情影响。2005年8月19日一22日,笔者在该市衡东县考察,在县文化馆拜访了副馆长刘田心女士。刘女士早在着手收集衡东县影戏的唱段,并作了一些研究,据她介绍衡山影子戏的锣鼓打击乐,当地俗称锣鼓打煞,乐器主要有大锣、小锣等五件,另配有棵子或摇板或渔鼓筒;唱多白少,其唱腔有二十种左右,但主要是道情腔和四平腔。∵

五、影戏艺人和民间巫师、道士

“人戏”中,有些剧种和民间的宗教科仪关系非常密切,如浙江的醒感戏、孟姜戏等。二者都和民间丧仪中的超度法事紧密相连,都具有融祭仪、戏剧于一体,剧情与法事相吻合,以及道士就是演员等特点。∵

∵影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宗教仪式,一方面以丰富自身的表演艺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即要借助它们达到为俗民完成一些宗教功能,如驱邪辟凶、祈福纳祥、驱祟保平安等。陈艳介绍豫南一带的影戏艺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常需要学会多种技能,用额外的服务打动戏东。有些艺人不但能演戏,还能画符治病、抽签算卦等。有些农村老人对这些还十分相信,有些艺人投其所好,在演出影戏时***为他们送上这类服务,很容易获得老人们的欢迎。陕西陇县老艺人王宏喜介绍甘肃一些地区有在影戏演出结束时“封神”的习俗,他说:“给神演戏结束时还要封神,有许多艺人不会封神,就使很多主家不请此班。”“封神”其实就是“扫台”,是源于道坛“散坛”的一种驱逐邪祟的仪式。这样,在举行这些仪式的时候,艺人的身份实际发生了某些变化,艺人此时身兼了优、巫、道等数重身份。∵

∵类似“封神”这样的源于道坛的例子,在各地影戏班都有,而且有的影戏艺人有时主持的“仪式”完全就是道坛科仪。兹举数例如下:∵

∵在湖北、四川、湖南等地都有演影戏驱蝗的习俗。关于演影戏驱蝗的形态,麻国钧就明代张仁熙的《皮人曲》诗推测道:“此诗所反映的正是明清之际民间皮影戏驱蝗的情形。演出前须设香案,以置黍、鸡,供纸钱,焚香拜祭虫神,然后演出皮影戏以酬神。这是一种祀神与镶除相结合的形式,也可能是‘两下锅’,即前由巫师祭虫神,后由影戏艺人演出皮影戏。祭祀与演影戏亦可能由同一人或几个人进行,亦可能是巫与艺人的结合。”湖南临湘县影戏老艺人袁延长师傅说,该县有遇虫灾上演影戏驱虫的习俗。驱虫时要先设坛,坛门贴对联,接着发文疏。文疏的内容为:“八宝坛下,剿耗化生之类:天虫、地虫、荒虫、五谷虫、玉骨虫、豆虫、油麻虫、菜虫、飞虫、螳螂、臭虫,大有化生之类,剿除界外。传有文符一道,本坛之内,毋许经过。”驱虫时所演的影戏剧目常有《药王登基》、《钟馗捉鬼》等神话剧。从袁师傅说的情况来看,驱蝗演出就由艺人单独举行,并没有巫师的介人,也就是说,艺人兼职了巫、道职司。∵

∵2005年7月16日,笔者在湖南望城县影戏艺人张建中师傅家考察时,抄录了他们使用的《开光神咒》、《开河神咒、敕水神咒》、《收煞咒》等咒语。从名目和咒词来看,其使用的场合与道坛为神像开光、求雨、祈晴、收煞(类似于平安醮)等是一样的。如其《开光神咒》词如下:∵

∵天地玄宗,万韧本根,口俗口浩,证吾神通。三界内外,为吾口亲。体有精光,佛燕无刑。视知[之〕不见,听知〔之〕不明。包罗天地,养育群生,特送神光明,万神口礼,五帝司迎。上帝符命,玉始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刑。内藏霹雳,雷廷[霆〕涌口,动会交撤,雾气腾空。天有神光,地有灵光,日有精光,月有华光,祖师圣光,雷霆火光,照坛前片界十万。吾奉太〔泰〕山皇后,老祖先人,急急如力〔律〕令勃〔敕〕!∵

∵此咒的前半段,来源于道教的《金光神咒》,只是在传抄过程中有些讹误。而从“急急如力〔律〕令勃〔救〕”等来看,显系道坛道士做法风格。∵

∵又在甘肃环县,影戏艺人常为那些不大“好养”的小孩有演“过关戏”的风俗。此“戏”为一仪式,具有明显的道士法师做法的特点。仪式前,过关的孩子家事先要准备好五色(忌黑、白色)丝线5根(象征五行)、红布1尺2寸(象征12生肖)、绣花新针7根(象征北斗七星)、桃木弓1张、柳木箭1把、公鸡1只,并将红布折做三角形,将7根新针穿在一起,针上再绕五色丝线,然后固定到要过关的小孩帽子上,又取28枚铜钱穿挂在小孩项上。准备就绪后小孩由其父领或抱至戏台前跪下,焚香燃表,“过关戏”便开始,其具体过程如下:∵

∵前台挑着骑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关老爷线子(即影人)驾云登场,出五关斩六将,刀劈青龙、白虎、朱雀、鸡角、五鬼于马下。随即前台问:“某某孩子,所犯三十六关斩过了吗?”∵∵后台答:“斩过了。”问:“二十四煞斩过了吗?”∵答:“斩过了。”问:“一十二道迷魂锁斩过了吗?”答:“斩过了。”前台即唱道:“三十六关齐斩过,二十四煞一扫光,一十二道迷魂锁都斩断,我保孩子寿百年。”唱腔一落,会长即搭弓放箭于戏台后面,握剪刀剪公鸡冠出血,蘸血在小孩额上画“十”字,随即小孩从戏台下递至后台,过关戏结束。∵

∵“驱蝗”、“开光”、“过关”,其宗教性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主持者影戏艺人在这些仪式中,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就兼有了巫、道之风。∵

∵综上所论,可见道教对中国影戏的发展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当然,其中有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如道乐中的渔鼓、道情对影戏音乐唱腔的直接作用,道教经典、故事、传说为影戏艺人所改编、创作,影戏演出中使用符篆、咒语等行为;也有一些是不明显的,是道教观念长期作用于人们头脑的结果,需要经过仔细分析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影响和联系。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为我们理解宗教和艺术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而且了解了这一点,对探究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以及分析今日影戏式微之原因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来源:中华宗教文化交流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