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对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的研究进行回顾时,觉得学术界对儒家有一些误解,需要加以澄清。过去将忠与孝绝对化了,这是儒家成了权威以后,后人对儒学作了僵化的理解所导致的。不是儒家本来的思想。儒家讲义利,强调当官的要行义,要重义轻利,重公义轻私利,不是不要利,更不是不为人民谋利。儒家强调政治要施大德,只有小惠是不行的。儒家都是向统治者讲心性修养,很多理论都是针对统治者的,所谓欺骗人民,是没有根据的。儒家哲学是政治哲学,是探讨社会治理的问题,没有探讨宇宙本原的问题,因此也不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

欺骗人民

许多教科书中讲到中国古代哲学家时,经常讲到他们欺骗人民。例如,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欺骗人民的精神工具。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时提出天人感应说的,他不是对人民说的,如果说他骗∵人,那么他首先骗的是当时最高统治者汉武帝,而不是人民。人民以及百官都无缘看到董仲舒的对策内容,因为这是保密的,汉武帝在策问中提到他要亲自阅读。贤良对策可能涉及一些权势人物,为了保密,汉武帝说:"朕将亲览焉",内容不会泄露出去,"书之不泄",请各位大胆讲出自己的所有想法,"靡有所隐"。从此可见,董仲舒如果欺骗的话,那就是欺骗汉武帝一个人,没有欺骗人民的意思。陈亮对宋代皇帝说的话与董仲舒极为相似,却从来没有听谁说过陈亮也象董仲舒一样在欺骗人民,为什么?因为陈亮被列入唯物主义阵营。

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于是有人也说朱熹要人民放弃任何欲望,不让老百姓活下去。所谓"存天理",就是保存封建伦理,维护封建制度。朱熹明确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13)要求美味是从饮食中产生出来的,人欲是从天理中产生出来的,所以,他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同上书卷9)对于统治者来说,天理就是天下为公,人欲就是一己之私。在处理各种政务时,就要出以公心,公正处事,主持公道。这就是天理,就是所有当权者应当遵循的。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贪赃枉法,贪污受贿,穷奢极欲,这些都是"人欲",都是朱熹所反对的,也是一切正派人所反对的。这那里是不让老百姓吃饭呢?他反对贪官污吏,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唯心主义

许多中国哲学史教科书都把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哲学家特别是大儒家都定性为唯心主义者。原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只能用于关于宇宙的本原问题上。孔子没有讨论宇宙论的问题,当然也没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关于形神的问题也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据此,孔子讲:"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孔子不语乱力怪神。是在两千五百年前迷信盛行时反对迷信的唯物主义言论,为什么还给孔子定为唯心主义呢?孟子也没有研究宇宙论,只是多谈心性修养,谈浩然正气,谈大丈夫精神,也被定为唯心主义。据此,研究心理学的学者都应该是唯心主义者。研究艺术哲学与美学的人重视人的情感,讲审美情趣,也都应该是唯心主义者。真是荒唐!

董仲舒被定为唯心主义者,是因为他讲过天人感应。董仲舒没有探讨宇宙本原问题,他讲的天包括天、地、阴阳、五行和人类。人生在天地之间,上面具体的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与人产生感应作用。从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说法来看,天与人会产生感应作用。只是这种感应是天对人的感应作用,人不能对天产生感应作用。因为天大而人小。人是在这个自然界产生、发展起来的,人的生理与这个自然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天会对人产生感应作用是必然的。夏天,气温升高,人就采取各种方法避暑;冬天,气温下降,人就采取各种方法御寒。这就是感应。董仲舒所讲的感应,除了这些内容之外,还加上精神感应的内容。他只是用这种方法来论证他的政治思想。他的政治哲学就是大一统论。他认为这种理论可以消灭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为了使大一统论正常发挥正面的作用,他还提出许多配套的理论。为了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就要反对地方割据分裂势力,强调各地诸侯要服从皇帝,"屈民而伸君"。这个民当然包括普通百姓,主要是指有分裂倾向的那些诸侯国。从秦朝情况来看,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可能出现皇帝私欲的高度膨胀,那也要乱天下的。因此,对皇帝的权力应该有所制约。民众没有权力,百官也没有权力,让谁来制约呢?皇帝只怕祖宗和上天,于是,董仲舒就推演出一套天人感应理论,作为皇帝的精神枷锁,来制约皇帝的权力。这是儒家传统的"神道设教"。好象是有神论,而实际上完全是政治哲学,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借用天神的权威来讲自己的政治道理。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归宿,都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因此,应该说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内容是实际的。从实际出发,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理论探讨,与唯物论思维有什么不同呢?

朱熹没有讲天人感应,被定为唯心主义者,原因是他说了"理生气"。∵相反,他的论敌陈亮却象董仲舒那样,经常给皇帝讲天人感应。而学术界认为陈亮是功利学派,属唯物主义者。汉代讲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到了宋代,讲天人感应,却变成了唯物主义。这是怪事。同样在宋代,讲天人感应的陈亮是唯物主义,而不讲天人感应的朱熹成了唯心主义。又一怪事。有的人可能说,陈亮虽然讲天人感应,而所要论证的观点却是功利性的,有实际意义,内容是现实的,天人感应只是为了论证而采取的理论形式。董仲舒也正是这样。陈亮是唯物主义的,董仲舒也当然是唯物主义的。这里只提到几个人,我们就可以看到,由于滥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造成怎样的思想混乱。如果把中国所有的哲学家都加以这样分析,那就可能使人头晕脑胀。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要破心中贼,就是要解决思想问题,要改变观念。这不是探讨宇宙本原,而是做政治思想工作。当然不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也经常要做政治思想工作,怎么会是唯心主义呢?他讲心性修养,又带兵打仗,是有明一代文人带兵的杰出人物,在浙江余姚有后人为他立的"三不朽"碑,认为他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型人物。这样重要的人物岂可以一个"唯心主义"了得?

有的人认为,过去把唯心主义贬得太低,今后提高唯心主义的地位,也就没有问题了。我的本意不在地位高低问题上,我认为用西方的、简单的方法来评论中国古人,容易抹杀这些人物的特殊性,掩盖了他们的优点与长处,使他们变成不完全的人物。哲学是个性化的,任何两个哲学家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一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我以为,研究这些人物,应该从现存的资料出发,客观地研究他们的思想,然后加以分析,肯定好的,剔除过时的,才能比较真实地再现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的面貌,对现代也才有参考价值。过去半个世纪,已经给社会留下一批很不完整的中国哲学家的面貌,我希望学术界同仁今后花一些气力,来纠正这种不正确的偏向,恢复很有特色的中国哲学家的真面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