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圣教究其本质,皆是内圣外王之学。

但是,何以致内圣,又何能外王呢?儒门讲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之,亦是内圣外王。这里的内圣是内在的修养,外王是经世治用。内圣分次第,有圣人、神人、贤人、君子,有世俗圣贤,有方外圣贤,有小乘圣人,有大乘圣人,有不退菩萨,有圆满佛陀,均之都是内圣。外王,亦有分别门类,有以教育引导化育之王道以正天下者、有以刑罚威慑强权之王道以匡天下者,有以均利施惠和财之王道以和天下者。

在《老子》中一直也以各种探索的口气研究内圣外王之学,不过,他语言简短,但往往直指本旨,直中要害,于譬喻言辞中显出真理实情。

我们先看经文: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先解释经文。

载,有人说无实义,有人说是上一章尾虚词,有人说就是承载,我认为承载的意思更契合圣意。营魄,就是魂魄。憨山大师说:“楚辞云,魂识路之营营,盖营营,犹言惺惺,扰动貌。然魂动而魄静,人乘此魂魄而有思虑妄想之心者。故动则乘魂,营营而乱想。静则乘魄,昧昧而昏沉。是皆不能抱一也。故楞严曰,精神魂魄,递相离合,是也。今抱一者,谓魂魄两载,使合而不离也。魂与魄合,则动而常静,虽惺惺而不乱想。魄与魂合,则静而常动,虽寂寂而不昏沉。道若如此,常常抱一而不离,则动静不异,寤寐一如。老子审问学者做工夫能如此。”所以说,能够让魂魄真正合抱为一,永远不离,这是修为的一个深妙境界。

讲到这里,先讲《子不语》中的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说是有个人叫叶老脱,在外住店的时候嫌大家吵,就问店主人有没有安静些的地方,店家说后面有一间,安静但是常闹鬼,不能住,叶老脱说没事,就去住了。半夜果然来了一群鬼,有吊着绳子的,有提着头走的,形貌都非常可怖。鬼在屋子里转一圈,都说这个屋子有生人气,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他们到叶老脱跟前了就是看不到叶老脱。有个黄胖鬼说:“凡吾辈之所以能摄人者,以其心怖而魂先出也。此人盖有道之士,心不怖,魂不离体,故仓猝不易得。”也就是说,叶老脱看见这些鬼魅一点都不紧张,心魂能守得住,所以鬼都看不到他。这样一来鬼越是捉摸不定他,就越是敬重他,这时叶老脱坐起来说,“我在这儿。”鬼都吓得跪倒在地,他问了那些鬼的来历,问他们服不服他,鬼都说服,他告诉他们不要在这里作祟了,这些鬼听了一哄而散,从此那个屋子也就不闹鬼了。由此可见,魂魄抱一,连鬼都敬重啊。

我们说,老子的书是写给人间的,是给人看的,所以很多语言尽量依照人的行门来开敷,也就是说,每一个深刻的道理都可以有隐显两重含义。

魂魄抱一,从隐的讲,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他在路上走着,跟人嘻嘻哈哈着,但是他的心中却是一念不生的寂静。这个境界很难体会,我们举一个例子,济公***在外面跟人嘻笑怒骂时,他的心中常在定中,要不然他怎么能知道当度众生的根基是否成熟,怎么能那么巧妙地应机,然后可以救人于无形之中。没有深度的定功是做不到的,别说做不到,体会也是体会不到的,这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但是动中有静,静中也有动,这个就更不可思议了。《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说:“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又说“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你看他静静地坐在那里,其实他已经到无量佛土供养了无量诸佛,这个境界,如果不懂的人以为是灵魂出窍去的,其实,是放下我见后的自在状态,这叫“无边身”,不是我们六道凡夫所能体会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若说坐禅,那是不能着相的,以为坐在那里打坐,坐得很端正像个佛像一样就是坐禅。其实,坐则如如不动,禅则一念不生,人家在百货大楼里逛,看到什么都如如不动,一念不生,人家是真坐禅,五百个仙子打扮得非常娇艳地在跟前舞动挑逗,人家心里如如不动一念不生,这是载营魄抱一。

从显义来讲,我们的智慧就能够理解了。就是时时能够守住自己,不要魂飞魄散。听到赞誉不高兴,听到辱骂不生气,如《庄子》中所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人的心能定到这种地步,那肯定是神人,不是一般的人。人能不被外力所动,这就是自己能守住自己的心了,这叫做“载营魄抱一”了。

“能无离乎”,这是用试探的口气问,这样应该不离于道妙了吧?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应该已经接近真理了吧。

我们说,这接近真理的境界太高了,我们不知道怎么才能达成。老子进一步告诉我们,这个做不到,那“专气致柔”这个应该算是个门径(方法)吧。

心气专一,一门深入,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在佛门一直也讲“勇猛精进”,《三字经》说“教之道、贵以专。”专心一处,心不旁骛,这样,必定能有所成。那么,老子让我们专心到什么地方呢?“致柔”!致,致力,达到;柔,柔和,柔顺。专心一处致力于让自己柔和下来有什么好处呢?老子说,这样就应该能够和婴儿的状态相近了吧!

婴儿,是老子在文中一直赞叹的人类的最佳状态,其实也是人道的最高境界。这种状态,至柔而善生,至真而善应,无知无识,故无邪念,纯阳不败,精气圆满,故在第五十五章赞叹其“精之至也”“和之至也”。古书有传记说,修行到了最高境界,都会返老还童,这意思就是说,练就纯阳之体,修成真人了。

这个道理亦有显说。为人处世,气当柔顺,不应得理不饶人,更不可仗势欺人,须知道,“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柔弱才是生机所在。一直能谦下处柔,以弱者自居,心中无坚强之念,归于天真,这样的人活得真了,活得切了,人生方得到真味道了。

“涤除玄览”,玄览,就是高明的见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能有这么高明的见解的,必定是圣贤,而这样的见解都要涤除,那就是说,不能有见解,没有见解,方才没有瑕疵,人的智慧才能圆满。这种无知,就是古人所说的根本智。与自性本真的根本智相比,任何圣贤的见解都是后得智。有这种见识的人,必然不会以自己的才智骄人。要知道,有点世上所谓的才学,就是离道远了一步,这叫世智聪辩,对人学道来说是大的障碍,是必须要涤除的。所以,后文老子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圣贤的见解都要涤除,更何况我们世间的小聪明,那更是要不得的东西,这点大家一定要深深体会。

啥时候把心里打扫干净了,这个智慧才能出得来。看看“智慧”这两个字,慧字上为彗,下为心,彗就是扫帚,用扫帚把心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慧了。那智字,上为知,下为日,用日代表明白,代表真,代表光明,也就是说,是真知卓见,把心里打扫干净,真知卓见就显露出来了,这叫智慧。知识,聪明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就是想解决世上的问题,也得要智慧。

以上,为内圣之道。

再讲外王之道。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为什么爱民治国要“无智”呢?后文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人要是修身到此,就当知道,聪明睿智其实是人的一大祸端。而治国之仕如果再恃智逞强,那么老百姓可就遭殃了。我们现在有很多官员上台就显能耐,做出许多政迹工程,劳民伤财,这不是一个明显的反例吗?真正爱民的人怎么敢这样?所以那样大肆搞面子工程,还是贪心与傲慢心在作怪。

再者,领导者如果知道这个道理,绝对不轻易动用自己的智力来处理问题,绝对不自己发号施令,所有的制度都由下属自己商讨制定,而自己只是从中调和,博采众长,引导大家得出结论。这样自己得出的决议自然得坚守,自然众志成城,所向披靡了。而领导人,更能够授权用人,知人善任,那当然可以垂拱而治了。鬼谷子曰:“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悻。一明一晦,众之所载。”所以,真正的领导人绝对不自己逞能,而是把功劳让给属下,让大家显示自己的智慧,这样,领导者不动用自己的智慧,所有的功业自然成就,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治了。其实,这种无知,才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

天门,指天机,指阴阳动静变化之门;开阖,即开合,鬼谷子亦称之捭阖,他说:“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所以说,老子以“开门开阖”,借指各种应变治乱的机巧方略。鬼谷子说:“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通“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可见捭阖之道的玄奥与应变无穷。

“为雌”,雌为阴,为坤,为臣,为虚,为空,为隐,为含,为母性,为承载,为生育,为含容万象于无形(对应下文“生而不有”),为化育万物于无声(对应下文“为而不恃”),为辅佐万物自然而不干预(对应下文“长而不宰”),这是对于伟大母性的象征。

在随机应变的同时,能够守住雌,即能守住淡安虚无,能够含摄万机,能够藏巧守拙,能够化育助成,那就真正通达道妙了。也就是说,虽然你为成功出了大力,但是也要不露声色,虽然中间你动用了许多玄机,也不要卖弄出去,这是守雌“含融空有”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又能含摄阳刚,虽柔而精元充沛,如大地承载万物,再者,阴柔的母性又能生育万物,于天门开阖之中生育万物,成就了一切,这是外王的一种很好的表现。

接着讲“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如果像上面这样的一位圣主,他的德风必然光于天下,所以,他的名声四方尽知,他的权势达乎天下,这时候,这位圣主如果能够守住无为,那必定能够“为无为而无不治”。这样的圣主,他的心中没有功劳,他的眼睛也看不到所谓的宏图伟业,耳朵也听不到别人的赞誉,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自然成就,而他自己也能够尽享尊贵,这可能就是佛经中常说的“转轮圣王”吧?

这时,老子开始对转轮王的功业进行赞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养他们,护佑他们,让其自然生长而不干预,生养他们而不居为己有,成就他们而不居功,领导他们而不自以为主宰,这就是最高的品德呀。

解到这里,我们也应该能够悟出,我们在为人处世立业过程中应该做的了。老子所描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遵从的人道。

2012年2月19日星期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