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仙道贵人,无量度人”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以实现自我的理想价值和社会作用。在近两千年的道教历史中,许多高道仙真和大德身体力行这一裨益社会人群的主张,为社会的整合、人心的化导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将个人的一点学习感想和初浅认识叙述于后,请各位指教。
道教以“道”为核心,以理想的神仙世界为信仰,但也十分关注现世界的社会人群,因为这才是道教立教的基础。<泰清宝诰)曾赞曰:太清道德天尊,“历劫化生,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这段赞词就明确地表露了道教不仅关注天道也关注社会人群的旨趣。为了现实世界社会的和谐,人民亲善,国泰民安;为了更多的人能了达性命,修真合道,以实现“济世度人”的抱负。体现了道教重社会现实、重生命伦理、重济世利人,乐生贵生的思想义旨。
道教以道德为务。道教所言的道德,首先,她是生化宇宙万物的根源,至高无上、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理体,《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作为生育宇宙万物体体,她还有着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最高尚、最完美的品德。道虚怀若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她象水一样无私地养育万物,柔弱不争;她生化了万物却“为而不恃,长而不串”,而是任万物自然生化。而“道”的体现就是“德”。《玄纲论·道德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畜而成之之谓德。”因而,道教以“道德”为宗。然而为自然理体的道德,与人伦政治之道德也是相互应合的。《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玄纲论·化时俗章》亦说:“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由此可见,道德不仅是自然理体,也是人伦政治之本,吴筠还说:“道德丧则礼乐不可理”。并说:“道德为礼之本,礼智为道之末”。也就是说:政治之礼乐,人伦之仁义,其根本都是道和德。所以太上主张:遣仁义,薄礼智以复真本。历代圣贤帝王则都是“内道德而外仁义”以保其本。道教在自然和人文的最高度,融汇贯通,发天人之学,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为治世、修身、务道确立了远大的价值理想。
《老子想尔注》中说:“道普德溢,天下太平也。”道德作为人伦、治世、修真的宏纲,如何去宣扬道德,裨益天人,也早为道教所重视。《太平经》卷六十七中曾说:“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罪不除也。”“人积德无极,不肯力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除也”。并说这是“断天生道,与天与怨”。“断地养德,与地与怨,大咎人也”。用现代的话说:即人积有无量道德,若不肯用心尽力地施教他人,是有罪并不可免除的。是在人为断绝天生地养的道德,是与天地与怨,与人以咎。就道德施教提出了严肃的要求。再者,人以所积道德施教于人,对已是毫无损害的,对社会人群是有利的。对此《太平经》还说:“夫教人以道,比若以火予人矣。少人来取之,亦不伤其本也;无极人来取之,亦不伤其本。今幸可共之以教天下之人,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助帝修正”。又说:“夫德以教人,比若临大水而饮之也。少人往学,亦不伤其本;无极之人往学德,亦不伤其本也。如力教教之,皆使凡人知守柔抱德,各自爱其力。凡人墓不俱好德化而为善者也。为教如是,乃上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地,即大化之根本,助帝五养人民,其功着大,天地爱之”。道德象火一样可以燎原,象水一样饮之不竭,且有益于天人。所以必须全力宣导,从一开始,以致亿万俱受教益,《太平经》中说:“夫一人教导如此百愚人,百人俱归,各教万人,万人俱教,已化亿人,亿人俱教,教无极矣”。
积有道德的人有责任去施教,裨益天人使世人俱得闻道德,这是“上洽天心,下洞无极,人民莫不乐生为善”的最高善举。但作为受教者,也应力学践行,这对人生来也是严肃的,《太平经》中说:“知天有道而反贱德恶养,自轻为非,罪不除也”。
道教将信仰和人生修持相互应合,宏观和微观整体合一,也就是把对道的信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人道以合天道,即以可道以合常道,对道德的认识已提高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施教道德以济天人的更得到认真对待和重视。道德实已成为道教济世利入学说的宗本,并不断得到丰富和阐扬,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
道德的施教在于亿千万万人俱得教益,为实现其理想目的,道教以道德为宗本,围绕着“济世”与“利人”展开了许多教说,并身体力行,丰富了道教教义,贴近了社会人群,在中国人观念中影响深远。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学修道一样的德行。道长育万物,有“长而不宰”和“道法自然”的体性;有江海能纳百川一样的胸怀;有水一样处下不争,无私奉献的精神;道因不自生,故能永恒常久。所以,张道陵在创立道教教团之初就提出了“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的《道德尊经想尔戒》。以“道”所有的伟大品性,劝诫世人学修和践行。但在这个学修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的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和谐整体观,遵循自然无为的法则。其次是要着于社会人群的和谐,淳朴无伪,核心则是要有德。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说:“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已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蜩人之急,救人之穷,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妄陷阴贼,如此乃为有德。”简而言之,就是要胸怀广阔,尊重他人,排除妄心,无私奉献。其最重要的就是心性的修持功夫,即如何来“了达性命”。《清静经》中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既生贪求,既是烦恼,永失真道。强调了在修养心身与遣除“妄心”的必要性。以至到宋元时期,修心与养性被提高到等同于修道的高度。
第二,倡导贵生重人的理念。《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的理想价值取向就是贵生、乐生、重人,祈愿世人都能终老天年,修道者能得道成仙。《太平经》中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老子想尔注》中则说:“生,道之别体也。”把“生”提到了等同“道”的高度,无生命既无大道。《坐忘论》开篇亦说:“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而“万物之中,人最为贵”。在《度人经》等经书中,生命得到了最美好的歌颂与赞誉,《吕氏春秋·贵生》中说:人之受生,“三元养育,九气结形,故九月神布气满能声。声尚神具,九天称庆,太一执符,帝君品命,主录勒籍,司命定算,五帝监生,圣母卫房,天神地只,三界各守。”并说:“夫人得还生于人道,濯形太阳,惊天骇地,贵亦难胜,天真地神,三界齐临,亦不轻也”。使人们对生命充满神圣,更加懂得了珍贵生命。
人生的神圣和可贵,促进了道教对生命存在价值和生命宝养的高度重视,为此,许多经书都对如何宝养生命、使生命得到升华,以及如何避免受到损害等作了精辟的论述。《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说:“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西升经》则说:“神形合同,抱元守一,过度神仙”。
《抱朴子内篇·黄白》则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同时,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精炼提出了要少私寡欲,恬愉淡泊,涤除嗜欲,不兴妄想,无有染着,弃逐声利,薄滋味、去嗔怒,不为外物所累。不慕富贵荣名等言行要旨,以更好地宝养自身的精气神,修炼好个体的生命,使人人都能各竟天年。加之举善、积功、累德,修炼心身,务道合真,使人生幸福,福寿康宁,成仙得道。
第三,乐善好施,积功累德。举善积功是道教“济世利人”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修道成仙的基石,《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想尔注》中说:“百善当修,万善当备”乐善行善,是积大功德通往仙国的必由之路。《抱朴子内篇·对俗》说:立功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又云: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功。《太上经戒》中亦说:“秘要之道,卒难可闻,然秘要之阶,不过慈善。”而对世人来说,行善还是作恶,也与自身的幸福康宁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宣扬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思想出发,指出“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早在太平道时《太平经》就郑重告戒世人:“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当为后生者计,可毋使子孙有承负之厄。”只有积善才能成福,积恶则必成祸。这就象“积木成林,积石成山,积水成海”(《盘山语录》)一样,人人都应慎而慎之。
对修道者和世人来说,行善积功是多层面的。有“好生恶杀”,以体现天地好生之德;有“慈心于物,仁及一切”,使万物普得长育;有救穷济困,推通周足,舍已为人,使人人都能享得生活的必需品;有敬老怀幼,矜孤恤寡;有乐人之善,不彰人短,不炫己长。反对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受恩不感,念怨不休,扰乱国政,凌孤逼寡,耗人货财,离人骨肉等等。《太上感应篇》继《太平经》、《抱朴子内篇》等经书之后,对此作了非常详明的阐述,以规劝世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为张扬正气,传扬中华传统美德,裨益社会风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使之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第四,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是儒家圣学与道教仙学最默契和一致的济世美德,虽然儒家与道家道教最终旨趣不同,但治世修身的要求则是一致的,这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此,道教在建立之后,既注重务修道德,也注重以忠孝、仁信为核心的社会美德,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从《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开始,到六朝时得到了融汇和强调。“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就是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倡导的。同时,《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也一再强调要“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使之成为道教务道成仙的基本内容,为历代道教中人所倡导和践行。两宋时期,道教净明派的兴起,更把忠孝上升为学道成仙的根本途径。《四规明鉴经·立本章》说:“学道以致仙,仙道非难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真诠·大道敦本章》则说:“净明之玄妙,不外人心忠孝,出忠入孝,即是修身之径,存诚居敬,乃为入道之门”。提出了以忠、孝为首的“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内容的“八极”之说,以济世度人。净明“忠孝神仙”的主张,在教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道教修道不忘尽孝的生命伦理的传扬,为社会的稳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道教济世利人学说的内容,是丰富且利益当时社会人群的,至今仍有着积极意义,需要我们当代人去继承和发扬,使之更加适应当代社会,裨益社会人群。
三
精湛而丰富的道教济世学说,修道学仙与社会伦理相贯通,使道教的济世学说有了积极的社会功能和现实价值,为了这一理想并具有现实价值的济世学说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了实现,道教将其贯彻于全部教化过程中,使之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其一为言传身教。《云笈七签·道教序》说:“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为了达到教者告、言则宣的教化济世目的。道教积累了丰富浩繁的经典道书,旨在通过书言立义以阐扬。在我们所熟悉的经典道书中,有《道德经》、《太平经》、《老子想尔注》,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洞真经》、《参同契》、《阴符经》、《抱朴子》;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化书》、《玄纲论》、《坐忘论》、《大道论》、《了身经》、《三官北斗经》、《太上感应篇》;有《净明忠孝全书》、《中和集》、《重阳教化集》、《上清集》、《悟真篇》、《磻溪集》、《吕祖全书》等等。这其中既有天人共仰,思想精深的经典,也有贴近社会生活,人们喜闻的道书;既有天尊所说天真灵文,也有高道所着道德宏论,还有供经常诵读的日用功课。包含了丰富的生命伦理和有益济世的学说言论,使修道者有了阶梯途径,于世人多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所以,经书特别强调要讲经诵经以度人集福,《度人经》说:“说经十遍,枯骨更生,皆起成人。轻诵此章,门户兴隆,世世昌炽。”《三官经》中说是“若诵此经,其福自应”。旨在通过神圣庄严的说经诵经,使更多的人明了人生处世之理,心灵得到净化,常行善举,积累功德,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更加和谐。
历代仙真高道还特别重视自我的身体力行,以践行太上所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和“不言之教”的垂训。如:魏伯阳元君、葛洪真人怀素朴之志,孙思邈以济物为功,张继先真君以虚静为务,长春真人济世止杀等等,仙转中还记载了众多济世利人而位列仙真的人物。他们中有的“常行阴德,拯救于人,慈爱于物,累功积德,以至成仙;有的以自己高超的医术医德,治病施争,为世人解除病疫;有的散已所积,以济穷困,周贫救急;有的心胸博大,宽和待人,严于律;有的除害荡妖,救灾拔难,功济生灵;有的克行孝道,忠信慈仁,清净俭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传扬了社会美德。《历世真仙体通鉴》说是:“于以公评论於道德,于以揭仙圣之范模,用显真宗,赞扬大化。”
其二为功德成神。对神仙的供奉祭拜是道教信仰的体现。广大的道信徒也大多是由祭拜神明到接受道教教化的。所以,在信仰和教化两个方面神尊都有着最重要的地位和重大影响。而在道教供奉的众多神仙里。不任是天尊真君、元君还是城隍土地,都包含有道和德的内容。道教信仰的最高尊神,三清天尊就是“道”的形象显现,《想尔注》曾说:道者,一也。散气为形,聚形为太上老君。《九天生神章》亦说: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然而,道教殿堂里深受百姓尊敬和崇拜的,还有许多利济苍生,为百姓建功立德的神明。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且集许多发明于一身,被道教奉为宗祖;太上历劫度人,垂教万方,道生德育,道教奉之为道祖;张道陵降魔护道,为百姓驱妖消灾,并宣传真道,被后世奉之为教祖;三茅真君在茅山治病救人、学道修真被奉之上清派茅山的祖师;孙思貌毕生以医药济物,功及一切被奉之为药王;丘祖一言止杀,且度人解难于战乱之际,为后世敬仰;妈祖救人于海难之中则被奉之为海上保护神。他们为百姓的安宁、健康和幸福作了许多好事,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信仰,道教顺应民意把所有有功于民,有功于国的真人奉祀于殿堂,张扬他们利济苍生的精神,使后人从中受到教益和启迪。
另一方面从理性而感性的生活中,道教相信神明鉴察、奖赏惩罚的感应,通过以神以教,使善人更努力为善,恶人不敢作恶。《太上感应篇》说:“是以天地有司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又说:“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只有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吴筠他在《玄纲论·畏神道章》中说:“夫心者,神灵之府,神栖于其间,苟心谋之,即神知之,神知之则天地神明悉知之矣。”将其上升到更理智的高度。正由于此,信仰神明的人们从中受到了积极的影响,精神也由此得到升华,裨益社会风化。
三为依科演教。依科演教是指道教依科范进行的斋醮活动,即道教的宗教活动。道教的斋醮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祝圣庆寿,有祈福保安,有消灾弥劫,有追思炼度等等。道教依科演教的形式是繁富的,从信仰方面来说,是沟通神明,申达意旨的重要仪范,从演教的方面来说:则是与信众沟通,利益宣称道教济世学说的重要形式。斋醮活动都是神圣肃穆的,由此也有助于净化人心。从演教的层面来看,其核心主旨集中体现在斋醮炼度四字中。斋的原意是指齐和净,即“依科演教”之前要斋戒心身,洁净无染,使心身得到修持,以达到“积德解愆,和神保寿”的目的。《三天内解经》说:“夫为学道,莫先平斋,外则不染尘垢,内则五藏清虚,降则致神,与道合居。”醮的原意是祭,也是古代礼仪的延续。醮是要通过不同仪范来达到与神明交通,这其中有修炼,也有演教,修炼如高功要变身,即将凡俗肉身变为神明之躯,就是运炼自我心神以合神。演教则有诵经、步虚、颂谒,礼赞、疏表、发愿等内容,这其中不仅气氛庄严,令人有所感染,许多经赞表文则是直接宣称济度苍生之意的。如发愿之中有:一愿大道流行,普天怀德;二愿一切有生,咸皆悟道;三愿九夜悲魂,一时解脱;四愿孤魂无依,咸得归依;五愿天下太平,五谷丰熟;六愿臣忠子孝,君仁父慈;七愿四海通同,冤亲和解;八愿潜胞处卵,咸得生成;九愿积疾新疴,旋即痊愈;十愿孤露众生,丰衣足食。内容主旨都是为祈愿国泰民安、病愈灾消、健康幸福。这既是在对神祈祷,也是在向世人宣说。此外,炼与度亦是要炼己之心神,成就自我之功德,无量度人。其中心要义在于通过这样一个神圣庄严的活动,使人我都受到炼度,济世利人的教化得到宣说,裨益社会人群。
道教济世利人的教化形式是多种多样,不言之教、以文彰道、以神设教、依科演教、以法显教都是重要的形式,核心的目的就是要“度已度人”,形式则离不开也必须有道教的、信仰的特色。道教所行的教化,初旨则是通过戒止人的惰性和贪嗔,面向社会人群,有教无类;进而是要务道修行之士在立人道的基础上奉戒修行,精进道妙,即所谓“仙士道人与俗人异”,所“异”的应该是在心身修养方面要求更高、更严格,最终达到度己度人,得道成仙的宗旨。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总结和深思。
总而言之,道教以无量度人为抱负,道教济世利人的学说有着可贵理想和社会价值。其学说有核心主体,有丰富内容、有重要而神圣的教化形式,面向信仰和不信教的人群,并能贴近社会生活。至今,无任是从裨益社会人群,还是从道教自身的承传,都有着重要且积极的意义。当代道教徒,要切实把握其内容和形式,以道德为本,进一步提高素养,继承和发扬其优良内容,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人群的和谐幸福,推动道教事业的弘扬和健康发展精勤努力,古老道教必将在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中再结硕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