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佛学研究网

道教劝善书,是道教徒自我约束的伦理规戒,也是道教主要的伦理道德观念,更是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以来,广泛流行于社会,对中国社会的民风、民俗、伦理道德及民众心理均产生过很大影响。特别是在端正社会风气、构建思想道德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在经济体制上,基本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社会结构调整中,经历了由原来封闭型和半封闭型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向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但是,在这种社会转型过程中,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的沖击,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準则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于是,一些人出现了精神生活的缺乏,社会伦理道德的缺乏,身心健康的缺乏。这种缺乏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家庭的美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道德思想。面对这一社会现象问题,就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并能弥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体系。因此,发掘和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为现代社会服务就显的尤为重要。而道教的劝善书正是这一道德资源的宝库,它既可以弥补人们精神生活之不足,又可以弥补人们家庭道德之不足,同时也可以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补充功能。∵

一、精神生活的补充功能∵

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人的情绪、意志、良心等。精神生活的充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社会理想。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映,所谓理想,有人把它比作照耀人生道路的火炬,也有人说它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些说法,都是对理想通俗形象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人生在世,总会有所向往,有所追求,有所奋斗,问题只是在于向往、追求什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邓小平同志讲的有理想,就是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现阶段就是要为建设四化、实现党的总任务和总目标而奋斗。这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念,就会有坚强的意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革命先辈能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胜利,就是因为他们有共产主义信念。今天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事业,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成功。要做一个立志改革的人,就要有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先进分子。但也有少数人缺乏崇高的理想,片面强调物质利益,“一切向钱看”,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他们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求享乐,不思奋进。当今社会,随着商业的繁荣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有一些人在思想观念上和现实生活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这样高速发展的社会。于是就出现了精神空虚、无所适从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下岗问题,有些人就不能理解,甚至难以接受,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情绪。实际上“下岗,不是职工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多年以来形成、亟需改变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以及劳动、分配等制度所造成的。”∵(1998年5月1日《解放日报》转载《人民日报》社论《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这是由于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缺乏应有的时代精神,不能勇敢地去面对人生、挑战人生。这些人虽然只有极少数,但确是当前亟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其崇高的理想信念,以饱满的热情和崇高的精神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其次是要大力提倡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利用其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来充实其精神生活。而道教的劝善书则正是这一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内容对当今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一定的补充功能。∵

道教劝善书的伦理思想,首先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公德。《云笈七签》卷三十八《太霄瑯书经十善十恶》称:“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穷困”,以至“边道立井,植种果林”,提倡修桥补路,这都是社会上公认的“善行”,它又反对奸淫、偷盗、搬弄是非、说谎这些社会公认的恶行,这对于风俗的淳朴和社会道德都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太上感应篇》则以“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的思想来约束人们的言行。认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祸害与幸福,原本是没有固定的门径,全都是由于自己不遵循社会公德而多作恶事所招致的。如果在世能多做好事必定会有福报,多作坏事也必定会有祸报。这种祸福报应就像人身上的影子一样,它始终是跟着人的形体寸步不离。这种立竿见影的祸福报应观,在某种程度上说,对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皆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威慑力,这与当代社会去恶扬善,追求真善美乃至提高人的思想情操是一致的,与时代精神中的社会伦理道德也是相一致的。∵

道教的劝善理论,从正面积极引导人们从善去恶,对信教者来说更是要求严格自律,加强道德修养,要人们自洁、守正、清静无为、淡泊名利,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谦虚谨慎,而不要骄傲狂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修养。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大力提倡的,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加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首先要树立起良好的精神风范,挖掘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内容,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道教的劝善理论,在促进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仍然可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一定的补充功能。∵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教化功能∵

道教的劝善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推动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促进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对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严重违反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人和事毕竟是极少数,特别是经过这几年来的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已有了很大的发扬。但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许多方面还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少数一些人仍然存在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他们竟不顾社会伦理道德,任意放纵自己,缺乏一种道德思想的约束。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少数人在这个转轨时期,把握不住自己,顶不住金钱的诱惑,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意识的影响下,道德的水準下降了,出现了所谓伦理道德真空的裂痕,原来的社会伦理道德评价体系开始解体,新的社会伦理道德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于是,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便产生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价值判断标準,丧失了他们起码的伦理道德。当今社会,还有人提出要“更新观念”,即所谓“团结一致向钱看”,将应有的道德观“更新”掉了,而“新观念”却没有带来新道德,随之而来的却是有人见钱眼开,见利忘义。有人为追求金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为贪图享受而不顾亲情;有的女青年以“傍大款”为荣;有的暴发户,认为自己有钱,吃喝嫖赌,无所不为;有的干部,凭自己手中的权力,搞权钱交易。有一句顺口溜:“你有权,我有钱,我用我手中的钱买你手中的权,待我买到权就可以赚更多的钱。”还有贪污、行贿、受贿者,利用公款吃喝玩乐者,子孙不敬孝养父母者,父母抛弃迫害子女者,丈夫迫害妻子者,妻子迫害丈夫者屡有发生。这些人虽然只是极少数,但却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污染了社会的环境,其影响十分恶劣,危害也极大。因此,这就更需要人们用更高的道德水準来约束自己,比如说,我们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要讲求职业道德,要做到“文明生产”、“文明经商”、“文明行医”、“文明服务”等等,为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做出积极的贡献。∵

道教的劝善伦理,对人们思想道德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对行善积德的规劝,对忠孝思想的说教,对得道成仙的宣传,以及提倡救济和公益事业、保护自然环境等。《太上感应篇》以“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立论,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教的宗教规戒为立身处世的準则,提出了行善的伦理标準。如“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告戒世人不要去做那些违背良心的不正当的事情,更不要自欺欺人。特别是在阴暗的房室中没人看见时,遇到财色之类的事,切不可以有自昧良心的行为,须知能瞒过世人耳目,但却不能瞒过神明。又如“忠孝友悌”、“敬老怀幼”,宣传的是忠孝伦理道德和友爱亲情,倡导的是慈爱之心,劝告世人要尊老爱幼,对世间那些最穷苦的孤、寡之人,要多加关心,对孤苦儿童要多献爱心。还有“积德累功,慈心于物”、“济世之急,救人之危”等等,这些伦理思想的宣传和倡导,对行善积德的规劝,于整个社会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当前加强人们的道德思想建设具有一定的补充功能。《太上感应篇》在列举众多善行标準之后,还提出了一个十分诱人的思想,就是“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也就是说善人(指能遵守其善行标準之人)有所作为都能成功,连做神仙也有希望成功。并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告戒世人,世间种种善报皆由积善而得,所谓善行必有善报,这是天道的福善。并用积善成仙说来规劝世人,要多行善积德,这种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神学性,但是对社会的善功德行仍然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同时,《感应篇》还列举了种种恶行,言明感应之理,劝告世人要以此为戒,否则恶报就会随之而来。这种思想对世间那些违背伦理道德者具有一定的威慑力。《文昌帝君阴骘文》则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久必将得到神灵赐福。《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应验经》宣讲善恶报应,劝人奉道,改恶从善。所以这些劝善书对促进社会伦理,教化人们的道德思想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道教劝善书中还有提倡社会救济和公益事业的思想,如“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救人急难。要求人们“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并且“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乃至舍药材、施茶水等种种善功德行,有些内容是值得提倡的。劝善书中还有诸多道德格言,涉及到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有对商人不短斤缺两的要求,有对农夫不杀耕牛的劝告,有对学子敬惜字纸的戒条等等。有些是可以值得借鑒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在劝善文中,还有一些规范是专门为自然环境保护而立的,如不烧山林,禁毒鱼虾,反对张网捕鸟等等,这对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可见,道教劝善书的诸多伦理思想,是与现代社会伦理有相通之处的,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观念有着许多联系。因此,它可以补充社会伦理道德之不足,对当今社会的诸多现象以及不道德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三、社会稳定的促进功能∵

社会稳定,是国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保持社会稳定的条件,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外,道教劝善书中的善恶报应、行善积德以及慈爱和亲等思想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善恶报应思想,于世人有一定的威慑力。《太上感应篇》称:“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人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此即言明世人皆有神明监察,并记录其过失大小,以削减其寿命。劝告世人,凡事必须远绝过失。这种削减寿命的报应观,显然是针对社会上那些多行恶事之人而言,对他们的恶行自然会产生一定的约束力。《文昌帝君阴骘文》开篇即从文昌帝君现身说法,来告诫世人,只要都能效法他行事,定能得到福报。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济人之难,求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这种正面阐述善报之说的思想,对世人影响很大。特别是那些追求功名和向往美好幸福之人,自然会多行善事,广积阴功,诸恶皆不敢去作。可见,这种善恶报应思想,是与人的道德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种善因必得善报,种恶因必得恶果”,这不仅与自身的幸福与否联系起来,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子孙后代。这种思想自然有利于人心的净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行善积德的思想,有利于世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促进社会积极向上。这种观念在老子《道德经》中已有记载,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种天道与善说,是老子针对当时统治阶级提出来的,实际上也是对整个社会提出来的。道教自东汉创立后,将其行善思想纳入登仙之途。《老子想尔注》称:“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太上感应篇》则将行善与成仙直接联系在一起,认为“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度人经》则提出“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疑”等具体善行规戒。所谓不杀不害,就是要爱惜生命,不伤害生命;不嫉不妒,就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别人的成就要感到高兴,不应该有嫉妒之心;不淫不盗,就是要在人际关系中遵守社会公德,切忌有邪淫之心,更不允许偷取别人的东西。不贪不欲,就是要淡泊人生,不生贪欲之心,要追求清静淡泊的人生理想,抛弃不正当的私欲;不憎不疑就是不要厌恶和猜疑别人。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一些社会公德,是人民必须遵守奉行的。但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这种思想又往往都是人们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道教的这些劝善观念,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道教劝善书在积极倡导善恶报应之余,还告戒世人要多行善积德。并用善恶因果说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们弃恶从善,由此创造出一个“慈爱和亲”的道教理想社会。《度人经》称之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道教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就是“太平”世界的理想,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亲兄弟、亲姐妹,彼此之间没有压迫、没有欺骗、没有嫉妒、没有仇恨、没有偷盗、没有邪淫,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国家平安,人民富裕,生活幸福。这样的世界就是“大同”世界,道教称之为“太平”世界。但是,道教的这种太平世界是用道来约束的,正因为广大道教徒是信道、崇道的,所以就能自觉遵守有关规戒和社会公德,追求一个理想美好的世界。这些劝善内容和道德规戒,虽然不能全部适应当今社会,但是仍有很多内容与现代社会公德有相通之处,它既可以促使人们弃恶从善、弘扬正气,又可以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保持社会安定,人民团结,真可谓利国、利民又利家。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积极因素,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促进社会稳定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正如《孝亲宝鑒》序称:“人心向善而社会安定,国家兴盛,进而世界和平也。”∵

四、身心健康的引导功能∵

身心健康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的表现。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就会有高尚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具有内在的心灵美。对人来说,心灵美是最可贵的,也是最根本的。任何丑恶的灵魂、虚假的情意和扭曲的心态,都是身心不健康的表现。∵

现实社会生活中,就有一些人,缺乏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些正常生活现象,不能正确地去认识,相反却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想法。比如,看见别人生活的比自己好,就嫉妒;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想法去恶言中伤;有的还会不择手段去盲目攀比,其结果只能是走向极端,甚至犯罪。在对待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出现的“下岗”问题,有些人更不能接受,认为一下岗就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城市人所具有的“优越性”就蕩然无存了。在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驱动下,就产生了诸多过激行为。于是,打击报复者有之,偷盗抢劫者有之,甚至自杀走向绝路者也有之,所有这些行为都是身心不健康的表现。由于没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就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而,对于一个具有健康身心者来说,却能变被动为主动,在下岗问题上不但没有受到挫折,而且相反却成了一种动力,成了一种战胜困难的动力,最终获得成功,成为改革的带头人。因此,具有健康的身心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还有一些人在身心健康缺乏的情况下,产生一种极为自私、狭隘的性格,对自身和社会都造成极坏的影响。如最近《生活周刊》社会写真栏刊登了一起硫酸毁容案,它是继潘平事件、杨玉霞事件的又一起重大毁容案。说的是上海彭浦新村,一后母用浓硫酸毁去了继女的美丽脸庞,而后服毒自杀之事。从表面上看,这位后母的手段实在太残,为天理所不容。但主要还是由于这位后母心胸太窄,也就是说缺乏健康的心理,才是这一惨剧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由于不健康的身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虽然将会受到全社会最严厉的谴责,但是随之而来的社会影响是令人深思的。∵

道教劝善书中的善恶报应理论,把现实人生与来世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务必遵循现世的道德戒律,只有行善积德,坚持不懈,方可期待来世获得永恒美好的生活。∵

另外,道观本身也是宣传文明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进庙烧香、许愿、寻求护佑,不仅是精神上的寄托,对心灵也是一个极大的安慰。善书中的因果报应,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但是对人们行善积德、树立美好的心灵、引导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道教劝善书,是以规范和劝导为主的,列举了大量的正反道德规戒,构成了劝善书的道德规范体系。《感应篇》主要是从反面进行规范的,而《阴骘文》主要是从正面进行说教,诱导劝化为主。这些道德信条,是规范和约束人们的伦理道德的,要人们遵循其道德规范行事,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会“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就“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样自然会使人心胸宽广,陶冶性情。凡高尚的情操,都能够激起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感情,鼓舞人们去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且还可以启迪人的心灵,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此外,劝善书的积善成仙思想,对信徒来说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除《感应篇》的积善成仙说外,《抱朴子内篇·对俗》按《玉铃经中篇》称:“立功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为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凡人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则纪算难尽而迟死,若所稟本少,而所犯者多,则纪算速尽而早死。”道教的成仙途径和个人道德品行的完善是分不开的。这里所说的虽然是道教徒的信仰和追求,但是一个人有所追求,就会有理想,有崇高的理想,就会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只有在这样的道德品行支配下,才能具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以宽广的胸怀面对人生、面对社会,可见,道教的劝善书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引导功能。∵

综上所述,道教的劝善书通过其伦理神学的形式,阐述了天人感应的善恶报应观,劝告世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对促进人心向善和加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弘扬道教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特别重视对劝善书的宣传,利用其“劝善”思想,为当代社会服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