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求法的偷渡僧人——探寻玄奘的精神家园

(导语)一个是中国最杰出的佛教人士,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玄奘与大唐帝国之间的恩怨情怀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玄奘的一生,对中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的宗教和学术界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事实上,正是大唐雄风和长安城,才成就了玄奘的世界声誉,而玄奘也最终影响了一个帝国的命运……

曾经有好几年,我每天都要经过大雁塔,每天早晚我都会向大雁塔道一声“早安”和“晚安”。早晨的大雁塔是那样寂寥,一如修建它的玄奘法师一样;而到了晚上,霓虹灯勾勒出了七层宝塔的轮廓,如一盏灯塔,照亮许多人心中的路。

我的一些朋友也喜欢清晨醒来看见大雁塔的感觉,那时大雁塔尚被村落包围,几个朋友赁居在民居里,近得和大雁塔几乎触手可及。他们说,早晚看见大雁塔站在那里,就会觉得自己汲取的底气越来越足了。

从小是从《西游记》中知道唐僧的,老实说,我不喜欢唐僧,而喜欢孙悟空,而我的女儿则喜欢好玩的猪八戒。我在书中和电视中与家人一起探寻唐僧的故事时,大雁塔周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在七年前,大雁塔南面强行拆除了民房,一个宽阔的广场产生了。那个广场成了我和家人喜欢逗留的地方,也成了全国各地游客喜欢逗留的地方。大家在那里放风筝,以大雁塔为背景留影。后来广场上又有了一尊青铜塑像,是踽踽独行的玄奘来了,风雪雨露中,玄奘的形象和大雁塔一起成了人们最值得留念的风景。许多孩子,就是在西安大雁塔南广场上,完成了心中唐僧与玄奘的对接。

而我在心中完成唐僧与玄奘的对接却要艰难的多,我试图去复原玄奘的本真面目,我才发现,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呀。记得十年前我遇见今日大慈恩寺的住持增勤法师,那时他还住在大兴善寺,他言语不多,坐在佛堂里和我们几个朋友聊天,聊的内容,我只记得说要了解玄奘,必须读《玄奘传》。还有一幅刘自椟的篆书联:“日日是好日”,联句就挂在增勤法师的身后。到了今天,增勤修复了大慈恩寺的许多殿堂,包括玄奘纪念堂和广场上的雕像,他给人们提供了膜拜玄奘的载体。大唐雄风也因此有了一个坚实的具象。

《玄奘传》是玄奘法师的两个徒弟所撰,在艰深的语句中,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近乎真实的苦行僧人的形象。贞观元年,26岁的玄奘来到了长安,之前他已经对佛法有了一些研究,他住在大庄严寺,跟道岳学《俱舍》,跟僧辩学《摄大乘论》,跟玄会学《涅盘》。没过多久,几位大德的学问他就悉数领会,僧辩叹道:“你可以说是佛门中的千里马呀,佛法将在你的身上得到大力弘扬,只可惜我们这些老朽看不到那一天了。”玄奘由此誉满京华。

但玄奘并不满足,他遍谒众师,将各家学说与经典对照,结果发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发誓一定去西方佛祖所在的地方解答这些疑惑。他邀请僧人们一起上表请求西行求法,朝廷下诏不许。在那个时候,唐太宗的视野里,文治武功之中,佛教尚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众僧人都告退了,只有玄奘决心独自上路。

唐初国家政权刚刚建立,疆域还没扩大多少,朝廷下诏禁止百姓走出国境线。玄奘西行求法,名不正言不顺,他只好选择偷渡的方式,做了一个西行的云游僧,独自向遥远的天竺进发。他从长安出发,心中好不苍凉,一个人独自面对异域不可预知的未来,真的需要强大的人格力量来支撑自己的信念。他离开长安城投宿的第一个地点,据说是西山寺,离长安城不远。据传寺庙是玄奘建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寺前有黄堆潭,水面约十亩,色绿清澈,四季不涸。玄奘西行时,经过此地,他在潭中饮马,见潭水清幽,环境优美,心中便发愿若取经回来,定要在此处修建一座寺庙。也许他面对那一泓碧水,看到人的渺小,而更加激起了自己宏扬佛法的大愿。

“春秋寒暑一十七年,耳目见闻百三十国。偃异学之高车贲,拔同师之巨帜。名王拜首,僧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

玄奘没有想到自己远游天竺,取经就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17年时光。玄奘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唐帝国重开丝绸之路的一个契机。玄奘在西域和天竺各城邦国家开讲辨论,建立了崇高的威信,并与许多国王和高僧结为深交。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正是从他身上看到了这一点,化干戈为玉帛,用商业和宗教怀徕远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佛教也在帝都长安走向鼎盛,玄奘自然就成为唐代佛教的领袖人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