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不饮酒”

作者:文真清

知晓“五戒”的人很多,但说到“不饮酒”这一戒,好多青年朋友便不理解,甚至不以为然。认为这一戒只是对出家人的要求,居家学佛者守不守这一戒都无所谓。一些自以为学禅的朋友,表现得似乎更达观,论调也很高,“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对禅,我领悟不多,不敢妄断,但对“不饮酒”这一戒,我自己有点见闻和感受,这里说说,以供在家学佛的青年朋友参考。

酒,对于从不饮酒者来说,它只是个字,是个名词,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说酒能乱性,对爱饮酒者来说,似乎已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污辱,简直是对“酒”这个神圣名词的玷污。酒能舒筋活血,酒能消愁解闷,酒能御寒,酒能增添宴会的欢乐气氛,没有酒的人生该是多么枯燥乏味!没有酒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化也会黯然失色。想想唐诗宋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斗酒诗百篇”,“一曲新词酒一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诸如此类,他能说得天花乱坠。不错,我饮酒的确也是受了唐诗宋词的影响,饮酒是不是如此的美妙?于是从“三杯两盏淡酒”开始,渐渐三五人聚会,不喝到头重脚轻、云生足下不过瘾。对酒后失言、失态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是潇洒自在。如今想来,教人愧煞。真所谓:二十九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昨天,从邮局回来,见一骑车男子,从身旁直冲过去,乡村的土路总是高低不平的,他却不当一回事。我当时就觉得他不正常。走不多远,他便冲进路旁的土沟。他还对我笑着说:“看着这路还挺平坦的。”我说:“你喝多了吧。”他马上变了脸:“你才喝多啦。你别走!”那样子象要与我大战上一场证明他没有喝多。我有个表哥,前几天也是喝多了酒来我家,一进门看见我就大叫大嚷,说我迷信,说我信佛还要出家真是没用窝囊……完全自顾自个说得痛快,眼里已没有别人的存在。我说他喝多了,他死活不承认。又借酒充当起了豪侠仗义的水浒英雄。“你有啥困难,我把手扶拖拉机卖了给你钱用;你家的田我给你种;你家的苹果树结了苹果,我去给你们卖”等等。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那么亲密的关系。如果第二天我去找他说:我现在需要一笔钱用,你把手扶拖拉机卖了吧。他一定不记得人醉酒后说的话了。

我还有一位远房亲戚,算起来还长我一辈,喝酒远近闻名,是个名副其实的酒鬼,走亲串门,不醉不归。终于有一天喝醉酒骑车,被汽车给撞死。我们家西边有个村庄叫官庄,有位姓张的屠户,夏天的晚上,在外喝完酒回家,半路上坐在桥上歇歇脚,结果酒性发作,仰面倒进了河水里。是不是他杀生的现报姑且不说,终是因酒而死。

而且古今文人骚客,大凡借酒浇愁的,许多却是因功名利禄的追求不如意,或是情场失意,于是彷徨,不知人生意义何在。醉酒吟诗,有人以为是风流潇洒,实在是无奈、无聊。如果如何?如果是“酒醒而愁未醒”,甚至“但愿长醉不愿醒”了。有的还堕落成“有酒须尽欢”的及时行乐主义者。

纵观酒之利弊,利少弊多。酒最易使人理智的堤防崩溃,使七情六欲如洪水般泛滥成灾。爱饮酒的诸君,不妨观察一下自己饮酒后的感觉,和周围饮酒者的言行,相信终会有一天清醒地认识到——酒,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

就我饮酒后的感受而言,酒对人脑的刺激很大,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心昏昏,遇事不明,记忆力减退,而且一次饮多酒,几天精神不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不应因酒而浪费青春和宝贵的光阴。总之,五戒中之“不饮酒”,居家学佛者也理应遵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