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要学习自度、度人,“自度”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若言行不当或有过失,则必须鞭策自己更用心。

“度人”必须应机施教,佛陀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人人的心念各不相同,既然不同,就必须因时因地、运用适合众生根机的方法来化导众生,使教法深入其心,如此才是妙法!关键是必须真正深入众生的心。

有一则发生在日本奈良乡下的故事——在一片广漠的土地上,有一间孤伶伶的屋子,住着青九郎老先生和他的女儿,在严冬的夜里风雪交加,寒风从屋子墙壁的破洞钻进屋内。这对父女都睡得很沉,而外面的风雪愈来愈大。

忽然,小屋的门开了,两个人蹑手蹑脚地潜入。他们听到沉沉的鼾声,就很安心地四处翻找东西,最后只找到两包稻米。当他们各自背起一包米向门外走去时,青九郎老先生突然咳了一声、醒了,他发现门口有人,问道:“是谁啊?”小偷听到这突然的一问,吓了一跳,脚没踩稳就跌倒了。

老先生看到两人跌坐在地上,很平静地说:“外面风雪这么大,两位半夜来造访,赶紧进来喝一杯热茶吧!”两个小偷听了,面面相亲,心想:这老先生明知我们是小偷,为何对我们这么好?分明是个傻瓜!

老先生又亲切地招呼他们说:“进来啊!外面这么冷,来吧!”小偷以为他是个痴呆老人,于是大摇大摆地走进屋里。老先生又唤醒女儿,要她烧水泡茶。

老先生对小偷说:“实在很不好意思,这么冷的天气还劳驾你们来到这里,感恩你们!”小偷听了觉得莫名其妙,心想:你明明知道我们来偷东西,为何还向我们道歉、感恩呢?

其中一位就问说:“老先生,你知道我们来这里做什么吗?”老先生说:“知道!但是很抱歉,我虽然有两分多的田地,可是今年歉收,总共才收了这两包米。过去欠你们的,原本就应该还,劳驾你们跑这么远来拿,真的很感恩你们!”

此时,女儿端着热腾腾的茶出来了,老先生就说:“天气很冷,来,喝杯热茶吧!”两个小偷打从心里觉得惭愧,刚才那位又问:“你何时向我们借过东西?”

老先生说:“可能是在过去生吧!如果以前没有欠债不还,你们也不会在这么晚的时候来到这里;而且村里有那么多有钱人家,你们却偏要来这荒芜之地,可见一定是有其因缘。”

另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小偷,这时再也忍不住了,他跪下来,并且五体投地说:“真的很惭愧!村里盛传老先生是诚恳待人的大好人,而我们却以为您是傻瓜,实在很惭愧!”

他接着又说:“我也曾想重新做人,但是要从头开始谈何容易!生活都有困难了,如何做善事呢?”老先生说:“我的生活也很困难,可是日子一样可以过;其实,清贫的生活很舒服,因为心无挂碍、轻安自在,这是最逍遥的人生。”

老先生这分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安详自在,让这位小偷很感动。他心想:老先生处事泰然,具足定力,而且对清贫的生活如此甘之如饴,内心的修养一定很深厚。于是叩头礼拜说:“您的品德这么崇高,我希望能拜您为师,恳请您慈悲接受!”另一位小偷也说:“我也很想学好,请您也收我为徒!”

老先生谦虚地说:“我和你们一样还在学习中,我们一起来学,相互鞭策鼓励吧!”由于这两个人决心改过向善、尊师奉道,所以很恭敬地叩头,礼拜老先生为师。

原来青九郎老先生是位佛教徒,平时修行非常用心,待人也很有爱心,所以逆境现前时具足定力,能以智慧和慈悲来观机逗教,感化了两个小偷回心向善。这分定力与智慧,来自于平时精勤不懈的自我修养,很值得我们一起来学习。

染布的譬喻

佛世时,曾以一则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十分热闹的街道,贩卖着各种生活用具,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

当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时,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师傅工作。佛陀很用心地看完整个染布过程后,就继续再往前走。托完钵回到精舍后,佛陀问弟子们:“今天到城里托钵,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有位弟子回答:“城里好热闹!有很多人忙着采购所需要的东西,商人也很热络地在卖东西。”

佛陀又问:“你们看到那么多人在买卖东西,在这个买卖之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有位弟子回答:“为了生活。”

佛陀说:“对!就是为了生活。但是人除了生活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那就是心灵。心灵也需要养生的资粮!”

弟子就问佛陀:“佛陀,到底养生的资粮是什么呢?”佛陀说:“就是智慧。要让慧命健康地成长,就不要让杂质污染了心灵。就像在染布店工作的师傅,虽然他全身因染布而沾上许多颜色,但是他却很细心地把那些白布照顾得十分洁净,为的就是要染出一块好布料。”

“修行也是一样。虽然我们身在五浊恶世的复杂社会里,心仍要保持清净。万一我们心像一块白布被污染、弄脏了,那时候任凭染布师傅的技术再好,也染不出色泽很好的布来。所以,我们要像染布师傅一样,用心照顾好洁白的布料。”

总之,“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与世无争则世安”,如果我们希望凡事都能平静无波,唯有照顾好自心,别让“贪、瞋、痴、慢、疑”这五毒污染了我们的心。

自救救人

佛陀时代,有位在家修行的居士,平时常常听闻佛法,所以明白人生的苦、空、无常;他一生守志奉道、淡泊名利,并且能将佛陀的教化力行于日常生活中。

那时交通不便,必须跋山涉水、穿越沙漠,才能到达其他市集。有一次,居士随着商队到外地从事贸易,第一天走到一座山林,当时天色已暗,于是就在山林间扎营过夜。

居士为了关照众人的安危与财物,便自动穿上防护衣,在商队的外围巡逻,一步步皆心不离佛。他用心地观想佛陀的教法,并回顾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已依教奉行?是否还有贪、瞋、痴的念头?

夜深时分,来了一群山贼!他们拿

着棍子、石头、砖块等等,准备抢劫商队。突然看到有人在商队外围走来走去,那分庄严威仪予人一种坚韧毅力的震

慑。

山贼远远地看着,不敢向前袭击,心想:稍等一下,等他走累了、睡着了,再来下手。于是,大伙就在远处观望,看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稳健地来回走着。不知不觉中晨曦微现,这群山贼已经没有机会下手了!

临走前山贼们丢下棍子、石头和砖块,一哄而散。商队的人都惊醒了,赶快跑去一探究竟,发现周围留下许多棍子、石头……,又看到同行的居士自在地来回巡逻。

大家不禁打从心底生起恭敬心,纷纷感恩他的守护,他很谦虚地说:“这没有什么啊!我只是在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还好,大家都能平安,真是令人高兴!”

当商队归来后,居士虔诚地前往精舍拜见佛陀,并且详细地报告所遭遇的一切。佛陀说:“对!处人即是利己;自救即是救他。生活中若能守住岗位,顾好己心,人生就会平顺、安和。”

学佛就是要学习去除心念的染污,远离人我是非,用清净的心接受佛法的教化。看!佛陀的在家弟子,以庄重的态度、摄心守意,竟能摄住山贼的心;所以,只要大家能守本分,就能得本事,也就能“自救救人、利人利己。”

机智的女孩

从前在某个小地方,常有大蛇出来作怪,当地的人都认为蛇已成精,所以常常祭拜牠,并且每年送一位童女让牠果腹。

过了九年,已经有九位童女丧失宝贵的生命,全乡的人都很烦恼。到了第十年,送童女祭蛇的时间又接过了!但是,哪有为人父母者愿意让女儿去送死?若有人家境穷困,逼不得已要卖女儿,也是痛不欲生啊!

当时有一户人家非常贫困,这对父母生了六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对父亲说:「今年是第十年,乡长一直四处找人选,可以让我去,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些钱来维持家庭生活。我身为女孩不能负担家计、改善家庭的贫困,所以我愿意去。」

她的父母亲再怎么穷也不肯让孩子去喂蛇,可是女孩已下定决心,因此就偷偷跑出去。她去找乡长说:「我自愿去蛇洞,但是你必须把钱送去给我父亲。」说完,她就往蛇洞的方向走了。

在这之前,她准备了一些掺了香油的饭团,并且带一只狗和她同行。到达蛇洞时,她把香喷喷的饭团放在蛇洞前,不出所料,那条大蛇果然立刻爬出来了!牠一闻到饭香,立刻大口、大口地吞食那些饭团。

当牠吃得浑然忘我时,那只狗猛然冲身前,咬住大蛇的脖子。尽管大蛇不断地挣扎,但那只狗还是将牠的脖子紧紧咬住不放。女孩顺势制服了大蛇,结束牠的生命。

她走进洞内,果真看到九具尸骨。女孩黯然地说:「你们真可怜!不幸都丧命了。」

她平安地回家后,地方上的人都很敬佩这位女孩,因为她竟然毫发无伤,甚至还能为地方除害。这消息传到国王耳里,他也很敬佩这位奇女子,于是便请她入宫,由于她既有智慧又时常帮助他人,深受国王喜爱,后来还被册封为皇后。

这虽然是一则故事,但也是一种教育;面对人群或一切事物时,若恐惧怯弱,抱着逃避的心理就会迷茫。我们在人生道上一定要培养智慧、毅力和果断力,勇于面对现实,才能克服重重的困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