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缘》序

释昌臻

佛教传入中国,今年恰好两千年。在这两千年中,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已经融合而为一体。在今天,论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学说、思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佛教文化经历两千年漫长的岁月,它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不是迷信,也不是消极的。佛教其实是一种教育,梵文“佛陀”,意译为“觉悟的人”。佛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佛教把佛陀称为“人天导师”,他和“万世师表”的孔子都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因为众生都有“佛性”——佛那样的智慧德性,所以都能成佛。佛与众生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觉了便是佛,迷了便是众生。《六祖坛经》说得明白:“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是佛。”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教育的旨趣是:引导众生走一条修福修慧、利己利人、由迷返觉、离苦得乐的人生道路,与那些迷信的消极的东西是不容混淆的。

本书作者周维祥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广泛的涉历和爱好,有认真的观察和思考。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产生的一个宗派。禅宗的“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是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禅宗的思想曾影响了白居易、王维、王安石、苏东坡、黄山谷等大文学家的创作。本书名为《禅缘》,刚好说明佛教文化对作者的影响,在作品中也不时流露作者对这种超越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而这个“缘”字更反映佛教的根本特色。佛教的“缘起”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存在、变化和消灭,都是由种种的缘——条件相互依靠而生存,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中的佛教文化,不仅仅是与作者有缘,其实对你、我、他都有缘,只是没有被察觉罢了。读这本文集,或许会让你发现自己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也许让你在某一刹那体味到那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

作者独立于一个新的思维纬度,别具慧眼,敏锐、冷静、深沉地观察生活,领悟人生,独抒性灵——山溪流水尽是广长舌相;翠竹黄花无非清净法身。一种庄严、清净、平等的,极具空灵明澈的觉照境界,遍满生活中,在眼所触,耳所闻中。

愿这个集子能帮助读者叩开自己那久已尘封的心扉,溅射出照天照地的真智之光。

昌臻于四川乐至报国禅院

1998年8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