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

屠舜耕

1998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实录暨论文集

摘要∵∵唐宪宗(公元780~820)时百丈禅师怀德始建禅居后,至五代禅宗寺院建置益臻完备,南宋迁都江南,于是江南禅宗寺院更是盛极一时。但最初设置的禅寺经历代的变迁今已面目皆非,要了解早期禅寺建筑的总体布局,只能从日本渡宋僧人义介(公元1259~1262)手绘“五山十刹”及至今保存有许多效法浙江临安径山寺等寺院中看到,早期禅寺大多呈纵长方向布置,寺院建筑沿纵轴线布置七堂,∵"七堂"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

禅宗寺院经过千余年发展、变化,今日禅寺建筑的总体布局,通过江南几座禅寺实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

一、大多建在山林间,利用天然地形布置寺院建筑;

二、寺前大多有水池或放生池;

三、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布置;

四、方丈及禅堂在寺内占据重要地位等主要特征。

关键词:建筑(Architecture),佛教建筑(BuddhistArchitecture),寺院(Temple),禅宗(Chonzong)

一、禅宗寺院与丛林制度

禅思潮从与义学对立中兴起,到禅众成功僧侣中的特殊群体;禅宗师徒徙穴居岩洞修行于山林,到成群流动的生活方式,到群聚定居,过丛林生活,建立禅宗寺院,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我国禅宗六祖慧能之后由马祖道一创立丛林,安置禅僧,至唐元和九年(814)百丈禅师怀海制定了清规,禅宗丛林制度建立。至宋代则丛林建置日臻完备。丛林中建有方丈、法堂、僧堂及寮舍等,除了一寺之首任方丈院外,其他僧人一概住僧堂,他们不分上下,边劳动边禅定修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全寺僧侣“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长老居方丈”(《宋高僧传》)建筑规制如同世俗居舍,如元代敕修之百丈清规,规定一寺之中以方丈为禅林正寝,东西分两序,西序为上,东序为下,与儒家思想相吻合。

方丈之下有“四大堂口”,即为禅堂、客堂、库房及衣钵寮,由于此四大堂口的内容决定,其建筑形式常常采用当地的民居式样,总体布局一改随唐以前官寺中对称的布局,为自由灵活,并与环境相谐调的布局。

二、禅宗寺院的历史发展

禅僧起初本无定居,有的穴居野外,有的寄住律寺,唐德宗、宪宗时(780-820)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大禅师怀德始建禅居,是因为当时江西洪州百丈山禅客云集,怀海专立禅院。据宋景德元年(1004)杨忆述《清规序》记:“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故常尔公怀,乃曰:佛祖之道,欲诞布化,元冀来际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芨摩教为随行耶?于是创意,别立禅居”。禅居为禅宗寺院之前身,其制度初创时非常简陋。《祖庭事苑》八:“自达摩来梁隐居魏地,六祖相继至大寂之世,凡二百五十余年,未有禅居。洪州百丈大智禅师怀海始创意,不拘大小乘,折中经中之法,以设制范堂,布长床,为禅宴食息之具。高棋施架,置巾单瓶钵之器。屏佛殿,建法堂,明佛祖亲自属援”。其后经唐末五代,禅宗寺院建置益臻完备,寺院规模多在千人以上,北方有慧林、智海京师两大禅院,以后南宋迁都江南,于是江南禅宗寺院更是盛极一时,至宋宁宗时(1208),由史弥远奏请,制定禅院之等级设制称作“五山十刹”。

五山十刹是彷效印度佛教设置的,即释迦牟尼在世时有祗园、竹林、大林、誓多林,那蓝陀精舍(五精舍),当时被称作五山,释迦牟尼圆寂后所建项塔、骨塔齿塔、发塔、爪塔、衣塔、钵塔、锡塔、瓶塔、盥塔等称作十刹。对五山十刹,当时由国家管理的。

五山

1∵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