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禅宗∵

从总体上看,明代佛教仍以禅宗和净土宗最为流行,思想理论上则甚少创新。∵

就禅宗而言,明代丛林有更趋衰败之势,禅僧素质也更为低下。这一状况,不仅受到理学家们的普遍责难,而且也引起禅宗内部高僧的强烈不满。无异元来慨叹道:“近世禅道凋零,人心狂悖,天下无真正知识导引后来,亦无真正学人参询善友。”(《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七)永觉元贤也痛斥道:“当此魔罗竞起之日,瓜印之徒,尘沙蔽日,使无有力抗之者,将大地僧伽尽化为波旬逆子。”(《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一八)落益智旭则指出:“唯其道无足传,法无足授;不知戒律之当尊,不知绍继之正务。为师者,但贪眷属;为徒者,专附势利。遂以虚名相羁系,师资实义扫地矣。”(《法派称呼辩》,《灵峰宗论》卷五)由此可见当时僧众队伍的芜杂和混滥。∵

据《五灯会元续略·凡例》云:“临济宗自宋季稍盛于江南,阅元而明,人宗大匠,所在都有”,而“韬光敛瑞,民莫得传”。意思是说,元、明两代临济宗着名禅师仍有不少,只是因不愿外露,故见于史传的不多。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实际上,由于禅道的衰落,真正的善知识已很难见到。∵

明初着名禅师有楚石梵琦(1296-1370),他是大慧宗杲的五传弟子,元叟行端的法嗣,被袾宏誉为“本朝第一流宗师”。他受朱元璋的尊崇,曾两次奉诏参加南京蒋山的法会。在阐扬宗杲看话禅的同时,他还提倡净土修持,主张净土归向。所着《净土诗》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走的完全是宋、元禅僧的老路。∵

明中叶后,临济宗下着名禅僧有笑岩德宝,他是中峰明本的九传弟子,其法嗣为幻有正传。正传门下有密云圆悟、天隐圆修、雪峤圆信,三人各传一方。∵

曹洞宗在明代主要是万松行秀一系的传承。行秀弟子有雪庭福裕、林泉从伦等。福裕下八世有宗镜宗书。宗书传廪山常忠、少室常润。常忠传无明慧经,形成寿昌系;常润传大觉方念,方念传湛然圆澄,形成云门系。∵

临济宗下明代禅师普遍提倡看话禅,认为只有接受和实践大慧宗杲所创的看话禅,才有可能得悟。如笑岩德宝(1512-1581),他常以“父母未生以前,哪个是我本来面目”为话头,教人透过疑情去参破。汉月法藏(1573-1635)认为,当时禅界有两种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恶劣禅法:一是文字禅,没溺于语言文字;二是棒喝禅,没溺于棒喝无言。“无言,则颟顸乱统;有言,则摘句寻章。摘句寻章,但堕外而未易堕魔;颟顸乱统,则堕魔而又堕外”(《三峰汉月藏禅师语录》卷一四)。这是说,棒喝禅比文字禅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更坏。法藏认为,要避免对禅的种种误解,就应以看话禅为基本原则。∵

曹洞宗无明慧经(1548-1618)的禅学,基本内容也是看话禅。他认为,禅者“不须念经,不须拜佛;不须坐禅,不须行脚;不须学文字,不须求讲解;不须评公案,不须受归戒;不须苦行,不须安闲”。要紧的是“看个话头”,这是通向解脱之门的“省力”道路(见《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卷二)。他的弟子无异元来(1575-1630)也主张看话禅。他在对禅门现状作了最为猛烈的抨击之后,指示禅僧在看话禅上狠下功夫。基于对禅门腐败的深恶痛绝,他还从禅教一致、禅净合一方面予以开拓。认为,禅者在真参实究的同时,不妨研习经教,这总比那些“胸中无半点禅气,强作机锋;肚里怀一块肮脏,伸为问答”(《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七)的行径要好些。又认为,在佛法衰弊已极的时代,不能真参实证的人,倒不如发心念佛;离开念佛修行,一味标新立异,故作出格之行,好比是弃楚璧而宝燕石,一毫无用。∵

永觉元贤(1578-1657)于少年时研习宋儒之学,颇有大志,后从人受《楞严》、《法华》、《圆觉》等经;年四十,从慧经落发。由于早年的儒家修养和中年后的禅学背景,他决心挑起复兴儒、禅双重担子。他在所着《呓言》和《续呓言》中,通过心性、天命、太极、阴阳、格物等儒家哲学范畴与佛教有关思想的联系,作出种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以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在会通儒释的同时,他也主张三教合一,不过,那都是宋代佛教学者的老调重弹,毫无新意。如他认为,教虽有“分”,理只有“一”,“理一而教不得不分,教分而理未尝不一。”又认为:“教既分三,强同之者妄也;理实唯一,强异之者迷也。……盖理外无教,故教必归理。”(《呓言》)因此,三教毕竟统一于“一理”,世界一切也都应归于“一理”。∵

明末禅宗仅临济和曹洞维持一息命脉,但即使这样,两宗之间仍有很深的门户之见,在许多问题上争执不下,并一直延续到清初。元贤为维护禅宗利益,曾再度重申禅宗内部的调和统一,并最终以净土为归宿。∵

明代官僚士大夫受佛教影响仍然很深,中后期参禅学佛的风气也有所抬头。王守仁(1472-1528)继承宋代陆九渊“心即理”的哲学命题,提倡“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开辟了理学的新领域。这种情况,只有在佛教哲学大气氛的薰陶中才能形成。李贽(1527-1602)则在对伪道学的激烈批判中,公开打出佛学旗号,采用佛学的思想语言。他用《起信论》等所讲的“真心”,来解说他的“童心”,用般若的“真空”来否定传统伦理的神圣;他也像部分禅僧那样,在生活上表现出自在不羁的风格。李贽开辟了居士佛教同宋明理学对立的一途,至清代而终于形成一大社会思潮。颇受李贽影响的袁宏道(1568-1610),中年悉心参禅,文学创作上提倡抒发“性灵”,与晋宋之际谢灵运等以佛经求“灵性”相呼应。后来他信仰净土,撰《西方合论》十卷,提倡禅净合一、归宗净邦。认为,“禅宗密修,不离净土;初心顿悟,未出童真。入此门者,方为坚固不退之门。”袁氏兄弟三人皆好佛,主张也相类似。∵

明清居士多修净土念佛,即使一些杰出文学之士也在所难免,其影响直至民国初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