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祖菩提达摩禅师

船∵∵庵

中国佛教的特点在于禅宗,而禅宗则创自来自印度的菩提达摩。∵∵“西来大意”的提出,成为后来禅门参勘话头的中心公案。∵∵“千峰势到岳边止,万流声归海上消”,充分地显示出禅宗在中国整个佛教中的领导的地位。

菩提达摩,传称是南印度人,神慧卓朗,一闻千悟,出家后专志大乘,广行禅化。他受般若多罗师命,来度中国上上之机。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6,这有各种说法不同,今暂定如此)泛海,到广州,刺史萧昂奏闻当时皇帝萧衍,衍邀会见,就在这年达摩到南京。

萧衍——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信仰佛教的一个皇帝。他自披袈裟讲经,注解经典,提出真俗二谛义,邀集高僧学者们展开专题的讨论,自称是“佛奴”,别人称他为“佛心天子”,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他们两人一见面,就给禅学史上留下着名的第一则公案。

萧衍问:∵∵“朕即位以来,建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摩答:∵∵“并无功德!”当头给贪着功德的武帝第一棒。

萧衍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答:

“廓然无圣!”又是当头给搬弄死教条的武帝第二棒。

萧衍问:∵∵“对朕者谁?”达摩答:∵∵“不识!”这更是当头给逞个人威风的武帝第三捧。

在达摩正是万里晴空不挂片云,而萧衍却是疑心生暗鬼枉使青天吃棒,毕竟达摩这个买卖也成蚀本,只得黯然北渡长江,经过洛阳,转入嵩山少林寺面壁打坐。

嵩山少林寺是497年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建造的大禅窟,佛陀门下僧稠,也是禅僧中领袖人物。但是他们都没有越过声闻禅的界限;再加上当时北方的义学是盛行地论,这对达摩的般若理论和纯大乘禅的传播发生了阻力。他的面壁打坐和被人叫他是“壁观婆罗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

“壁观”,不只是指达摩禅的形式,也兼有达摩禅的方法和内容的。据达摩门下之一的昙琳,传达摩“二人四行”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的。如说“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他教”;以及“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人道”的偈语;那么“壁观”是指修禅的方法和达到禅的实际境地了。

传达摩寂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他在中国约十年。门下弟子除昙琳外,有道副、尼总持、道育、慧可;于中慧可,侍师六年,立雪断臂乞得“安心”法门,是达摩禅的正统传承的禅师。达摩自说是“借教悟宗”,不废弃大乘了义经典的理论,反之,而是通过了经义论而悟心宗的。因之特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的《楞伽经》授给慧可作衡量学者印心的准则。初期传达摩禅的禅师,都以楞伽为心要,故亦名“楞伽师”,达摩禅亦被称为“佛心宗”。

《楞伽经》从般若性空而兼谈法相赖耶缘起,达摩提出这部经作为禅的宗典,对当时北地盛弘地论的环境,或许带有调和摄受的作用;而主要的是《楞伽经》的“如来藏自性清净”说,对达摩禅的提示作用很大,后来“即心即佛”的话头在禅门特行,也是冥符于如来藏的思想的。加以楞伽指月之喻,四十九年不说一字之谈,都成为达摩禅的重要公案。直到曹溪慧能,把达摩禅的宗典从《楞伽》转为《金刚经》;但是慧能同门神秀,还是以提倡楞伽着名的。

菩提达摩,在从印度来中国的许多古代高僧中,是最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熟知的人物。除禅宗的公案语录、颂古评唱选为重要教材外,许多中国的文人和艺术家的诗歌、绘画、雕塑各种创作也喜欢选取他作对象。一苇渡江、少室面壁、只履西归的达摩形像,他的庄严面貌与超逸风格,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2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