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洪州禅与毗婆舍那禅的比较

释广品

内容概要:马祖道一禅师的洪州禅法提倡的平常心是道,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与上座部佛教的毗婆舍那禅在修持上注重起心动念的观照有异曲同工的绝妙处。

关键词:马祖∵∵洪州禅∵∵毗婆舍那(智慧)禅∵∵比较

作者简介:新加坡宗教和谐总统理事会成员、新加坡佛教总会文化主任、龙山禅寺住持、智慧禅讲师

一∵∵绪∵∵论

禅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特色,其影响深远。纵自古至今,横达中外。一般皆以达摩东来传授教外别传的禅法,再经六祖慧能大师的推扬,很快变成一股影响中国佛教的修法,禅宗几乎是汉传佛教的等称。单从寺院纷纷以禅来灌人寺名中可想而知其程度。若从影响力来论,影响禅宗发展的关键人物当属慧能大师。主要是大师门下出了许多优秀的禅师,他们极力把禅法传扬开来;甚至,后来发展成五大宗派:临济,曹洞,沩仰,云门及法眼。宗派之下尚开始传法接钵的方式。

然而,中国佛教的禅法开始并非是禅宗的修法。最早中国人所接触的禅法是汉安世高译的安般守意经,提倡的是数息的修持法门。一直要等到慧能大师的教化,门下弟子的弘扬,禅宗开始在中国汉传佛教跨步发展,流传渊远。

六祖门下弟子怀让禅师曾指导马祖道一禅师,历史上有名的公案曾这么记载道怀让如何向马祖开示禅法: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砖,于彼庵前磨,一日:磨砖作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耶?一日: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非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自此,马祖改变了。进而开悟,大宣正法。

二马祖生平

道一,姓马,汉州什邡(四川成都府什邡县)人。据描述,马祖容貌伟,虎视牛行,引舌过鼻。依资州唐和尚落发,从渝州圆律师受具足戒。开元中,于衡山传法院专事坐禅,遇怀让受心印。后,以盛化江西南康龚公山,被称江西马祖。马为道一的在家姓,德宗贞元四年,公历788年正月,登江西南康府建昌石门山,经行林中,见洞平坦,峰峦秀拔,而为终焉之地。二月四日人灭,春秋八十。入室弟子139人,各为一方宗主。唐宪宗追封大寂禅师。

马祖道一所传的禅法被称为洪州禅。由来如下:洪州是地名,就在今天江西南昌县。大历年间,马祖移住洪州开元寺大开法筵,故后人把他的宗派称作洪州禅。

马祖道一禅师在佛教界里,尤其是对禅宗的传扬发展之重要地位,可从以下处窥见。

“当青原南岳二大派对峙,禅风最盛大时,马祖代表南岳派,门风之盛,可以想见。”南岳者即怀让禅师。怀让与青原行思皆为六祖门下的同修兄弟。六祖曾对怀让言道:

“西天般若多罗识,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

此处所指的马驹即马祖道一禅师。可见,马祖地位的重要与对后世禅法影响的深远。我们亦可从其门下弟子之众及各为一方宗主,了解洪州禅在禅宗历史上崇高的地位。

“师人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师的弟子中如百丈,大梅,盐官,南泉,天皇等,“皆膝下神足,法中麟凤。法灯之盛,自达磨西来后实为第一人。”其中,以百丈怀海禅师为马祖道一禅师最为突出的弟子。百丈怀海禅师并创作了影响后来寺管理与僧众生活的一部“百丈清规”,创立世界上管理学的先河。

后来禅宗发展为五家:临济,沩仰,曹洞,法眼及云门,其中,临济与沩仰皆出自洪州系。沩仰宗之灵枯禅师得法于百丈禅师;临济宗黄檗希运实师承百丈和尚。如此看来,洪州禅派系自马祖禅师发扬后真如六祖所言“蹋杀天下人”。

到底洪州禅弘扬些什么?其特色何在?

三∵∵洪州禅的特色

宗密在其着作《禅源诸诠集都序》把洪州禅归属为“直显心性”弟一类。其在文中如此描绘此宗:

即今能言语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

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

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

修,任运自在,方名解脱,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

随处,息业养神,圣胎长养,∵∵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为真悟,真

修,真证也。

宗密将洪州禅的事理作了提纲挈领的说明,理方面,洪州禅强调“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亦即本性如如,无始以来不增,不生;无终以去不减,不灭。因此,∵∵“何假添补?”即未曾得到及失落,一切修行,皆属因果。佛性不属因果,非假修得。

接着,宗密也把洪州禅的修法提出,“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长养,显发,自然神妙”,如此,“此即是真悟,真修,真证也”。而如何做到随时随处的契人修持?

宗密在其着作《圆觉经大疏钞》如此描述“触类是道而任心”。所谓触类即是在吾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即有佛性的存在。

现就几点分述洪州禅的特色与修法。

1.即心即佛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中提到:

“祖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这就是马祖洪州禅的中心。首先,马祖禅师要众人有自信,信自心是佛,非有任何外来的施舍给予任何众生开悟成佛。因为,吾人一般都以为我们身心皆外来的“造作”,有“创造者”的存在;所以。我们一直想依赖外来的力量成佛。

2.非心非佛

马祖禅师虽提出即心即佛,但为避免人们落人理解方面的认知,随即倡导“非心非佛”。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祖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即大悟,后居大梅山,祖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祖。祖云:梅子熟也。

又有一人问祖: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道一说:为止小儿啼。那人又问:啼止时如何?道一说:非心非佛。∵

3.平常心是道∵∵

马祖禅师曾示众曰:

道不用修,但莫汗染。何为汗染?但有生死,造作趋向,∵∵皆是污

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

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马祖禅师之意即是我人的起心动念,原是活活泼泼,不拘不束;而是吾人的是非取舍等等烦恼的执取一边,致使心不宁不了。明白个中道理,如此不择,便能得悟。正如三祖僧璨和尚所言:至道不难,唯其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4.道不属修

为什么道不用修?马祖禅师提出道原本不属于修:

僧问:如何是修道?日: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

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又问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祖日:∵∵自

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唤,作修道人。取善恶,观空入定,即

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鋉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

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

5.唯法生灭:

为什么道不用修?迷人想以一些方法来修,想因此制念,却没想到,终究是头上安头,起修之念,本身就是妄念而不能自知。就此,马祖禅师这么说道:

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

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

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

马祖禅师直接点出我们的身心活动,均是法起法灭,毫无一个实在,不变不灭的体在作用。

6.任心为修

虽说道不用修,对上乘根人可以做到;然对一般凡夫俗子,下根人如何有个下手处?就此,马祖禅师提示:

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

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

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

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知色空故,∵∵生即

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

事?

修行者在平时的举动运心间,注意不落人两边,如此自然,让色心自生灭,最后,必能直显自性。马祖和尚亦开示道:

真如者,譬如明镜照像,镜喻于心;像喻诸法。若心取法,∵∵即涉

外因缘;即是生灭义。不取诸法,即是真如义。

正是念而离念,不随境转,不为境转,亦不转境,不于境上起任何修持,不起任何念,即是任运自在,本体自然解脱的佛性便由此自显,不假修证。

四∵∵毗婆舍那禅

毗婆舍那为印语Vipassana的华文音译。它是静坐的方法之一。在佛法里把静坐的方法分为二大类:一为修定;另一为修慧。修定的方法,其能给修习者最高的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处(暂不论已出三界的灭尽定);未能给静坐者得解脱证果。佛法中如不净观,数息,四无量心等等,均属此类。清净道论举出四十种的修法。

而修慧的方法即是解脱之道。修行者可以选择先修定,后修慧得到解脱;或直接修慧了生死。总之,只有佛法才能提供解脱之道,因为,只有佛陀是解脱的过来人。通过修定和修慧得解脱者称为定解脱或心解脱;直接由修慧得解脱者名慧解脱。修慧的方法就是毗婆舍那禅。

毗婆舍那的中译及涵义,见佛光大辞典内观一条所下的定义为:

内观,∵∵梵语Vipasyana(注:∵∵巴利语为V中assana)。音译作毗婆

舍那,毗婆遮那。即观,观法与正观。即不向外求而深自内省,使内

心趋向于真理之观察,亦指佛教一般之实践修行。其与修观,观心,

观念,观想,观行之语大同小异,然实质重心有所不同。

观。原意为心定于一(专心),∵∵以智慧来观察佛之理法等一定对

象,俾使开悟。观之内容有多种,若以原语为中心作传统之解释,则

如北本大般涅盘经卷三十所载,毗婆舍那名为正见,∵∵了见,能见,遍

见,次第见,别相见,为慧之义。

南传经书所作的解释为:

"For∵the∵word∵<∵vipassana∵>,∵the∵definition∵is∵this∵∵......∵∵the∵function∵ofvipassana∵is∵to∵see∵the∵dhamma∵<∵things∵of∵phenomina∵>∵as∵they∵truly∵are∵inperse∵ways,∵in∵relation∵to∵anicca∵<∵impermanence∵>,∵dukkha∵<∵sufferingor∵ansatifactoriness∵>∵,∵and∵anatta∵<∵non∵-∵self∵or∵insubstantiality∵>.∵In∵thiscontext,∵vipassana∵is∵synonymous∵with∵panna<∵wisdom∵>."

(至于毗婆舍那此字,其定义是……毗婆舍那的功能便是让修禅者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见到万法《事物或现象》之真相,即证见无常,苦,无我。此处,毗婆舍那与般若《智慧》等义。)

戒喜长老(Ven∵U∵Silananda)是一位教导智慧禅(内观禅)达二十五年的禅师,长老也是1950年第六次南传大藏经论藏的主编。以上是长老对智慧禅法所作的解释。在条文里,长老指出智慧禅就是要证到万法的本来面目。因此,智慧禅法即是智慧。我们比较南北传对智慧禅法(Vipassana)所作的定义是一致的,智慧禅法与智慧等义。

一般上,在南传的习惯,提到毗婆舍那,便得提及念处经(Satipatthana∵Sutta)。到底两者之间有何关系?是同或异?戒喜长老作了以下的讲解:

Vipassana∵(insight)∵meditation∵is∵also∵linked∵to∵the∵"Four∵Founda-tions∵of∵Mindfulness∵Meditation"∵in∵Buddhist∵Practice.∵Those∵practice∵the"Four∵Foundations∵of∵Mindfulness∵Meditation"∵are∵considered∵to∵be∵practi-cing∵vipassana∵meditation.

(于佛法的修行里,毗婆舍那《智慧》禅亦与四念处修法息息相关。修持四念处者即是在修持毗婆舍那禅。)

如此,我们明白修持毗婆舍那,实际上就是在以念处经所提及四个方法来修持。而四念处指的是那四处?

佛陀在涅盘前交代予阿难***嘱咐后人应以四念处为住。此四念处即是修持毗婆舍那。四念处的修法完整的记录在长短文的念处经里。念处,巴利文经题为Satipatthana.其意思是:

"Satipatthana∵is∵made∵up∵of∵sati∵and∵patthana.∵Patthana∵here∵meanssomething∵that∵proceeds∵having∵gone∵down∵into,∵having∵entered∵into∵andhaving∵spread∵(over∵the∵objects).∵∵Therefore,∵satipatthana∵means∵sati∵orremembering∵that∵have∵goneDown∵into∵the∵object,∵that∵have∵entered∵the∵ob-ject∵and∵that∵have∵Spread∵over∵the∵object.∵∵That∵is∵way∵sati∵is∵said∵to∵havethe∵characteristic∵of∵not∵floating∵an∵the∵surface.∵If∵it∵is∵to∵be∵called∵sati∵Ismust∵go∵deep∵into∵the∵object,∵it∵must∵entered∵into∵the∵object∵and∵it∵mustspread∵all∵over∵the∵object.(念处是由念与处两字组成。处是指“投入,进入和涵盖(尘境)”。因此,念处即念投入,进入并涵盖尘境。正因为念的性质就是止于境不动。若有念应该是指能深入,进入,涵盖尘境。)

天台智者大师在四念处中如此描述道:“四念处,四者数也;念者观慧也;处者境也。”

可以这么说南北传大师看法一致,念正是观照,处即是一切色心境。观照有如灯光照及事物(处),含有止及观(照)的作用。那所观照的对象(处或境)是什么?念处经中提到四处:

1,身念处;2,受念处;3,心念处;4,法念处。

其正式修法是如何?此种修法近期在南传国家如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有兴盛之势;甚至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

现介绍此修法的重点:戒喜禅师在其着作“四念处”里对此修法作了扼要的介绍:

In∵this∵sutta,∵emphasis∵is∵on∵vipassana∵and∵not∵samatha∵meditation,because∵contemplating∵the∵∵<∵origination∵factors∵>∵and∵the∵∵<∵dissolutionfactors∵>∵is∵only∵possible∵in∵vipassana∵meditation.∵In∵samatha∵meditation,you∵do∵not∵contemplating∵on∵the∵arising∵or∵disappearing∵of∵the∵objects.∵Youjust∵keep∵your∵mind∵on∵the∵objects,∵just∵that.∵When∵it∵is∵said∵that∵you∵con-template∵on∵the∵origination∵and∵the∵arising∵or∵on∵the∵dissolution∵and∵the∵fall-ing,∵you∵are∵neither∵attached∵to∵nor∵clinging∵to∵anything.

(此经{念处经[所强调的是智慧禅法而非禅定法,因为只有在智慧禅法里才能念住于生因缘及灭因缘;而在修定里,你无法念住于尘境的生灭。你只需将心念念住于尘境即可。当你念住于生灭,你对任何事物便能不执。)

然而如何使心念念住于尘境才能见到尘境的生灭?戒喜禅师以其经验及对念处经的了解,作了以下的描述:

Four∵things∵are∵needed∵so∵that∵your∵meditation∵is∵good.∵First,∵you∵have∵toardently∵make∵effort.∵Second,∵you∵have∵to∵practice∵mindfulness.∵Third,∵youhave∵to∵develop∵concentration.∵And∵fourth,∵you∵have∵to∵understand∵and∵com-prehend∵∵....∵∵By∵saying,∵∵<∵ardent,∵clearly∵comprehending∵and∵mindful,∵∵>the∵Buddha∵showed∵you∵how∵to∵meditate,∵how∵to∵observe∵things,∵how∵to∵watchyour∵breath∵∵....∵∵and∵other∵activities∵of∵your∵body∵as∵well∵as∵your∵feelings,consciousness,∵and∵the∵dhammas.∵Therefore,∵it∵is∵important∵when∵you∵meditateto∵have∵energy∵to∵back∵up∵mindfulness,∵so∵that∵you∵can∵generate∵sufficient∵con-centration∵to∵penetrate∵the∵nature∵of∵things.

(要得好禅坐需具备四个要素。第一,精进;第二,正念;第三,禅定;第四,了别。佛陀所提到的“精进,了了分明及正念”,正是指示我们如何静坐?如何观照?如何观息?……观照身体的动作以及感受,心识和法的变化。因此,静坐时需要以精进作为正念的后盾,这样,才能拥有足够的禅定以便深入了知万法的真相。)

如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念处,不只是专注色心所起的任何活动,且要能起察知,才能见到无常,苦或无我万法的本来面目。简化之即天台所要声明的止观。精进及禅定就是止(定);而正念和了知便是观。这也说明∵∵为什么佛法的静坐与外道者不同,在于佛法有引发慧的观照念念分明的技巧。佛陀在念处经里开始及结束时,一再强调四念处为唯一的修法(一乘),按照所述来修的话,便能净化身心,去处烦恼忧愁,灭除疼痛忧悒,通达圣道,证人涅粲。∵∵

五∵∵洪州禅与智慧禅的比较

禅坐于东汉末由印度传人中国,开始时接触的是安般守意经及的修法。直等到达磨西来,带来了直截了当的禅法,即所谓的祖师禅。祖师禅所要宣扬的禅是削去一切枝叶,方便的法门,直人究竟的心法。自此,禅法独步汉传佛法,影响至今;东传人韩、日。甚至,莲花生也在今巴基斯坦处接受狮子吉祥传授禅法,创立大圆满的修法,再带到***。马祖道一禅师的禅法又是影响深远,禅宗五家有两宗出自洪州禅。因此,比较洪州禅与毗婆舍那禅的异同显得非常有意义及价值。

洪州禅与毗婆舍那禅的相同处:

1.触类是道而任心

洪州禅可以说与毗婆舍那禅一样正念于平日的起心动念。依宗密所述,洪州禅的修法特别处在于触类是道而任心,意即“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语默动静,举手投足,起心动念,皆有佛性存焉。”以上评语明确将洪州禅的理与事修持要点指出。毗婆舍那禅的修持法亦注重正念于五荫的起心动念。盖如天台智者大师于“四念处”里所说:“一念无明法性心”。意即念里有无明,即有生死;念里无无明即菩提。换句话说,无明与菩提同体(法性),同为法性的作用;并非无明外有菩提。

毗婆舍那禅虽分四个念处,身受念法来观照起正念,其修法是一致,注念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一心一念上。

这是理同。

2.平常心是道

马祖道一禅师的平常心,即用在平时的行,住,坐,卧里,因此,要住心的也正是在乎日的举动上。而且,是不思议用。这样的修法是于心上无造作,不起是非,不可取舍,不求成佛,不观想,不念咒,不念圣号。因为,念咒持圣号观想都在用念,有假修行。而马祖道一禅师在语录里说得非常清楚:“今有本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

毗婆舍那禅亦如是。法好禅师在其着作里这么写道:

ACCOrding∵tO∵Buddhist∵perspective,insight∵wisdom∵is∵not∵the∵result∵Ofmere∵intellectual∵understanding,∵∵but讧is∵a∵kind∵Of∵realization∵that∵hnks∵tOdirect∵meditative∵observation∵OfoneS∵own∵physical∵and∵mental∵process.Thein讧ial∵observation∵Ofthe∵physical∵and∵mental∵phenomina∵with∵insight∵wisdomcan∵lead∵one∵tO∵attain∵Nibbana

(佛法的观点是,观慧不是来自单纯知识上的了解;而是觉悟,直

观到身心的生灭过程。现起观照身心所得的观慧最终能令人证入涅

盘。)

由此可见,洪州禅与毗婆舍那禅一样强调修行非常简单直接,直接的,客观的观照才是究竟法。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起心动念,觉性就起用了;若我们再想用其他方法想去除已起的念,不但不能去除前念,反是动了妄念,如此一来,引出一连串,无休止的念。

3.唯法生灭

智者大师在四念处卷一里这么写到:

“故经云: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但是阴法起灭,∵∵无人无

我,无众生寿命。虽有法起,亦是颠倒。”

此段与马祖禅师的见解是不谋而合。吾人往往在修行时,把心念误为不断的程序;如此错认为有一实在的我。外道也就此认为有外来的创造者,不能实见无我的本来面目。而在佛教里的修行者,许多亦具有以上边见的执着;认为有一个“我”,便以为修行可改变这个“我”,正如神秀和尚所持的见解“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一般。六祖却能直悟无一可得的“我”,既如此,如何用“法”去净化“无我”。甚至,无我亦不可得。若人执无我,亦是颠倒,亦是有“我”,不能了悟无我无无我的寂然涅檠。

智者大师又进一步在其着作“四念处”里这么写及:“颠倒者,即是身边二见,名为污秽。五阴无记,亦是污秽。五阴无记,缘报法起,故皆无我也。”

因此,我们了解到念起时,我们只要观照,保持觉性,不可再起任何修念,自然见念灭无灭处,生无生处,一切寂然。正如六祖所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现在,我们来看看洪州禅与毗婆舍那禅的异处:

1.是心是佛,非心非佛

这是马祖道一禅师洪州禅的中心思想,其传承来自六祖所教;以后,也成了洪州禅的心法传承。

然而,南传的毗婆舍那禅在法理上自始至终没有提到佛性,也就没有提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理事圆融思想。原因是南传一般认为不是每一个都想成佛,他们可以证悟声闻,成一声闻佛;或成辟支佛。再者,毗婆舍那禅者点出,只要修行者能见到名色的无常,苦或无我,便见常于无常,苦清净于苦,空于无我;而那不可作分别,不可再理解。正如一位毗婆舍那禅师亚纳法师在开示时说到:“你只需念起时,自然观照着它,不要作分析,不起我想,即能悟人涅架。”可见,南传毗婆舍那禅修者虽不提佛性,但其所修的终极处正是禅宗所强调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2.下手处难易

禅宗之所以会没落,主要在于其下手处不易掌握,最后,演变为口头禅,成了附庸风雅人士的工具。而毗婆舍那禅却能明显的指示,在四处观照。因为我们是众生,不是无情的东西,即是众生便会动念,只要观照这些念,自能见念的生灭相,最后,见念的无生,无我执的真实相。

3.五师自悟

毗婆舍那禅法详细的讲明悟道的阶段,方便修行者自我的检查,可知自身已悟否?不需他人的印证。好比人中有一温度计,便可自我量体温,不需假外来的协助。以下有一表说明净化的7个阶段及16个观慧阶级的对比。

六∵∵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马祖道一禅师的洪州禅与毗婆舍那禅适合现代人的修行。因为,两者的倡导都在心念上用功,平时的起心动念就是道场;只要吾人的观照能如心经开头里所述“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便能“照见无阴皆空,度一切苦厄。”现在的重要任务是我们应有人把此两种修法结合,令互相辅助。以洪州禅的要义作基础,为理;以毗婆舍那禅的易修法作实修,如此,可说非常理想。再加以有真正修行者作深修,证得圣果,便能造福众生。

参考书目:

1.六祖坛经

2.禅学大成第一册∵∵台中华佛教文化馆影印

3.四念处∵∵智者大师∵∵新文丰出版公司

4.中国禅学思想研究∵∵何国铨着∵∵文泽出版社

5.禅学思想史第三册∵∵郭敏俊译∵∵大干出版社

6.禅源诸诠集都序∵∵宗密∵∵大正藏卷四十八

7.佛光大辞典

8.∵The∵Four∵Foundation∵of∵Mindfulness∵Sayadaw∵U∵Silananda∵Wisdom∵Publication

9.∵Nibbana∵in∵Theravada∵Perspective∵Sayadaw∵U∵Dhammapiya,∵Ph.∵∵D.∵Triple∵Gem∵Pub-lications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