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绍秋先生《道禅生态美学智慧》

刘俊男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今年第一期发表了邓绍秋先生的大着《道禅生态美学智慧》(2003年12月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系湖南省教育厅2003年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成果之一)的序言与内容摘要,近日拜读原着,颇有感想,掩卷深思之后,归纳几条以与读者们共赏。

一、辟生态美学研究之蹊径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之生态审美关系以及人自身动态平衡的美学学科。生态美学是在生物学的知识系统基础上,吸收了生态学的整体性、有序性、和谐性、开放性等原则,是同生态环境学、生态哲学等生态科学群落一样,伴随着生态危机所激发起的全球环保与绿色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美为主要任务与对象,研究内容大致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物质生态和精神文化生态三个层次,目前属草创时期,需要进行学科的基本建设。生态美是宇宙生成后大自然赐予人类一切美中最高价值之美。如果生态美遭到破坏,人类生存将岌岌可危,其它美也难以存在,因此,生态美超越于一切美之上,具有最高的价值。生态美学是对人类中心论发出的挑战,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生态美学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生存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即由狭隘价值观向整体价值观转变。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是人类长期的人类中心论价值观指导的结果。人类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改变人类中心论的生存价值观。而生态学和生态美学克服了人类中心论价值观的狭隘性和保守性,主张人与其他物种的和谐共处,尊重他者,善待自然。西方着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站在“生态中心论”的立场,提出“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的时候,就是错误的”。深层生态学家奈斯提出生态自我和生物平等主义的观点,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因此,我们要尊重生命,保护自然,关爱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

生态美学研究在我国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据本人陋见,第一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是2001年由中华美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与陕西师大联合召开的。与会代表也只有三十多人,只就“美学视野中的人与环境”这一课题作了探讨。2003年10月,邓先生先后被邀请参加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全国环境哲学研讨会和在贵州大学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值得一提的是,两次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和近几年发表的百来篇生态美学论文中,系统地将生态美学与中国道家禅宗思想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恐怕还只有邓绍秋先生一人。这从《人大复印资料》和《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可知。以上情况足以说明邓先生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具有探索创新精神。例如,在论述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时,邓先生引经据典地指出,禅宗境界的极好体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佛教禅师十分重视对“境”的领悟,这个领悟包括禅师对自然的态度和反应。禅师从不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也不远离自然,他就等于自然本身。自然是我们出发的地方,也是我们回归的地方,这就是本来面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色悟空,所以,禅宗把自然山水(色)作为佛性(空)的体现,自然成为禅宗境界的体现。接着对一般学者的看法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指出禅宗并非消极地背对人生,更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充满勃勃生机和生态美学智慧的。我们还注意到,作者在严密的逻辑论证与流畅优美的语言文字间,流露出对禅宗生态美学思想的新颖之见与热爱之情:在禅宗那里,你可自由地欣赏常青之绿树,轻轻地抚摩芬芳之野草,静静地聆听清脆的鸟鸣,细细地呼吸和煦的春风,悠然地流连于山光水色之间。萧萧风吹,寂寂静坐,多么洒脱,多么自由,人与自然结成友好,水天一色,山岚和声。妙哉妙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中,人与万物众生别无二致,我即是物,物即是我。

邓先生的专着是在多篇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在大着出版之先他还有专着《禅与诗化哲学比较研究》问世,因此其在学术界的影响早在大着出版之前就已发生。着名美学专家皮朝纲教授《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一书中就引用了邓先生的成果,皮先生在另一篇论文《2002年宗教美学巡视》中又对邓先生的成果作了重点评价。皮先生该文指出,邓绍秋对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作了精当的归纳和详细的阐述,“此一研究既回应了现代性的挑战,又对美学建设有着启发意义。”(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3年第11期)山东大学曾繁仁先生着《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也介绍了其成果,首都师大王德胜教授主编的《2002年美学年鉴》(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书中则对邓先生的研究成果作了重点介绍。可见邓先生的着作在学术界是有影响的。

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之典范

古老的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道家思想是其中的一支奇葩。从《道德经》到《庄子》再到《抱朴子》等等饱含着生态美学之智慧,如道家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又如,道家崇尚“无为”,主张遵从客观规律,不主观主义地施以“有为”。亦是崇尚自然的表现。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还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作为万物之本的“道”,其本质特征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大的和谐。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也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佛教与美学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俗话说“世上名山僧占多”,光从这一点就可看出佛与山水自然美的关系。另外,佛教主张一心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都体现了人类的心灵之美。邓先生指出佛教的“无我”论,即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邓先生引宏智正觉禅师的话说得更加生动:“诸禅德,来来去去山中人,识得青山便是身,青山是身身是我,更于何处着根尘?”融入青山绿水,你就能得道成佛,否则,无处安身。黄龙慧南禅师这样暗示禅宗境界:“烟村三月雨,别是一家春。”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已将自然物理现象幻化为自由生命现象,即直观生成了生命涌动、大道流行的生态美,只不过禅宗没有这样的概念而已。

现代世界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环境保护跟不上工业的发展,因而出现了种种矛盾。甚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种种不幸。如何既发展经济,又不以环境的破坏作代价?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严峻事实,人民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邓先生在当今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搬出古人的生态美学智慧,对人们很有启发。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邓先生力从古人的生态美学智慧中吸取有益的精华,因此说《道禅生态美学智慧》是一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之典范着作。

三、成比较研究方法之佳作

比较研究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不管是纵向的抑或是横向的,都需要对所比较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分析。邓先生的大着既运用了纵向比较,又运用了横向比较,可谓是纵横并行,左右逢源。邓着共分五篇十三章,除第一篇总论外,其他四篇均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即第二篇道家生态美学与禅宗生态美学比较;第三篇道禅美学与生态美学比较;第四篇道禅生态美学与中国文学;第五篇道禅生态美学与西方思想等等。在比较研究中,作者既注意了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也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例如,第四章深入比较道家生态美学与禅宗生态美学之间的共通性,而第五章接着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其差异性表现如下:其一,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道家生态美学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以自然为精神自由的归宿;而禅宗生态美学则看空自然,即自然也是空的,是因缘和合、变动不居的。其二,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道家生态美学采取避世的态度,认为超越现实才能获得自由;而禅宗生态美学则主张顺世,即在现实生活中参悟人生的真谛,获得解脱和自由。其三,在追求的境界上,道家生态美学追求“至人”、“真人”、“神人”的理想人格,从道德境界看,只存在于精神境界中,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其追求目标是有条件的自由境界;而禅宗生态美学则以自心无累的妙悟境界为追求目标,其追求目标是无条件的自由境界。这样的例子,在邓着中比比皆是。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准确的认识。邓先生运用比较研究法将道、禅与生态美及中国古老文化与外国文化中的有关生态美的论述作了细致、精辟的分析研究,使人产生一种清晰的印象。从而可见邓先生研究的深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