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吴言生教授的关于禅宗的报告,心中豁然亮了许多,他的言辞简洁流畅,旁征博引,联系实际作了很好的解释说明。报告中分列了四个部分: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和境界论,在每一部分中又有数个小内容。虽说报告的时间不长,学生提的问题也很少,但给我的启发却较大,也引起我对人生和社会的一些思考。

每个人身上都有佛心,都有纯真善良高尚的本性,这也正是人区别动物的地方,人心向善,渡人渡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实乃人类都应做的事情。但是,自古以来人类纷争不已,为了地域、金钱,人类从来没有放弃斗争,战火、屠杀、贫困、死亡……天天都在上演。确实,万物造就了人类,人类自从第一步踏出非洲丛林,便走向不归之路,真正的家园抛在身后,精神的家园也无处可寻,迷失了的人类,悲哉!仅观我们周围的人们,在日新月异,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奔波忙碌,错乱的脚步,茫然的未来使人们如同置身于浊流险滩之中尽力的拼搏以期待获得生存的希望。无可厚非的是,一个独立的人谁不愿掌握自己的命运?又有谁不想通过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呢?但是,中国几千年里,千千万万的劳苦人民却被命运所支配,被践踏。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劳动财富被少数人所控制,人民的自信丧失,前途渺茫,背负着永远脱不去的精神枷锁。时值全新的世纪,我们的命运又如何呢?我们迷失在哪里?为什么迷失?引导我们前进脚步的是光明的太阳还是魔鬼的眼睛?这一切都值得深思。∵

古老的礼仪之邦早已远去,未来的共产主义依旧遥远,纵贯几千年的人类世界,没有什么真正的“大同”时期,清明的朝政也永远不可能存在。今天,商品经济大潮涌动,科技飞速发展,财富无限增长。可是,发展的背后又是更加惨重的失去:世风大变,道德沦丧,官场腐败,世道衰微,为了权利和金钱人们再一次赤膊上阵,廉耻丧尽,唯利是图,人情浇薄。大自然被破坏,环境在恶化,亘古不变的阳光开始昏暗,空气、河水也被污染,大呼生态环境之时,我们的精神生态也面临危机。“迷失论”中的“迷头认影”、“舍父逃走”、“抛家弃逃”等公案,真是耐人寻味,我们丢弃的是珍宝,而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在行进之中真得忘掉自己了吗?“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

最近读《昨非庵日纂》,它是明朝末年的郑瑄所着。郑瑄是明代浊世中的独醒者,他纵情山水,谈玄论禅,以旁观者的态度静观世事,反思人生,写下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许多作品。他俯而读,仰而思,在反省自己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许多深刻的东西。他书中的好多内容极其有意义,对今天的修心养性提供了许多值得参考的东西。对照这本书,再想想禅宗的道理,心中顿觉开朗。这也许就是对本心的重观,对内的用功吧。迷失后而悔悟,也同样成佛成仙。

关于品德的修炼,应是“慈悲为怀,广种善根”,“为民为己,积德行善,荫庇子孙”,“贫而好施,功倍于富”,这些道理有助于做人的品性。待人处世要做到“至诚”,“坦荡”,“平等”,“随地是选佛之场,到处是游侠之乐”讲得是人不要作恶,便处处都有快乐。遇事要“六字经”——忍、方便、依本分,儒生颂之可成圣人,道士颂之可成神仙。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应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坏持平,贤愚都有好处。“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的远,使人有不匮之思”,还应“彼以毒来,我以慈受。”谈到养生,有寿星的秘诀,生老病死,乃阴阳不和,只为欲望太多,血气衰败,精神懒怠,应以“不以脾胃暖冷物,不以元气左喜怒”,“万病之毒”皆在于“浓”,告诫我们沉湎声色,体质会虚弱、胆怯;追求货利,会十分贪婪,重于功业,便会虚构、捏造;“浓于名誉,生矫激病”,解除这一切唯有一字:“淡”。.这也是佛教中的“不执着”,真正快乐的人是“唯有知足人,鼾鼾直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富也好,穷也好,很多事情不是人事所定,人的命运在大自然面前或在社会生活中都不过是一粒微尘,“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且作为我们的人生格言吧。好在,我们还能尽情山水,用双脚丈量美丽的土地,用心灵呼吸自由的空气,“秋至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中国历代文人骚客受到政治牵连贬官异乡,却写下千古不朽的诗文,想一想,不管一个人多么穷苦,前途多么无望,假如他能读书,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便是幸运之至了。毕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美好的事物总在身边,“放情山水,烟霞相伴”以疗救孤独的内心。

人生在世,烦恼很多,人生苦短,又徒增那么多的欲望,又受着周围各种形式的诱惑,要达到一种境界难于上青天,但总有人能走上这条路,不断的寻觅“乐土”,创造乐土,让人间多一些天堂之境。总之,一切在于人自身,而人的开悟又在于接受的教育,教育是否能启迪人性美,人性善,却是任重而道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