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页

∵一、前言

∵佛教自印度东传中土以後,逐渐在我国历史文化的沃壤

∵里生根、滋长与繁荣,也逐渐被我国深厚而具有吸纳性的文

∵化属性所融汇,而蔚成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一。在哲学上

∵曾启发宋明理学的思路,在中国思想史上,与传统儒家、道

∵家思想,形成鼎足而三的思想力量,而被称为释家,对历代

∵思想文化影响至为深远。

∵在文化的范畴里,佛教对我国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显着,

∵举其荦荦大者而言,在文学的内涵与意境上,禅宗思想对唐

∵宋诗颇有深化与净化作用﹔元明以来小说、戏曲中的人物思

∵想与社会观念,如因缘果报、六道轮回与度化众生等思想观

∵念,也颇受佛教的濡染﹕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开发,尤其是诗

∵论一环,也是得自佛学中禅学的导引。

∵至於佛教对我国文学形式的影响,则更是有迹可循,盛

∵行於唐代、讲唱佛经故事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敦煌变文

∵,以散文与韵文并用为文体上最大的特色,印度古籍与佛经

∵形式便是如此,由此代代相传,而衍生了诸如诸崑调、戏文

∵、宝卷、弹词等俗文学﹔又佛教经典最初由梵语翻译成中文

∵时,古人运用声韵繁复的梵语,以区别各种方言的声音,又

∵为适应佛经转读与歌赞梵唱的需要,必须参用梵语拼音的方

∵式,以求语音的转变,因而产生四声与反切法,助成了韵文

∵文学的声韵之美。∵(注1)∵

∵194页

∵二、禅宗的发展与唐宋诗学

∵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特

∵色的禅宗,在佛教发展史上是相当精彩而微妙的法门,它的

∵起源,也带有几分神秘感与趣味性。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有一

∵次在灵山会上说法,手拈一花以示众人,而默然未发一语,

∵这时众人面面相觑,不知世尊是何心意,只有弟子迦叶会心

∵一笑,於是释迦便对摩诃迦叶说﹕

∵吾以清净法眼,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

∵付於汝,汝当护持。(注2)∵

∵从此便开创出「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的禅机,而

∵迦叶便成为印度禅的初祖,後来陆续传了二十七代,到菩提

∵达摩是为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禅宗史上众所公认的东土初

∵祖。达摩约在南朝梁武帝时前来中国传布禅法(注3),其东

∵来傅禅的事蹟,《高僧傅》已有记载,据《旧唐书‧方伎传

∵》与唐人张说<大通禅师碑>(注4)的记载,达摩传法的统

∵绪是﹕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

∵,传至道信与弘忍,已入唐代。

∵(一)禅宗在唐宋的发展

∵禅宗经数传而至道信、弘忍,堂庑渐大,由承传而逐渐

∵转变。五祖弘忍传衣法给慧能,在禅宗史上是颇具神秘性与

∵传奇性的一段史蹟,据《传灯录》与六祖《坛经》的记载,

∵经过情形大致如下﹕

∵慧能在黄梅弘忍门下,原是碓房里不识字的舂米粗工

∵。弘忍为了考验门下修持的心得,令众人各作偈语,

∵上座神秀题壁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

∵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请人在旁代题一偈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

∵埃﹖∵∵

∵比较这两首偈语,神秀显然仍有我执与法执,而慧能则

∵悟境较高,且已明心见性,据《坛经‧行由品》的记载,弘

∵忍以为神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

∵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慧能则已悟出「一切法不离自性」

∵,故弘忍当夜亲至碓房,密传衣法给他,并期许慧能说﹕「

∵汝为第六代

∵195页

∵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勿令断绝。」

∵後来神秀之道北传,而慧能禅法南传。神秀在荆州玉泉

∵寺开法度众,禅学史上称为北宗﹔慧能先後在广州法性寺、

∵韶州大梵寺、曹溪宝林寺等地弘化四十余年,蔚为禅学南宗

∵,时人有「南能北秀」之称。(注5)

∵慧能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是一位极重要而具关键性的

∵人物,他的生平经历、悟道及出家说法的经过,也是极重要

∵的禅宗史蹟。他的思想言行及平生所说的禅法,都被完整地

∵纪录在弟子法海所编集撰录的《法宝坛经》一书中,此书之

∵结集成书是禅学史家郑重探讨的大事(注6),其思想内容影

∵响此後的禅学及中国文化至为深远,书中主要精神在开创顿

∵悟法门,形成自力成佛宗风,以自性为万法本源,并指出佛

∵法不离世间。(注7)

∵慧能於玄宗开元元年(西元七一三年)圆寂,弟子们如神

∵会、智诜、智德、玄赜、法如、慧藏等,莫不禀承曹溪法门

∵而充分发扬禅学宗风,而达到柳宗元所谓「凡言禅皆本曹溪

∵」(注8)的时代。约百余年後,神会向中原传播南宗顿教,

∵形成荷泽一流。(注9)

∵晚唐、五代以至两宋数百年间,禅宗发展的脉络,在禅

∵学史上有迹可寻﹕首先是弟子神会衍为荷泽,衍思导出青原

∵,怀让成立南岳,继而流衍为五宗二派。慧能传衍的禅学五

∵宗﹕一是由神会四传而至圭峰宗密,後为华严五祖﹔青原行

∵思传石头希迁,希迁传药山惟俨,再传至洞山良价而为曹洞

∵宗。二是希迁传天皇道悟,道悟三传至雪峰义存,义存传云

∵门文偃,称为云门宗。三是义存传玄沙师备,再传至法眼文

∵益,是为法眼宗。四是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道一传百丈怀

∵海,怀海传黄檗希运,希运传临济义玄,是为临济宗。五为

∵怀海传沩山灵佑,灵佑传仰山慧寂,则为沩仰宗。

∵至於五宗以外的二派,一是由临济义玄六传至慈明楚圆

∵,楚圆传杨岐方会为杨岐派﹔二是别传黄龙慧南为黄龙派。

∵(注10)堪称源远流长,宗风大振,不但形成唐宋时期禅学的

∵鼎盛与特殊的中国禅风,而且影响唐宋文学及宋明理学至为

∵深远。

∵(二)禅师偈语与唐宋诗

∵正当禅宗在唐、宋两代盛行的数百年间,也正是中国诗

∵歌的发展由鼎盛到

∵196页

∵沉潜的时代,一种宗教哲理与一种文学表现之间,相互产生

∵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内涵与形式融合的过程与迹象,在禅

∵学史与文学史上是十分明显的事实,其中最基本的是禅师们

∵用来说禅的偈语,与唐宋诗中的绝句,在形式上由相近而相

∵同,进而形成在思想内涵与风格意境上的相互融合。

∵在古老的印度文学形式中,原有一种以四句总摄文义的

∵精简体裁称为偈,通称偈颂,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数

∵种,以整齐而类似诗句的形式,随着佛经的翻译流传而盛行

∵於唐代,而唐代近体诗中的绝句,与偈颂体式正相符合,在

∵禅师与诗人们的相互运用之下,自然造成偈语的日趋诗化与

∵诗思的日益禅化。

∵禅宗祖师传法的文字利器,早在达摩初祖东来时,已首

∵度采用押韵的偈语,发展到神秀、慧能时代,因受唐诗文采

∵、比兴与风格影响,乃日益与诗融合无间,於是禅师们常藉

∵诗偈以表达禅悟的意境,或开示禅法的机缘,既具有偈语的

∵说理义蕴,又具有诗句的文采之美,成为一种亦偈亦诗的美

∵妙融合。

∵禅师们在山寺中修道习静,参悟禅理,每有所得,常藉

∵诗偈以表达禅思理趣,唐宋诗僧中如皎然、齐己、参寥、洪

∵觉范等,为世人熟知的禅师兼诗人,包括他们平时传布禅法

∵时的示法诗、∵开悟诗、颂古诗等,都是禅师援诗合禅的作

∵品。至於诗人杜甫、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诗篇

∵中也不乏充满禅趣禅境的作品,则是诗人援禅入诗的结果。∵∵

∵兹举唐宋禅师的示法诗、开悟诗数首,以见其禅意与诗

∵情,如初祖达摩示法诗﹕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注11)∵

∵此诗偈语味较浓,除次句外,平仄合律,诗意自然。次

∵如马祖道一门人大梅法常禅师有不出世诗一首﹕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

∵,郢人那得苦追寻﹖(注12)∵

∵诗中以枯木逢春,而一念不生,比喻不变的禅心,不但

∵禅机盎然,也颇见诗意诗趣,且完全合乎诗的声律。

∵197页

∵至於开悟诗,如药山惟俨弟子船子德诚有颂钓者垂钓诗

∵说﹕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注13)∵∵

∵诗中以鱼比喻自性,而垂钓本意,正在此将悟未悟时,

∵禅意深微,不落言诠。

∵唐宋诗人的禅趣诗,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无不禅理通透,禅味十足,五绝如〈鸟鸣谏〉、〈辛夷坞〉

∵,五律如〈归嵩山作〉、〈过香积寺〉等,都是脍炙人口的

∵名作,他的诗意常表现恬静自适、绚烂归於平淡、人与自然

∵融合、随缘而不执着、性分自足,真空妙有的禅趣。(注14)∵∵

∵(三)禅学与唐宋诗学

∵禅学的根本思想,据六祖《坛经》与黄檗希运所言,在

∵证知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且

∵能生万法(注15)。

∵禅学最大的成就,在体道修禅的方法,不从一切有为有

∵住的语言文字求,甚至也不从佛法僧三宝求,而直接当下从

∵无形相的自性妙体求顿悟,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有详尽清

∵楚的阐述。神秀一派主渐悟,故北宗属渐教,慧能一系主顿

∵悟,故南宗属顿教,所谓「南顿北渐」,成为唐宋禅学的两

∵大派系。

∵无论渐悟顿悟,禅宗的主要特性在於悟道,众生与佛的

∵区别就在迷悟之间,一念迷则为众生,一念悟则入圣成佛。

∵於是启发悟性、由悟入道成为禅宗最大的特色,此一特色影

∵响唐宋诗学极为明显,这是本文论述的核心,由此引出严羽

∵「妙悟说」的渊源、流变,後文将有扼要的论述与剖析。

∵盛行於唐宋的禅学,对当时七风、文坛与理学的影响,

∵是明显而不争的事实,士大夫与禅师常有往来,如王维、柳

∵宗元、刘禹锡等曾为神秀、慧能、牛头法融等撰写碑铭,由

∵铭文内容可知他们对禅史、禅理颇有深刻的理解,他们自己

∵所创作的诗,不少是富於禅理、禅趣与禅境的作品。

∵唐诗之兴盛,固然由於诗体的自然进化、帝王的好尚与

∵倡导,以及科举考试以诗取士的制度诸因素所促成,禅学的

∵影响也是可能的原因,诗人在浓厚的禅风气氛中,或与禅师

∵往来,或潜心深研禅理,或体悟人生,或心向禅悦,自然物

∵欲淡泊,生命境界得以提昇,而涤荡六朝以来华靡的诗风,

∵使诗达到玄妙

∵198页

∵的高境。演进到宋诗,由於理学的沉潜、宋文化的深静,而

∵益使诗作更趋向意境与理趣之高妙方向发展。

∵唐人已有诗品、诗格、格式之类的作品,至北宋而发展

∵成以随笔文字论诗的诗话,诗话形式的精简,与禅宗语录多

∵少有些渊源。唐代诗僧皎然有《诗式》之作,司空图的《诗

∵品》,尤为唐人诗论的代表,其论诗观点颇受禅宗影响,为

∵南宋严羽「以禅论诗」的先驱。

∵宋代诗学,自欧阳修《六一诗话》肇始,於是诗话一时

∵兴盛起来,蔚为宋人诗论大宗。诗话内容,或言创作之法则

∵与技巧,或评诗家之高下与诗作的优劣,或述诗篇本事,或

∵考诗作正误,总以随笔体裁谈论,初无体系结构,然也有理

∵路分明而自成独特风格的诗话杰作,如严羽《沧浪诗话》所

∵提出的「妙悟说」,便是深受禅宗影响的诗学理论。

∵三、从诗与禅的关联论「学诗与参禅」

∵(一)诗与禅----兼说「诗禅一致」

∵诗与禅本来属於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诗是一种精粹的

∵文学作品,而禅是一种特殊的宗教哲理,但在中国文学史与

∵禅学史上,正当唐宋诗学与禅学并盛的时代,两者却自然而

∵巧妙地融合,形成以诗寓禅或以禅入诗的互济功用,於是诗

∵使禅意美化,而禅使诗意深化,禅趣因诗而耐人寻味,诗境

∵因禅而浑融超脱,一经唐宋诗人与禅师的接枝,便孕育成禅

∵诗的奇葩与诗禅的异果,不能不说是文化生态学上的一件妙

∵事。

∵诗在文学体类中,是一种精粹的韵文,也是一种优雅的

∵美文。如果为诗下一个简明的定义,可说诗是以精粹的文字

∵表现美感,有声韵可以歌咏的艺术性作品﹔如果为诗再下一

∵个详明的定义,则可说诗是运用精粹的语言,以简练的形式

∵,特殊的意象,表现深度的内涵,和谐的节奏,能引起美感

∵与共呜,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禅是梵语「禅那」(dhyana)音译的略称,意译作「静虑

∵」,是说心体寂静,则能精审思虑,所以禅是一种定心的方

∵法。据吴经熊先生的说法,梵文「禅那」的原意,是指一种

∵精神的集中,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中国佛教禅师

∵199页

∵们所理解的「禅」,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顿悟,或指对自性的

∵一种参证。(注16)

∵理解了诗与禅的涵义之後,可以看出它们的相异处,也

∵可以察觉它们的相近处或相同处,如诗需要精心营造意象,

∵以精粹的语言表达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表现个人卓越的生

∵命境界,其创作心理过程,必然经过一番精思澄虑,而禅正

∵是一种精思澄虑而後所得的悟境或证见,则诗思与禅心岂不

∵如出一辙﹖

∵正因为诗与禅有此微妙相通之处,所以唐宋诗人与禅师

∵便提出「诗禅一致」的说法,所谓诗禅一致,大体是就诗与

∵禅的某些一致性来阐发它们的共同点,这便是诗与禅可以相

∵互融通的基础。除了作诗与修禅两者都需经过精思澄虑的心

∵路历程之外,唐宋人也发现﹕诗道与禅道都有赖於悟,而且

∵诗除了基本的抒情功能之外,也能表现理趣,而禅的内涵正

∵是一种高妙的理趣,故诗与禅的最高精神,其实都在寻求一

∵种超脱的心灵意象或生命境界。

∵(二)诗学与禅学

∵诗基本上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性作品,其构成成

∵分不外人生的情理、人间的事物,在诗人众多、诗作丰富、

∵诗风昌盛之後,自然产生诗话、诗论,以探讨诗的创作原理

∵与法则,因而形成诗学。

∵同理,在印度禅输入中国以後,由於南北朝以来译经风

∵气与唐宋时期佛教的兴盛,禅师们在心灵悟境与自性参证上

∵的深度开发,使禅宗在当时一枝独秀,尤其六祖以後的法脉

∵绵延,历久不衰,故也自然形成佛学中的禅学一门。

∵诗与禅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中,固然有相互融合的机运,

∵诗学与禅学也自然倾向融合,宋人常以为诗人的心性修养,

∵与禅家的习静工夫大有关系,如苏轼〈送参寥师诗〉表示﹕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注17)∵

∵诗人如能心境宁静,以静心静虑世间情理,并以静心观

∵察宇宙万物的变迁,体察人生世相的无常,则自然能了解群

∵生变动的归趋,而禅家空观的方法,最能察得人事物象的真

∵谛,故静与空的心性修养与观物方法,最能缔造高妙的诗语

∵和诗境。

∵120页

∵後来林希逸更提出「学诗如学禅」的观点,如他的〈黄

∵山谷集跋〉说﹕

∵然後山尝曰﹕「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余则曰

∵﹕「学诗如学禅,小悟必小得。仙要积功,禅有顿教

∵,譬之卷帘见道,灭教明心,是所谓一超直入者。」

∵(注18)∵

∵林氏针对诗人陈後山「学诗如学仙」的说法,以为学仙

∵功力成就时,自然脱胎换骨,而提出「学诗如学禅」的不同

∵主张,因为学禅可由顿悟法门,直接明心见性,学诗之道亦

∵可悟入超然高妙的诗境。

∵禅师释道璨有〈赠明侍者〉一诗,以为作诗的大巧、妙

∵处须从语言、文字之外去参悟,他提示侍者说﹕

∵须从言外参,莫向纸上窃。此方吾必秘,为子轻漏泄

∵。慎勿语俗子,只可自怡悦。(注19)∵∵

∵学诗切勿摹拟剽窃他人纸上的陈言,而必须从有形的语

∵言之外去参悟高妙的诗意诗境,一如参悟高妙的禅意与禅境

∵一般,这一秘方只可自我玩味,不可与俗人道,由此便引起

∵当时「学诗如参禅」的诗学共识。∵∵

∵(三)学诗与参禅

∵作诗的方法与如何探得诗中真谛,固然有赖於顿悟,与

∵学禅的参悟过程正有相通之处,故宋代诗论家遂有「诗禅一

∵致」与「学诗如参禅」的体会。如苏轼〈跋李端叔诗卷〉说

∵﹕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注20)∵

∵东坡以为﹕诗的佳妙之处,当如禅之能耐人细细参悟领

∵会,他的见解已接近後来的妙悟说。苏氏弟子韩驹,属江西

∵派诗人,曾说﹕「诗道如佛道。」又有〈赠伯鱼诗〉说﹕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

∵,信手拈出皆成章。∵∵

∵吴可〈学诗诗〉七绝三首,每首起句都是﹕「学诗浑似

∵学参禅」,如其中一首说道﹕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楣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省得

∵,等闲拈出

∵201页

∵便超然。∵∵

∵龚圣任的和诗也模仿他的起句说﹕

∵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

∵,高山流水自依然。(注21)∵

∵二家所谓「自家都省得」,所谓「悟了方知」,说明学

∵诗当如学禅之自省妙悟,悟後方能自出机杼,达到纵横无不

∵自如的境地。

∵又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曾说﹕「识文章者,当如

∵禅家有悟门。」南宋理学家包恢《敕帚稿略》卷二以为﹕参

∵诗如参禅在於顿悟,但顿悟之前仍须渐修始能有得。诗人杨

∵万里在《诚斋集》中有诗句说﹕「要知诗客参江西,政如禅

∵客参曹溪。」葛天民〈寄杨诚斋诗〉也说﹕「参禅学诗无两

∵法」宋末戴复古与严羽同时,也主张由禅悟以入诗道。

∵综合以上宋人诗论,以为学诗一如学参禅,一个「参」

∵字便是参悟的历程,惟有参证了悟之後,方能省得正法眼藏

∵,信手拈来,自然成章,而且意境必能超然卓绝,何必苦苦

∵在字句间寻求「点铁成金」之术﹖能悟则高山流水依然是高

∵山流水,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自然而然地流露於

∵诗人的笔端。

∵四、「以禅喻诗」的评论潮流

∵(一)「以禅论诗」与「以禅喻诗」

∵「学诗如参禅」堪称是宋代极特殊的诗学理论,近人多

∵有着述以阐发其精义,探讨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注22)由上

∵文所述,可知「学诗如参禅」之说,自北宋苏轼发端,而吴

∵可的三首〈学诗诗〉,再三以「学诗浑似学参禅」点出学诗

∵与参禅的相似处,并描述在参悟之後所呈现的境界,後来遂

∵引起两宋人士一连串的叠相应和,开启了「以禅论诗」的风

∵气,并在诗话、诗论中广泛出现「以禅喻诗」的评论潮流。∵∵

∵以禅的观点论诗,其实唐人已开其端,如闾丘胤《寒山

∵子诗集序》说﹕

∵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

∵之。

∵所谓「不得取相,乃可见之」,是以「得意於象外」的观点

∵论诗,而

∵202页

∵「得意於象外」正是禅的精神所在。∵∵

∵诗僧齐己〈寄郑谷郎中〉诗则明白说出﹕

∵诗心何以传﹖所证自同禅。觅句如探虎,逢知似得仙

∵。

∵他主张以如同禅的证悟来传达诗心,以如同探虎的心情

∵来觅取诗句,已经将诗心与禅悟相系。至晚唐司空图《诗品

∵》,取佛经品类、品别的用意,列举并描绘出诗中二十四类

∵各不相同的意境,其中论含蓄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句,最为後人所津津乐道,也最有禅的意趣和精神。∵∵

∵杜松柏教授《禅学与唐宋诗学》一昼结论中曾指出﹕

∵前人以禅论诗,不外较禅於诗、通禅於诗之二途。较

∵禅於诗者,不外以参禅学诗,以顿悟得诗妙﹔通禅於

∵诗者,则以禅典、禅事、禅理、禅趣入诗。(注23)∵

∵由「以禅论诗」的风气,遂引发「以禅喻诗」的现象,

∵特别是宋人诗论、诗话中最为常见,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曾以诗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比喻禅理超绝於语言文

∵字之外,当是「以禅喻诗」最明显而具体的代表。他以禅喻

∵诗的着名诗学理论,就是诗话中所揭举的「妙悟说」。

∵(二)「妙悟说」的历史渊源

∵在严羽提出「妙悟说」之前,历史上早已有人论及「妙

∵悟」,如追溯最早论妙悟的人,当是後秦高僧僧肇(西元三

∵八四~四一四),他在《肇论》卷六中说﹕

∵玄道在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真。

∵此为文献上正式提出「妙悟」二字之始。然僧肇所说的

∵「妙悟」,实际上当是「妙契自然」的意思,与严羽用「妙

∵悟」以喻诗的含义,可能有些距离。

∵後来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故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刘氏谈到文学创作的神妙思理,这几句话的主旨,在说

∵明物象与心象的交会,可以使文思高妙,这一理路,未尝不

∵可看作是「妙悟说」的先声。

∵203页

∵前交曾述及唐人司空图在其《诗品》中论含蓄一则所说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还有论雄浑所说﹕「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这些论诗的观点,主张不着文字痕迹,超越

∵於现象以外,都具有禅的主要精神与特色,对後来严羽「以

∵禅喻诗」及提出「妙悟说」有很大的启发。

∵苏轼在北宋诗人中最能创发禅悟的新境界,前文曾引述

∵他〈送参寥师〉一诗,诗中提出「空」与「静」二字,作为

∵达成「诗语妙」的必要条件,并指出其功效是﹕「静故了群

∵动,空故纳万境。东坡的意见,也是仿效禅家说法。他所

∵说的「空」并非「顽空」,否则岂能「纳万境」,而所说的

∵「静」中不是「死寂」,否则便无从「了群动」。

∵江西派诗人对作诗之法一味主张由「悟」入,如黄庭坚

∵〈奉答谢公定〉诗﹕「自往见谢公,论诗得濠梁。」任渊注

∵以为意指谢公乃「有所悟人」。传江西衣钵的诗家,更是惟

∵悟是求,如陈师道有悟境的譬喻。其他江西派人物,如徐俯

∵(字师川,有《东湖集》)、吕本中(称东莱先生)、韩驹∵(字

∵子苍)等,都说得很明白。

∵曾季狸《艇斋夜话》说﹕

∵後山论诗说换骨,束湖论诗说中多,东莱论诗说活法

∵,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同,其实皆一关捩,要

∵知非悟不可。∵∵

∵江西诗派所谓「换骨法」,指「不易其意而换其语」。

∵四家所说的「换骨」、「中的」、「活法」、「饱参」等语

∵,曾氏全都归纳於一个「悟」字。而其中「活法」、「饱参

∵」二说,尤其是严羽所师承的理论渊源。

∵南宋诗人陆游曾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一诗中,描述他由「学诗未有得」到「诗家三昧忽见前」的

∵经验与心得说﹕「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足。」言

∵外之意,诗中妙处,如翦裁云锦,其天机惟妙悟可得。

∵近人郭绍虞先生在他的《沧浪诗话校释》一书中,曾作

∵诗以为﹕「若论丹邱(严羽字)开妙悟,也应白石作先锋。」

∵意指与严羽同时而稍早的词人姜夔,应是妙悟说的先锋,如

∵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揭举诗的四种高妙﹕理高妙、

∵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尤其第四种高妙,属於「非奇

∵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境界,简直是

∵严羽所谓「第一义之悟」的

∵204页

∵最佳注脚。而姜夔更明白道出﹕「不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

∵」的平实主张,可见他的确是酝酿妙悟说极重要的一位先驱

∵。

∵(三)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

∵南宋人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着《

∵沧浪诗话》一卷,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部分

∵,「诗辨」是全书的重心所在,他的诗学理论在建立妙悟说

∵、兴趣说。书中论妙悟说﹕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

∵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

∵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

∵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

∵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

∵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

∵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

∵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

∵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

∵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

∵,皆非第一义也。∵

∵以上两段话,是「妙悟说」的全貌,可归纳出它的主旨

∵不外以下两点﹕一是以禅喻诗,贵在妙悟﹔二是悟有深浅之

∵别。

∵五、严羽「妙悟说」析论

∵(一)沧浪观念中「妙悟」的义谛

∵就第一个主旨「以禅喻诗,贵在妙悟」来说,其实并非

∵严羽的创见,江西派诗人已有此倾向,前文业已指陈。大体

∵江西派诗人论旨在渐修顿悟与参诗定法二端,而严羽则特别

∵强调「妙悟」,俨然以「妙悟说」树立他诗学理论的主干。∵∵

∵严羽在他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中,所谓「妙悟」最主要的

∵义谛是「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三句话

∵中的「最上乘」、「正法眼」、「第

∵205页

∵一义」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透过这三个关键词的理解,当

∵可帮助吾人体会严羽观念中「妙悟」的义谛。

∵禅宗史上特别称达摩所传的禅法为最上乘禅,是五种禅

∵之一,其他四种依次是大乘禅、小乘禅、凡夫禅、外道禅。

∵凡顿悟自性、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本自具足、此心即佛、

∵毕竟无异,依此而修的称最上乘禅。所谓「正法眼」,指能

∵透彻照见真理的智慧眼。而「第一义」通称「第一义谛」,

∵二谛之一,指最殊胜的第一真理,是「世俗谛」的相对名相

∵,也就是一种深妙无上的真理。

∵在上文引述严羽《沧浪诗话》的第一段话中,他先论禅

∵道,再论诗道,「论诗如论禅」一句是综合诗道与禅道的关

∵键语,一个「如」字便将诗与禅的关系用譬喻搭连起来,由

∵此建立起他「妙悟说」的理论架构。

∵如将上文所摘取的三个关键词串连起来,可知严羽以为

∵﹕学禅道的人必须以最上乘禅为修禅的最高鹄的,并且具有

∵能透彻照见真理的智慧眼,方足以悟得深妙无上的真理,这

∵便是最殊胜的第一真理,整个过程所包含的意义,便是禅道

∵上「妙悟」的义谛。

∵(二)用於诗境所实指的义蕴

∵严氏「以禅喻诗」的思路和立场,其实并非有取於禅宗

∵的离言说相,或离文字相,似乎也不同於《庄子‧秋水篇》

∵所说的「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因为所谓「

∵文学」,其表现的主要媒介是文字,故不能脱离文字相以高

∵论文学。

∵沧浪所谓「妙悟」,从禅道转化到诗道,可看出他的主

∵张是﹕

∵上品的诗应含有一种禅悟的境界,这种诗中的境界,在

∵沧浪以前的诗论中,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所揭举的「

∵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函盖乾坤句」三种诗中

∵语句,并以杜甫诗句为例加以说明,便已有禅悟的境界在。∵∵

∵在前文引述《沧浪诗话》的第二段话中,「大祗禅道惟

∵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显然以「妙悟」来汇通禅道与诗

∵道共同的精神境界,在此一精神境界呈现时,「妙悟」指禅

∵家或诗人经过长期的修炼酝酿,功力已至炉火纯青时,一旦

∵接受某种事物的启发,一刹那间顿然领悟佛法或诗道的深妙

∵义谛。

∵206页

∵由上述析论看来,可知「妙悟」用於诗境所实指的义蕴

∵,应该是指诗境的酝酿,酝酿到纯熟精微的地步,一旦灵光

∵一闪,便出现沧浪所谓「透彻之悟」的境界,也正是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篇》所说的「至精而後阐其妙」的境界。

∵(三)从「悟有深浅」论沧浪的「妙悟说」

∵在前文引述《沧浪诗话》的第二段文字中,沧浪除特别

∵强调﹕「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之外,所说不同的悟有

∵「一味妙悟」、「透彻之悟」、「一知半解之悟」、「不假

∵悟也」,张健先生《沧浪诗话研究》曾细按其本意,就其先

∵後次第作成下表﹕(注24)

∵┌汉魏﹕不假悟

∵第一义∵∵│

∵└谢灵运至盛唐﹕透彻之悟(一味妙悟)

∵第二义∵∵┌大历以还之诗┐

∵│∵∵│一知半解之悟

∵第二义以下└晚唐之诗∵∵┘

∵张氏继而指出﹕郭绍虞以为第一义之悟与透彻之悟亦应

∵分为二义而言,其立论重在沧浪对後代的影响﹕「此後格调

∵派即宗沧浪第一义之说﹔而神韵派所取於沧浪者,又在透彻

∵之悟」。(注25)并进而评论说﹕

∵虽非捕风捉影之谈,但就沧浪原意看,似无此等分划

∵。要知所谓第一义、第二义,乃是借喻语﹔所谓透彻

∵、一知半解,则是直陈语----原是二而一、一而二的

∵。∵∵

∵据张氏揣测,所谓「一知半解之悟」,可能有几种解释

∵﹕一是酝酿欠成熟,致将诗材生吞活剥,一是诗意根本贫乏

∵,一是诗才不足。至於沧浪原意「一知半解之悟」当中,是

∵否仍有高下之分,在沧浪的理论中,声闻辟支果低於小乘禅

∵,以临济下、曹洞下比喻高下,张氏斥为外行话。大抵严氏

∵一心想提倡盛唐诗风,遂以其余时代为烘托陪衬,故不暇细

∵作分辨。(注26)

∵207页

∵六、结语

∵严羽的诗学理论,除了「妙悟说」深具特色之外,也特

∵别强调「兴趣」的重要,诗论史上称之为「兴趣说」,《沧

∵浪诗话‧诗辨》有如下一段话,可代表他「兴趣说」的要点

∵﹕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

∵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

∵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

∵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

∵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段话是十分脍炙人口的诗说,常为後世论诗学者所引

∵用,其中所谓「兴趣」的意涵,大体是指诗人以含蓄的手法

∵,表现诗中悠远的韵味,而表现时纯粹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丝毫不着痕迹,故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比喻,并形

∵容其透彻精妙的境界,连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四个类似的意象来比喻,这四

∵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可捉摸,不可抽离,但却存在於人

∵的视听感觉中。沧浪的主要用意,是以这一连串譬喻,来表

∵明诗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兴味妙趣,与透过「妙悟」之

∵後所呈现的境界有相近之处,且同以盛唐诗悬为最高典范,

∵故严氏的「兴趣说」与「妙悟说」当有某种程度的关连性。∵∵

∵後世学者对「妙悟说」的评论,赞誉者奉为「千古独辟

∵之论」,批驳者指为「英雄欺人之谈」,如王应奎《柳南续

∵笔》卷三说﹕

∵拈「妙悟」二字,实为千古独辟之论。……夫妙悟非

∵他,即儒家所谓左右逢源(注27)也,禅家所谓头头是

∵道(注28)也。诗不到此,虽博极群书,终非自得之境

∵,其能有句皆活乎﹖其能无机不灵乎﹖∵∵

∵这段话阐扬「妙悟」是为诗句活水源头的灵机所在,也

∵是达到超妙自得境界的自然途径,说得十分精审。

∵至於批驳者的论见,最严厉的莫如钱振鍠《诗话》﹕

∵208页

∵禅语者,活泼泼之谓也。何谓活泼﹖不拘泥之谓也。

∵分界大乘小乘,一义二义,拘泥极矣。天下有拘泥不

∵活泼而谓知禅理者耶﹖须知禅中分别一一名目,都是

∵不知禅理之蠢秃行为,岂有活泼不拘泥而有沾沾於禅

∵理中分甚大小邪正哉﹖诗也者,写性情者也。开辟以

∵来,非有紮就一种老诗架子也,非谓作诗必戕贼性情

∵而俯就架子也。羽乃分界时代,彼则第一义,此则第

∵二义。索性能指出各家优劣,亦复何辨﹖无奈他只据

∵一种荣古虐今见识,犹自以为新奇,此真不可教训。∵∵

∵这番话虽然火气十足,但也有几分道理,只是未能切中

∵肯綮。比较平允圆通的评论,如胡应麟《诗薮》说﹕

∵严氏以禅喻诗,旨哉﹗禅则一悟之後,万法皆空,棒

∵喝恕呵,无非至理﹔诗则一悟之後,万象冥会,呻吟

∵咳唾,动触天真。禅必深造而後能悟,诗虽悟後,仍

∵须深造。∵∵

∵胡氏特别指出﹕禅道以悟为止境,诗道则不能止於悟。

∵又如近人钱锺书《谈艺录》论妙悟说﹕

∵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

∵索而有所入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陆桴亭《思辨

∵录辑要》卷三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

∵,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

∵。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後,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

∵然後火可不灭。」故悟必继之以躬行力学。罕譬而喻

∵,可以通之说诗。

∵钱氏所特别强调的是﹕学禅与学诗都有赖於悟,方有进

∵境,然非一蹴可至,须靠持续躬行力学,真积力久之後,自

∵然能由博通而入於悟境。

∵代表严氏「妙悟说」的两段话中,不免有些谬误,明清

∵学者曾历历指陈,如陈继儒《偃曝谈余》说﹕「临济、曹洞

∵,有何高下﹖」钱谦益〈唐诗英华序〉以为﹕声闻辟支即是

∵小乘。冯班更着《严氏纠谬》,严厉地批判说﹕「沧浪之言

∵禅,不惟未经参学……剽窃禅语,皆失其宗旨。」

∵如此说来,严羽的「妙悟说」,千古是非,似乎尚无定

∵论。虽然毁誉参

∵209页

∵半,但仍有他特殊的见识,与融通禅道与诗道的启发性,而

∵且对後世的诗论,也曾产生不少的影响,兹依时代先後次序

∵,简略叙述其影响痕迹如下﹕

∵明代前七子中的李梦阳,论诗主张格调高古,以盛唐为

∵宗,深受沧浪第一义「一味妙悟」说的启发。徐祯卿论诗注

∵重神韵,颇受沧浪影响,所着《谈艺录》说诗是「精神之浮

∵英,造化之秘思。」并说是「轮匠之超悟,不可得而详。」

∵所言旨趣与妙悟祖近。

∵後七子中的谢榛,论诗也取法盛唐,他的《四溟诗话》

∵一则说﹕「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

∵…非悟无以入其妙。」再则说﹕「作诗有专用学问而堆垛者

∵,或不用学问而匀净者,二者悟不悟之间耳。」显然是沧浪

∵「妙悟说」的余波。

∵王世贞《艺苑卮言》论诗,每用禅家语言为譬喻,如说

∵林子羽如小乘之论师,吴峻伯如初地人见声闻则入,大乘则

∵远,罗达夫如讲师参禅等等,可说不一而足,其譬喻背後的

∵理论系统,显然从沧浪的评论思路而来。

∵他如胡应麟《诗薮》首先标举「神韵」二字称赞盛唐诗

∵,并主张融格调於妙悟,更补实沧浪的论见说﹕「悟不由法

∵,外道野狐耳。」「禅必深造而後能悟,诗虽悟後仍须深造

∵。」屠隆在他的《鸿苞论诗文》一昼中,也常有「妙悟」的

∵论调,堪称是严羽的嫡传。

∵清代学者虽有数人对严氏「妙悟说」提出严厉的批判,

∵如钱谦益、冯班、吴乔、赵执信等,但对名诗人兼诗论家王

∵渔洋的「神韵说」,却产生正面而直接的影响。渔洋论诗,

∵主张平淡清远而贵有蕴藉(注29),有时论旨用语与沧浪如

∵出一辙,如《分甘余话》说﹕

∵太白诗「牛渚西江夜」云云,襄阳诗「挂席几干里」

∵云云,诗至此,色相俱空,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譬喻,直接取自沧浪。

∵此外,渔洋一如沧浪,好用禅语喻诗,在其论诗的着作

∵中,如「三昧」、「参活句」、「不即不离,不黏不脱」等

∵语,几乎随处可见,《蚕尾续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

∵王、裴辋川

∵210页

∵绝句,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

∵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

∵渔洋不但深契沧浪「以禅喻诗」之说,而且也常仿效沧

∵浪口吻,以评论盛唐诸家,如《居易录》概括地说﹕

∵唐人如王摩诘、孟浩然、刘春虚、常建、王昌龄诸人

∵,皆可语禅。∵∵

∵又说王维诗为佛语,孟浩然为菩萨语,柳宗元为声闻辟

∵支语,语气用意,全是直接承继沧浪而来,且他所提倡的「

∵神韵说」,大体不出沧浪的理路,而深受其「妙悟说」、「

∵兴趣说」的影响。(注30)

∵总之,随着唐宋禅学的开展、诗学的鼎盛、禅师、诗僧

∵们「以诗寓禅」,而一般诗人也常常「以禅入诗」,诗论家

∵更流行「以禅论诗」或「以禅喻诗」,遂自然形成禅与诗的

∵密切相融,禅不但拓展了诗的领域,也提昇了诗的境界。禅

∵的哲学真理与诗的文学美感相得益彰,因而禅理附添文彩,

∵不致流於枯淡,诗艺倍增深度,更多一层理趣,诚如金人元

∵好问〈答俊书记学诗〉中的两句诗意﹕

∵诗为禅客添花锦,

∵禅是诗家切玉刀。∵

∵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则是在禅学的启发之

∵下,融合禅道与诗道而耐人寻味且影响深远的诗学理论。

∵注∵∵释

∵(注∵∵1)关於佛经文体如何影响唐代变文,并衍生种种新的

∵俗文学,其间来龙去脉,详见郑振铎《中国俗文学

∵史》第六章以下,明伦出版社,一九七二年四月再

∵版,至於佛教对中国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各种影响,

∵请参见拙着《佛学因缘》中〈佛学对中国文学的影

∵响〉一文,慧炬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四月初版。

∵(注∵∵2)语见《景德传灯录》卷一,这事的经过,《释氏稽

∵古录》上记载得更为详细。

∵(注∵∵3)达摩初来中国的年代,各书说法颇不一致,《景德

∵传灯录》以为在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传法正宗

∵记》以为在普通元年,《续高僧传》中有「初达宋

∵境南越」一语,则似刘宋时已来中国。

∵211页

∵(注∵∵4)∵张氏所撰碑文,见《全唐文》卷二三一。

∵(注∵∵5)《坛经‧顿渐品》第八记载﹕「师祖居曹溪宝林,

∵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於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

∵能北秀。」

∵(注∵∵6)印顺法师在所着《中国禅宗史》中,曾立专章论述

∵「坛经之成立及其演变」,见是书第六章,广益印

∵书局,一九七一年六月初版。

∵(注∵∵7)请参见拙作〈六祖坛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一

∵文中「坛经内容的主要精神」一节,载《中国学术

∵年刊》第十一期,一九九○年三月,国立***师范

∵大学国文研究所出版。

∵(注∵∵8)语见柳宗元於唐宪宗元和十年(西元八一五年)所撰

∵〈赐谥大鉴禅师碑〉碑文。

∵(注∵∵9)见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第七章〈荷泽神会与南

∵宗〉。

∵(注∵10)∵以上禅学五宗二派传衍系统,为余依据禅宗史料所

∵归纳而成,见拙作〈六祖坛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

∵值〉一文十七页。

∵(注∵11)∵诗见《祖堂集》卷二、《景德传灯录》卷三。

∵(注∵12)∵诗见《景德傅灯录》卷七。

∵(注∵13)∵诗见《五灯会元》卷五。

∵(注∵14)拙文〈王维诗中的禅趣〉曾举例详加分析,见《古

∵典文学散论》一六六至一八○页,一九八七年三月

∵,***学生书局出版。亦收入《佛学因缘》中之「

∵禅学篇」。

∵(注∵15)上述思想散见於《坛经》各品,黄檗希运更明确指

∵出,见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注∵16)见吴经熊着、吴怡译,《禅学的黄金时代》第一章

∵〈禅的起源〉,***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二年八月

∵第三版。

∵(注∵17)诗见清查慎行《苏诗补注》卷十七,***商务印书

∵馆复印《四库全书》本。

∵(注∵18)跋语载林希逸《竹溪□斋十一稿》续集卷十三,台

∵湾商务印书馆复印《四库全书》本。

∵(注∵19)诗见释道璨《柳塘外集》,***商务印书馆复印《

∵四库全书》本。

∵(注∵20)诗见范温《潜溪诗眼》,载宛委山堂《说郛》本卷

∵八十。

∵(注∵21)吴可诗及龚氏和诗并见明人都穆《南濠诗话》,弘

∵道出版公司《诗话丛刊》本。

∵(注∵22)如杜松柏教授着《禅学与唐宋诗学》,一九七六年

∵五月,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龚

∵鹏程教授撰〈释「学诗如参禅」----兼论宋代诗学

∵之理论结构〉一文,刊於《中国学术年刊》第五期

∵,一九八三年六月,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

∵毕业同学会编印。

∵(注∵23)见结论第二节〈以禅论诗之要义〉,在是书四三六

∵页。

∵212页

∵(注∵24)此表见所着《沧浪诗话研究》一书二十一页,国立

∵***大学文史丛刊之二十一,一九六六年七月,国

∵立***大学文学院印行。

∵(注∵25)语见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十九页,一九七三年

∵三月,正生书局出版。

∵(注∵26)以上摘取张健先生语意,见所着《沧浪诗话研究》

∵二十二页、二十三页。

∵(注∵27)左右逢源﹕以随处可得水源,比喻学道有得,语见

∵《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

∵(注∵28)头头是道﹕谓殊途同归,一致百虑,语见黄宗羲《

∵明儒学案》﹕「黄梨洲云﹕『头头是道,不必太生

∵分别。』」此语常为禅家所借用,以为处处皆是道

∵源之意。

∵(注∵29)如《然灯记闻》说﹕「为诗先从风致入手,久之要

∵造平淡。」《池北偶谈》引孔文谷语﹕「诗以达性

∵,然须清远为尚。」《诗答问》说﹕「唐诗主情,

∵故多蕴藉。」

∵(注∵30)关於沧浪「妙悟说」对明、清诗论的影响,张健先

∵生《沧浪诗话研究》一书第七章有详明的论述,本

∵文只在结语中约举数处,以见一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