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集

“问答集”是***竹清******在***的皈依弟子,修持《空性禅修次第》功课时,向***提出的问题。读者可由“问题集”中看出,修行者在实修的路上,其实是不断地产生各种或大或小的疑问,而一位具德的合格***,此时都能给予弟子最生动、最准确的回答,使疑惑尽除。

问:当有亲友生病或遭遇挫折而身心受苦时,除了照顾与陪伴之外,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们吗?

答:我们可以为他们唱颂佛子行,来祝福他们,这样子就可以利益他们。

问:是不是每一个次第都可以证悟,还是必须要有次第的循序渐进?

答:基本上,如果只修一个次第也是可以的。

问:我们要怎样来安排五个次第的课程?

答:空性禅修五个次第中,从无我、唯识到中观自续派,这三个次第要多练习:中观应成派及中观他空见,要放到后面一点再说。前面这三个要多花点时间。一般照次第来说,首先修无我一年,唯识一年,自续派一年,应成派一年,以后再修他空见,然后才能修到大手印。一般程序是这样的。

问:在空性禅修的五个次第中,***只在第二个次第中强调禅坐姿势,其他并未特别提及;到底禅修时姿势重不重要?最好运用什么样的姿势?

答:禅修时,姿势有时候重要,有时候不重要。

问:什么时候重要?那我们目前这个阶段重不重要?

答:一开始的时候,身体的姿势很重要。譬如说现在,姿势对你们就很重要:之后呢,有时候照这个姿势(指盘腿坐),有的时候放松,不一定要照这个姿势。

问:所以躺着也可以?

答:有的时候躺着也可以,有的时候放松,各种姿势状态都可以。

问:有些人因为身体的关系,完全没办法盘腿,只能坐在椅子上,连散盘都不行。那他该怎么办?

答:基本上,脚不太能盘的人,姿势就不重要了。

问:禅修时,两手要不要结定印,有什么差别?

答:结定印是比较好的。

问:所谓定印是怎么样?左、右手的拇指要碰在一起吗?

答: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手重叠,自然放松置于丹田之前,拇指不一定要碰触。

问:当我在练习无我禅修时,曾经验到“无我”的觉受,而且我就此安住。但是我怎么知道我是不是自己在愚弄自己?我怎么知道那是不是我的心造作出来的感觉?

答:只有当我们完全没有概念造作时,才能经验到“无我”。当我们想着无我的逻辑,并经由理论建立了确信,真的没有我,那是由我们的理智推断出来的,并下了无我的结论,这是一个利用我们的理智推论出来的一个过程,然后我们安住,但是这还是经过概念造作的。这是一个我们经由理论、解析、确定后,再进入禅修。但是唯有“直接了悟”,不需要任何的推论和解析,我们只是直接体验它,然后真如的无我觉受产生时,这样才叫做直接了悟。我们直接安住在禅修体验上,然后,我们会开始检验这个禅修经验的好坏;但胜义上,根本是超越任何的检验,不管这个禅修好或坏,所有的检验都该丢在脑后。

问:***提到“无我”,但是我们又提到有众生皆具有“佛性”、“如来藏”,这之间是否有冲突?

答:无我的这个观念是适用于三乘法教。无我的观念是要让我们断除我执,而佛性是在他空见所指出的理论,现在在这里解释并不恰当,我们现在应该专注在“无我”的练习。真的是没有所谓的自我啊!假设我们现在就开始专注有一个胜义谛的我(佛性)那是很危险的,因为我们都还未将世俗谛的我断除。这些见地都是有次第的。

首先我们在第一次第要先建立无我:然后第二次第唯识禅修里,没有能、所,没有二元对立,我们安住在无二元对立的观点上,这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接着第三次第中观自续派理论里,更深入的指出,其实根本没有自心本性,所谓的自心本性只是如虚空一般,我们要安住如虚空般:接着是第四次第中观应成派,打破了自心本性象虚空一般的说法,更深入的指出胜义谛是超越了所有任何理论,并且没有任何的心的造作;最后第五次第中观他空见,我们才提到佛性、如来藏。

这五个次第是渐进的,一个比一个更深入细微且困难,我们最好稳定的建立了一个次第时,再进行下一个次第的练习。而当我们了解了佛性之后,接下来再修持大手印就很容易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围绕在建立“无我”的概念。

问:如果“无我”是真的,那么是谁在体验和学习这些东西?如果没有我的话,是谁在练习无我的禅修?

答:在究竟的次第上,是超越“有我”和“无我”的,在《中观基础智慧》中,龙树菩萨也提出“如果没有我的话,是谁在体验无我的禅修?”答案是究竟里,超越了无我或有我。

问:我们在进行无我禅修时会先把“意识”解析成为许多细小的部分,然后再证明“自我”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什么我会体验到意识是流动的、持续的?

答:这是一个非常精深的问题,用中观论来解释是比较适合的。龙树菩萨在《中观基础智慧》中指出,外界的一切现象看起来虽然是持续和相连的,但也只是一种幻象,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外相以看起来有持续性的方式显现,也只是一种显相而已。如果我们分析,会发现并非真实存在。举例来说,我们以一条流动的河流或是酥油灯为例子,就可以知道流动、持续只是一个迷惑的概念。

例如我掉了一支鞋子在河流里,一年后我回到这里,我说这是我掉了一支鞋子的河,事实上,那一条河早已经不一样了,那些水早在很久以前就不在了,但是我却说这是我掉了鞋子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条河流看起来一样。或者我早上点了一盏酥油灯,到了下午,我说这是我点的酥油灯,但是下午的酥油灯的火焰早已经和早上的那盏不一样了,看起来一样,实际上却不同了,我们却迷惑的以为这是持续的。

而我们是如何迷惑的看待自我呢?就像梦一样,我们却误以为真。

梦里有很多人有走来走去,但是没有一或多的实体是真实存在的。五蕴看起来是一体,但是并没有任何冲突,因为它们的展现只是幻象罢了,就像水中月一样,水映在一个大湖里时,看起来只有一个月亮,但是把湖水分割成几百个小水池时,忽然间就变成了几百个月亮,你再把几百个小水池倒回去大湖里,忽然间又只一个月亮了。所有这些显相都没有冲突,因为都只是幻象罢了。如果真的有任何东西存在的话,那就有冲突了,因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不应该一下可以变成一个,或变成多个。事实上,胜义谛上是超越一与多的。因为外相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无真实义,因此任何现象都可能展现。

龙树菩萨就曾举例说,过去生你是一个人,然后此生你投生欲界成为神,如果过去生的五蕴没有停止或消失的话,那么和此生投生欲界的五蕴就会是相同的,因为一般人认为五蕴应该是永恒且持续不变的。但如果五蕴持续不变的话,你就不能说你是欲界的神了,因为你拥有的还是过去世的、人的五蕴。用这样的理论解析的话,就不太合乎逻辑了,所以我们不能用这样的逻辑来分析过去和来世。那你也许可以辩解,人的五蕴先停止消失了,然后欲界的神的五蕴再从头开始。如果这样解释的话,那么延续这两世中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任何关联,只有虚空,这样也不合乎逻辑。所以不管你解释人的五蕴有没有延续,都不合乎逻辑,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只有这一切只是显相罢了!这些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在西方国家里,我们对狗很好,我们把狗带到家里,并把他当成家里的一份子。当我们在家里修持或唱颂法教时,小狗围绕在身边,这样一来,小狗在下一世就可能投生为人。那么问题就产生了——小狗和人的五蕴是相同的吗?或者小狗的五蕴停止,然后中间是一片虚空,接着人的五蕴自虚空中而自生?这两种解释都不合理,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这一切都是显相,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产生。

有一个Bashibandu的故事,他是一个印度伟大的瑜伽行者,他在山里禅修时,有一支鸽子经常来听他唱颂,鸽子死后投生为人,当这个小男孩长大后,一听到Bashibadu的名字,就立刻生起很大的信心,后来成为他的弟子,并成为一名有修行的瑜伽行者,很多例子都证明了动物转生为人。佛在过去世还是菩萨时,很多世也投生为动物。简要的解释,五蕴的展现只是显相而已,过去世的五蕴只是因缘和合,未来世的五蕴,也同样的的是因缘和合而形成,就像水中月一样。

问:无我部分——人无我。可以用来分析其他物品、事物、如花瓶、房子吗?

答:对于外境的一切事物,我们也可以用无我观来观修,它们并不实际存在,是无实义的。当我们知道自心本性也是离戏论的,“人我”(我执)就会不存在,“法我”(法执)也就会自然而消失。

问:禅修时很容易受到惊吓,怎么办?

答:要避免禅修时受到惊吓,应该多观修“无我次第”。

问:日常工作极忙录,而且很容易生气动怒,此时应如何观修?

答:应用“无我次第”来观修,如果连“我”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忿怒呢?

问:当我们在任何情境下,想利用唯识观的来进行禅修时,如何进行呢?

答:我们应该针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个别进行四个信念的禅修,才能圆满唯识禅修。

问:在第五个次第——他空见里,认出我执、傲慢并直观这个想法的真正本质,要怎么做?怎么直观?

答:要怎么去直观这个念头的本质?就是要用智慧。

问:他空见里,要我们认出我执,并直观这个想法的真正本质;我们不懂这句话,要怎么去做?

答:这已经到了大手印的部份。看到我执,观照这个我执的自性时,不要去寻找什么,也不要去攀缘什么境界。

问:直观这个本质?***说要直观明光、空性,在这当中安住。我们要怎么去直观明光、空性?我们体会不到。

答:要观自心的光明时,必须要经过大手印所有的程序,然后才会到达。有的时候,我们坐下来观自心本性时,就要用本身的智慧去观照心的本性。

问:学到大手印的时候,就能帮助我们运用智慧吗?

答:对。

问:所以我们请求***很快速的为我们指导大手印。

答:这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学习程序,马上这样修,也不会有太大的用处。

问:在我们实修空性禅修时,如果碰到无法体会的地方,要怎么样做才能圆满?

答:我们必须观照,所看的“境”跟能看的“我”——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要安住在这样的状态上。基本了当我们观照自心本性时,要观这个“心”和这个“我”都非真实存在,然后安住在这个状态上。

问:请***加持我们,生起“自心即是明光宝性”的信念。

答:我们不应该抱持这样的希望。如果有这样子的妄想:希望能尽快怎样的话,这是一种妄想,如此反而会拖很久。首先,我们要把《佛子行三十七颂》真正的、实际的放在生活里修行,要先把大悲心生起来。

问:中观自续派说,一切像虚空,连佛性也不存在,超乎一与多;他空见说,有如来藏。这二者是不是有矛盾?

答:这是没有冲突的,最主要是每一个次第有不同的说法。一开始讲的比较容易,之后慢慢进阶到一个更高深的说法,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问:他空见中,提到安住在自心本性的状态:“安住如婴儿般天真;安住如无波的大海;安住如灯焰般清明;安住如尸首没有我执;安住如大山不动。”

安住,是要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的安住;还是,这些都只是一些形容词?它们都是指同一个状态吗?

答:并不需要同时全都想到。它们主要的意思,是要我们放下我们的执着,偶尔像婴儿般天真,偶尔像大山般不动,偶尔想想这个,偶尔想想那个。

问:所以,它只是形容一个状态,或只是用各种角度来看?

答:主要就是说不执着,所有形容词都是在讲不执着。

问:禅修他空见时,所谓明光、如来藏、佛性是不是只是一个名相?如果不是的话,可不可以请***开示?

答:就心的自性来讲,其实是超越语言、文字的;虽然它超越语言、文字,但还是会跑出很多的语言、文字。

问:据说有许多技巧见解,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所谓“三摩地”;但是许多人却无法抓住这些技巧,进入三摩地。请问有哪些技巧?

答:进入禅定(三摩地)的方法非常多,以现在所讲的方法,主要是从见地上着手;也就是说,现在所学的每一个次第的见地,我们都要非常的清楚,非常清楚以后,就照着这样的方法去做、去修行,自然而然就能进入禅定。所以,这五个次第的修行方法,我们都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维、不停的阅读,然后生起很大的信心,及非常强烈的认识之后,这才是帮助我们进入禅定的方法。

第二个修行方法,是不从见地上入手的;也就是说,不思维过去、也不思维未来,就安住于现在的自心光明当中,把心安住在当下,我们就会觉得时间变得特别短暂。

各位将来回***之后,可能会需要工作,会有很多忙碌的事情;但是只要有空的时候,一有任何休息时间,都可以坐下来,然后把心安住在当下,不思维过去,也不思维未来,就安住在当下的这个自心本性当中,然后把心放松在那样的状态下。

如果这两种方法都不行,那么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观想鼻息;也就是说,把心放在气的出息跟入息上面,把心定在“知道我现在在呼气或吸气”上面,然后把心放松在这上面,就是把心放在“知道我的气正往外呼出去、知道我的气正往内吸进来”,然后不做任何的思维,把心放松。

之后,我们可能仍必须再面临到非常多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观想着;喔!这一切就如梦、如幻、如水中月般不真实。就这样观修!

至于怎么观修呢?我们要这么想:

1、我们做的工作如同梦幻泡影;

2、做的这件事情是梦幻泡影;

3、连做工作的这个人也是梦幻泡影。

我们也必须要去思维、去观察;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天,就如梦幻泡影一样;那么它跟梦境到底如何相像呢?这是我们必须要去观察的。

譬如说,一天之中白日的情境,其实就像梦境一样虚幻;而夜晚的梦境,有时却像白日一般清晰,我们常常以为它是真实的。这样的思维方法,也就是如梦、如幻、如泡影一样的禅定,这就是会让我们生起“如天空般空观”的禅定。

譬如说在一天的工作当中,我们也可以把五个次第的方法拿来实际应用。有的时候我们做无我观,有时我们做唯识观,有时我们做外境不实际存在的观(自续派),有时我们则做离戏论观(应成派),还有的时候,我们要做自性光明观(他空见)。

如此,就算是我们在城市里工作,也等于是在修行了。譬如说帝洛巴大师,他以前是捣芝麻的,他也是在城市工作的情况下修行。各位上次到“龙树坡”,及一些很漂亮的地方;如果我们执着“龙树坡”是一个真正的胜地时,那就是一种幻象;可是如果你们知道,我们所去的花园及这些漂亮的地方,都是梦幻泡影,那就是一种禅定。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能真正认知到它是如梦幻泡影时,这就是一种禅定。

问:***说可从见地上着手,其中形容到安住:但是我们还是不清楚如何安住?真正的的安住情况到底是怎么样?

答:譬如在观修无我的时候,我们要把无我放在先自性里头,这就是一种安住的方法。

在修唯识的时候,要自证“能观”跟“所观”皆为空性,就安住在那样的状态。

在修自续派的时候,就是要观一切如虚空般的空,然后安住在这如虚空般的空当中。

修应成派时,我们要离戏,就是要远离戏论的两边;离戏或非离戏,都不执着,并安住在不住于这两边的定境当中。

到了他空见的时候,我们要把心安住在自心的光明当中:虽然一开始,我们还是会生起很多分别,如:“我正在修行,我正在观修”这是一开始一定会有的状况,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慢慢消失。

譬如各位在学开车的时候,一开始必须记住什么时候该踩煞车,什么时候该左转或右转;但是慢慢熟练之后,甚至不必再想自己在开车,就能很容易的开在路上;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通常会马上想着:我一定要很有境界或一定要修得很好,这也是一种妄念、一种分别。还有,就是我们喜欢做很长时间的修行,常常在想:我到底要坐几个小时呢?这也是一种妄想跟分别。

在大乘也好,金刚乘也好,有非常多的见地及修行方法,但是这一切都可以归纳在这五个次第的修行方法里,所以说“空性禅修次第”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涵盖非常广泛的修行方法门。

我们不要想马上了解它,可以慢慢仔细去思维、阅读,自然就会慢慢了解。

问:如何才能在今生成佛?

答:今生成佛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们应该发起广大的慈悲心,即使对敌人也是一样,这才是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比成佛还要重要。

问:何谓三摩地?

答:当我们心中没有任何关于能、所的想法生起,并且可以轻松的安住在心的自性当中,这就是三摩地。

问:何谓自安住?

答:就是将心安置在其原本的状态中,而当安住无所安住时,即是安住。

问:我们应该如何禅修慈悲心?

答:禅修慈悲心就如同水中月一般,

如此慈悲心即明空不二,

若你如此了解,无我的慈悲将增长;

若你如此了解,无执的慈悲将增长。

问:如何禅修“心”?

答:空性禅修次第就是心的禅修次第,

其中没有任何的事物被表达,

也没有任何人在表达任何事物,

就如同水中月一般,

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这就是在你的自性中,

轻松禅修的方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