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中「经验的修正是必须且必然的」,∵

执着经验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束缚綑绑,∵

唯有放下一些自以为是的价值判断,∵

适时修正,才能有开阔的生命空间。

人的一生皆可谓是教育过程,教育是一种思想转化的过程。佛法中对於人存在的特性提到,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即说明人存在的重要事实,依据这些事实,於是我们有文字,能学习、思想亦能转变。教育过程中「经验的修正是必须且必然的」,中华民国大专青年禅学会见了法师日前於景美女中的「禅与教育」演讲中指出,执着经验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束缚綑绑,唯有放下对生命的一些自以为是的价值判断,适时修正才能有开阔的生命空间。∵

见了法师首先揭櫫,教育的目的在了解人存在的特性与本质,进而透过教育中的各种课程及技术性方法达到教育目的。提到教育原则,就不免讨论到人存在的特性。佛法有云:「欲不重不生娑婆、念不净不生极乐」,说明了人存在的特性,包含了贪瞋痴等本质。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其意所指,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念相同,亦说明了教育与环境有深切的互动。∵

「人本质的存在根据经验,经验是变化、活泼的,经验的修正亦是必然的」。把一个人引导成为一个方向,是教育的目的,犹如佛教将佛视为方向,他解释,佛不是信仰、是一种教育及成为的方向,犹如礼佛需藉着佛像的庄严,提起内心的恭敬,让人看着佛的慈悲、庄严,想像自己可以像佛一样。∵

在佛教的观念里,教育首重「心念」,念指的是当下所思,念头之「上」,虽不易察觉,却深深影响我们;然现今教育多半从念头之「下」着手,这是现象,是从现象中找出逻辑、统计、分析。见了法师说,世间本存在各种变化,故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绝对会因循着当代的背景、因缘作修正,人也必须接受事实,在传统与进步中需取得平衡,平衡的目的为求稳定。人亦当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宇宙、思想、山河、人生等改变。

东西方教育的不同

提到东西方教育的不同,见了法师指出,西方教育重引导、陶冶,东方则重权威、规范。中国人对於「目的性」较清楚,见了法师说,人信基督教不能成为耶和华,信回教不能成为阿拉,但在儒家思想中,人人皆可以为圣贤,道家中人人皆可成道,佛法中,人亦可以成佛,中国人的信仰中,人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然而,这样的观念,在西方世界是不容易产生的。∵

究其因?见了法师说明,导因於西方人从上帝创造的「现象界」开始处理,一切是上帝创造,上帝范畴不需思量、努力,因为他做不到也不用做,因此,西方人对於形而上的观念不需要、也不可能,故转而对现象界较为关心,落实於生活中的实用科学亦因此发达;法师举例,东方的诗词抽象,通常要进入思想的领域空间方能领略其义,西方诗词以描绘具象事实为主,说明了东方人对於形而上的东西可以追求,此乃文化发展的必然性,朝东走,必然看到东边风景,朝西走亦必然看到西边的风景。∵

人的想法来自於经验之累积,并依照方向性产生想法、思路,见了法师指出,当想法与现象中的事实产生落差时痛苦也因之产生,墨子所言,「等高为平」,不平即是与预期与事实不符,喜怒哀乐等变化也从中发生。他强调,事实多变,预期与落差是我们努力与修正的空间。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事实,接受事实才是健康的生活态度。∵

在佛法的观念中,自己才是造就自己思路的主人,换言之,人存在於自身的变化世界及定义的世界当中,非释迦牟尼佛或上帝所给予,而是自己创造。人生而平等,见了法师说明,每个人都像农夫一样,耕耘着属於自己的一亩田,在这亩田中长出什麽东西,这些东西是从每个人的思想架构而成,人人皆具的佛性,指的是本质,人生命的本体是相同的,性质都是无限、没有形象、任意生长的,古今皆然,说明了每个人耕耘的这亩田是无限的、无边际的,种什麽就长什麽,至於如何引导每个人的心田长出一样的东西,即是教育的范畴。

等高为平,心田耕耘∵

过教育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亩田当中,种出了普遍性、共通性的生物,这种生物有眼睛、耳朵、鼻子,及功能,就像人一般,会用感官吸收、判断、对应外界讯息,人从本体中建立出人格特质,教育着手之处也需从人存在的眼、耳、鼻、舌、身等处进行。∵

「人要作自己的主人」,见了法师如是强调,在自己建构起来的经验当中,自己∵要有办法作主,生命才不致充满苦楚,这也就是平衡点。一般人从现象中看到经验,并建立出方向性,不过,当方向性建立起来後,便要试着不被方向性所主宰,不然会很苦,他举例,欲不重不生娑婆,因此,人向来习惯生气,从古至今也都贪心,都会贪瞋痴。从佛教观念看待世间人,贪心指数至少有六十分,为此,教育是必须的、肯定的,现今教育推崇自由、开放,见了法师说,这得稍微斟酌一下,人本存在着贪瞋痴等负面性格,若言自由,在教育中实难取得平衡。

因此,见了法师认为,开放性的教育容易产生失败,自由必须在约束的范围内,避免向下沈沦,制约也是必要的,毕竟太活泼就不容易控制,所以,佛法说十戒,就是为了防范负面人格成长。欲望经常成为罪恶的动力,见了法师解释,《礼运大同篇》所谓之大同,指的是自我约束与提升,如此一来,才有实践大同的可能性。

消融经验,自性光明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存在世间受自己经验之苦、不是别人给苦受。见了法师解释,佛教平等的给予每人一亩田,种什麽、长什麽。若变成一个没有想法的人,不能怪别人,得怪过往经验。佛法中当下的心念即是存在,现象看得到,心境是看不到的,所以人各有思路形成不同的行为、动作。思路犹如每个人识海所开辟的道路,当思路形成,就得受这几条路制约。佛法随处提点的,就是要把经验变成存在的依据、并发展成生命,进而修正自己的经验,才跟得上时代。∵

「当我们努力在这一亩田中种好的植物,就不用担心收成不好的东西。担心不能改变事实,担心只会丧失自己的力量,乃至判断错误」,当每个人努力在田中种好作物,自然收成好东西。当事实、经验不符时便要适时修正自己的经验。

最後见了法师强调,从古至今没有不能修正的经验。人存在的佛性就是既稳定又活泼的,犹如双轨般,可以融合。每人皆具活泼又稳定之心性,只要把建构出的经验消融了,便可以呈现出稳定又活泼的心性,禅宗开悟的过程,都是要先将自己的经验放下。(大成报90、1、21)∵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