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漫谈∵——讲于昆明佛学会首期禅修班∵

作者:鉴月

(∵2004年8月2日∵于光佛阁)

各位同修,这次禅修初级班即将结束了。严格来说,这只是静坐修习班,因为,这几个星期以来,大家学习和体验的,都还在调身、调息阶段,虽也涉及调心,但仅限于摄心止于一境,还谈不上起观,更谈不上修定。由于在坐的,虽都能通佛理,但对打坐,都不曾久习,跏趺的基本功都未达到,一上座,麻烦都在腿上了,用不上心,心粗气喘,就很难转入观境。

在筹办这次禅修初级班时,我与几位法师曾反复研究定位,最后确定在静坐基础上,从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来设置内容、课程,从大家的体验看,主要的收获还是在数息阶段,在气息的气、风、喘、息四相的转迁上各有不同的进步。毕竟是刚起步,能坚持下来就就已不易;在某个阶段上有了进步,这更难得。∵

今天有同修提出,这个禅修班如何提高层面的问题;也有同修提到静中起观——观无常、观苦、观空等问题。为了让大家对禅观特别是空观有一个先期的认识,同时为下期的提高班打一点基础,我今天首先跟大家通俗地谈一谈∵“空观”的问题。

今天一上堂,大家曾同声读诵《金刚经》。《金刚经》里面有两个偈子,一个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要我们克服执着,不要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也不要着于佛相。通常世人烧香拜佛求什么?求福报,∵求佛祖保佑,这样就不对路了。当我们烧香礼佛时,应是带着感恩的心,归敬的心,求得内心的相应,这种相应就是智慧,佛菩萨的智慧,般若大慧。这种智慧在哪里、如何生发?佛都告诉我们了,在三藏十二部里,需要我们用心去学,而且要带着恭敬心、归命的心去学,我们烧香礼佛就是为了巩固我们的信念,巩固我们的信心,巩固我们的愿力,导引我们发精进心修学,而不是求福报,求庇佑。

后面还有一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要我们不要执着身外之法、心外之法,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大梦醒来就知道梦是假的;泡影,泡沫一碰就破,而上面会映上各种东西的影像,泡沫一破,则什么都没有了。清早草尖上的露水,太阳一起,蒸发得无影无足踪;天上的闪电,稍纵即逝。这一切都是无常的,暂时的,虚幻的。“应作如是观”,我们要时时刻刻,这样起观,可以破你的常见,破你的执着,这样你∵就能放下对这些虚幻境相的的执着、贪爱,如此才能心系净念,达到调心的目的。

佛门谈空,并不是说“没有”就是空,“没有”空,这在在空观中叫“彼彼空”。《楞伽经》中佛告诫我们:此彼彼空者,“空中最粗,悉应远离”,这就是叫我们不要这样去解空,要远离它。很多气功、外道,他们所谓的空就是彼彼空,比如想象宇宙无边无际,空无一有,虚无飘渺,什么都没有了,以此为空。这种空不是真空,真空要与妙有联系起来。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妙有就是假有,承认它有;但它是假的。像这个茶杯,明明这个杯子在这里,硬说“没有”谁能接受?所以很多门外人,嘲笑佛门讲空,就是什么都空掉,其实是他们没能理解佛门空观的内涵。我们讲的空是指,这个杯子在凡夫的眼里虽是存在,但它是因缘和合的、暂时的假有。特殊的环境下,比如在一千度高温下它就没有了。我们的身体四大假合,是细胞构成的,是碳水化和物。杯子与人身,本身不是独立的实体,没有自性,所以说是“自性本空”,略称“性空”,我们说的空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世间万法,皆因缘和合,它是缘起的,自身没有自性,所以叫“缘起性空”;反过来说,虽然事物本无自性,或本来无物,一旦因缘聚合,却又无中生有,这叫“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是立足于缘起论上谈空,这是佛门的空观;“性空缘起”,立足于性空上谈缘起、谈存在,这叫“假有”、“妙有”,这样起观,叫“假观”;而将空观、假观统一起来,即空即假、非空非假,这叫“中观”。天台宗倡导,在般若空慧起用时,应是空、假、中“一心三观”。我们参禅打坐,归结到一心起观,无外乎就是空观、假观、中观。而我们平时的这个妄念中,一观也达不到。你看我们这个肉身,是四大聚合的,加上空、识,构成五蕴之“我”。人死肉坏,四大分解,“我”在何处?也许你说“我”在空、识处,可圣者又证得“五蕴”空,神识也是没有“常一主宰”性的,也是空的。进入阿罗汉无余涅盘,是不是证入了真正的“我”呢?也还不是,我们说真正的“我”,具备∵“常、乐、我、净”∵四德,那是佛才能具备的,也就是禅门常说的“本来面目”。不到正等觉,只有无常、无我、空、苦。

接下来,再跟大家谈谈禅修的下手处。谈修行,谈禅修,我们首先要弄清,立足点在哪里?我们现在来学打坐,修习止观,我们是从意识上起修。我们不要迷信一些人说的,从什么第八识、第七识上起修。我们听课、日用心思、数息摄心、入静起观,靠的就是前六识。而六识的前五识呢,其善恶行为皆依第六意识为本,而且起作用时,还要仰仗很多外缘的帮助,到了二禅以上,前五识则失去了作用,所以前六识中,第六意识又是根本的、最重要的。谈到造业,谈到生死轮回,皆离不开第六识,第六意识不仅偏通于一切有为法,也能偏缘于一切无为法,除了在熟睡、闷绝、无想定、灭尽定、入无想天等几种情况外,第六意识恒常现起。从造业招果方面看,身、口、意三业的根本在于“思”心所,而思心所发作,又是以第六意识为依助的,因此,第六意识其实就是造业之本,是牵引众生生死轮回的最魁祸首。而第七识,虽与恶法、染法相应,能障覆净法,但由于其属于“无记”性,也就是不可以记取善恶,因此其本身并不直接造善恶等业;而第八阿赖耶识,既不与染法相应,也不造善业恶业,他之所以“去后来先”地充当生死轮回之主体,也全是因为前六识所造业力种子的牵引,祸根还是在第六意识。谈到断烦恼所知障、转识成智、了脱生死,也同样要从第六意识下手。比如说转识成智,前五识、第八识要到成佛果时,才能转成分别转成“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故有“五、八果上圆”之说;第六、第七识则在因位上即可分位转识成智,第六意识在菩萨初地时,就可断去分别我执;到菩萨七地时,则又断去俱生我执,完成了转识成智的两大位次,只剩下俱生法执,等到证佛果时断去,故有“六七因上转”之说。然而,由于第七识没有闻、思的功能,尽管它是第六识的染净之根,但其转识成智,还必须紧随第六识转识成智时,才同步实现。由上可见,这第六识,是造业的根本,也是因位上转识成智、转染还净的根本,是我们凡夫修证入手的核心。

有人说,入初禅了,就进入第七识了;入四空定了,就入第八识了;还有的说,“意生身”,惟是第八识存在了。这些都是凭空想象吧,或者借此炫耀、糊弄人吧。即使你到了四禅八定,你还是不离第六意识,那只是定中独头意识而已。很多人崇拜“意生身”,仰慕打坐时“意生身”出窍,甚而认为“意生身”就是本来面目、真我,道家、气功玩修“丹”,以为意凝丹田,化为“小我”、“真我”,这也是与意生身差不多的。意生身是什么?其实还不就是独头意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独头意识,独头意识中又分散位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与定中独头意识。此时大家正在用的这个心心念是什么意识?是五俱意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识”与意识同时起用,思想与五种感觉、知觉系统同时并用,我们平时日理万机、生烦恼、听课学习,都是用这个,叫“五俱意识”。我们来修习禅坐,不是立足于五俱意识,而是要让大家通过跏趺坐,要把五俱意识转化为另一种意识形态——独头意识,也就是通过数息、随息等方便手段,让大家尝试将五俱意识,从眼、耳、鼻、舌、身中,独立出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味而不知,触而不动,嗅而不觉,惟有意识独行,这就是独头意识。独头意识还有三种,一种叫散位独头意识,一个劲儿想入非非,这是妄想中意识;另一种叫梦中独头意识,睡梦中,依着记忆、习气、幻想胡乱行思;第三种叫定中独头意识,指心系一缘而入之专一的意识境界。我们打坐入定,所入之境,正是后面这一种“定中独头意识”,四禅八定境相,皆不离此定中独头意识。由此我们当知,我们修定、修止观,不离意识,不离定中独头意识的范畴,所谓的意生身等,只不过是定中独头意识的别名而已,我们千万不要被神密的宣说所迷惑,不要迷信什么炼丹、修**、化小我(真我)之说,而是扎扎实实立足于意识、立足于当下一念、当下一心,平平实实地下功夫、求正观,这才是如理如法的修行。尽管我们知道,我相、我执的根在第七识,而第七识我相的根又在第八识处;尽管我们也知道,第八识的种子业力是生死流转的根本,但是,我们凡夫,却不能以前六识粗间了别功能直入七识、八识去消磨业力种子,那我们常说“息灭贪瞋痴”,又是如何去消呢?只有通过前六识的修习,影响、改变阿赖耶识种子,转烦恼种子为善种子,这叫“熏习”。∵

当然,我们在这谈调身调息,谈立足于定中独头意识来修,祖师禅是不同意的。静坐止观的禅修活动,是立足于定中独头意识来用工夫的。这种修习要求你以一念代万念,“心系一缘”。但是祖师禅,它不允许你住于念,但也不允许你住于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师禅不把希望寄托在四禅八定这些功用上;同时,祖师禅认为生活与修行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不主张割离外缘,而上主张在生活中参、生活中悟、生活中保任。所以,祖师立足于整个一颗心、当下这颗心,而不是单一个独头意识。我们的心在哪里呢?当下一念就是我们的心。打妄想靠的这个心,四禅八定是这个心,十地菩萨也是用的这个心。心、意、识,层面不同,然都不离这颗心。我们这颗心,拉开来用可以打妄想,可以想的天花乱坠,我们也可以将这个心从五俱意识转到独头意识,可以借以出入四禅八定、三界二十八天、得神通、得智慧。我们现在引导大家从修禅这条路,是因为大家都想从简便易行处入门,参禅太复杂、太难得个入处,更难以把生活与修禅合二为一。所以,那么我们就从比较具象的、容易把握的方法开始,先学打坐,再修止观。如此精进不息,我们也可以走如来次第禅的路子,到了四禅八定,再修九次第定,得到漏尽通,证阿罗汉果什么的;功夫纯孰了,慧根显胜,也可以转入参禅的路子,即身成就;还有,念佛其实也可与定相应,所言念佛三昧、般舟三昧(长行念佛)、一行三昧(长坐念佛),我们还可以和净土法门结合起来。这样,我们这个禅训班,就有另一层意义——导引、接引的作用。所以,整个禅修活动,可以灵活一些,不将目标定死,一旦入门,便知门门可入道,——禅修,也许目标,并不止于坐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